京东外卖70天白忙?淘宝闪购6天达成单日千万单

五一期间,即时零售领域出现一组引发行业关注的数据对比,饿了么来自淘宝闪购的订单量,从4月30日至 5月5日,仅用6天时间实现订单量突破1000万单;而京东外卖自2月12日上线后,直到4月22日才达成千万单,耗时整整70天。

500

京东70天达成的成绩,淘宝闪购6天就做到了,这一效率差异不仅反映节点营销效果,折射出即时零售从流量争夺到能力比拼的行业逻辑演进。

作为传统电商巨头,京东试图复制“补贴开路 + 舆论造势” 的旧有打法,以外卖高调入局即时零售时,可能没有想到自己前期通过广告轰炸和低价补贴培育的用户心智,却为淘宝闪购做了嫁衣。

不仅如此,京东依赖补贴刺激的增长模式如同沙滩上的城堡,本来试图挑战美团,但现实是淘宝闪购一出招也难以招架,令持“老大老二打架”论的看官们都感到尴尬。

京东“补贴”,突围的怎么是淘宝闪购?

京东的高调入场,意外成为淘宝与饿了么生态融合的催化剂。

当京东以“0 佣金”策略吸引商家入驻,并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发起密集的舆论攻势,试图将“上京东点外卖”的概念植入用户心智时,这种“砸钱换流量”的策略,却在客观上为淘宝闪购完成了市场教育 —— 当用户开始接受电商App 也能点外卖,淘宝凭借庞大的流量池和饿了么成熟的本地服务能力,迅速承接了这波消费需求。

流量转化的“反向渗透”成为京东始料未及的困境。毕竟,当京东大水漫灌收获了一波短期成绩后,已逐步开始降低对消费者侧的补贴,但饿了么却联手淘宝闪购瞄准了五一前夕消费市场呈现微妙的竞争空窗期,发起“突围”。

4月30日,淘宝“小时达”正式升级为“淘宝闪购”,联手饿了么以“节日场景+价格优惠”双轮驱动打开流量入口,通过淘宝首页的强曝光引流、饿了么 APP 的定向优惠券发放。

500

此时,京东对商家的免佣政策和补贴力度都在五一前夕明显收缩,那些被低价吸引的消费者迅速流失,而淘宝闪购却凭借电商生态的黏性实现了用户留存。

供给侧的差距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劣势。

即时零售的核心是满足碎片化、本地化的消费需求,商品供给的丰富度和适配性至关重要。

作为传统电商出身的平台,京东在即时零售的供给端面临天然劣势。其传统优势在于自营商品的全国仓配体系,而即时零售的核心是“近场消费”,依赖本地商户与线下门店的深度绑定。

京东外卖目前仅限“品质堂食餐厅”入驻,覆盖品类集中在咖啡、奶茶、卤味、快餐等领域,而中小餐饮商家、生鲜超市、便利店等高频刚需业态尚未大规模接入。这种策略,导致平台商品选择有限,难以满足消费者即时消费的多样性需求。

普惠性不足的直接表现是商户数量差距悬殊。截至 2025年4月,京东外卖入驻商家约45万家,与美团、饿了么均存在巨大悬殊。

饿了么依托深耕多年的本地商户网络,整合了星巴克、麦当劳等数千个品牌的专属套餐,同时接入生鲜超市、便利店等高频刚需业态,形成“千城千面”的本地化供给体系。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多个城市奶茶、咖啡、快餐品类订单量年同比增长均超过100%。

“高频场景不足 + 全品类覆盖缺失”的短板,让京东在节日消费高峰中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而饿了么却通过“全品类+低价 + 即时配送”的组合拳,做到了对价格敏感型和品质型用户的双重收割。

这一竞速赛,京东又花钱又吆喝,本以为能与美团掰上手腕,却没想到却让淘宝闪购借势反超,并让京东眼睁睁看了一出阿里内部资源的高效协同:淘宝借即时零售场景延伸来新客户、强化“小时级消费”定位,饿了么则通过订单增长扩大市场份额,形成“流量共享、能力互补”的双赢格局。

即时零售,京东难搅局

在即时零售的核心战场,京东因为美团闪购侵入其腹地而被迫启动外卖,但目前看来京东没有展示出能够阻挡美团闪购的迹象。

即时零售的核心是“近场履约”,而配送网络是支撑这一模式的生命线。美团通过餐饮外卖业务构建的运力体系,成为其不可逾越的护城河。2024年,美团月均有单骑手336万,形成了密度最高的同城配送网络。

反观京东,《晚点 LatePost》数据显示:“京东体系下的达达披露其拥有130万年活跃骑手,目前实际有3万- 4万名事实上全天在平台工作的骑手。”

这个数字如今伴随着京东日订单量迅速达到1000万单应该已有所增加,但对比美团,仍是不够看。

500

同时,即时零售要求骑手单次配送多,需依赖算法实现“分钟级路径优化”,美团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AI算法可预测订单需求、动态调整骑手路线,将平均配送时长压缩至28分钟内,但京东物流调度系统尚未突破传统电商的技术框架,尤其是在订单高峰期难以快速调配弹性运力,进一步加剧了履约环节的压力。

《新消费日报》采访的骑手表示:“当前的京东的外卖配送系统尚不具备此类优化算法。骑手接到的订单有一定概率不顺路,甚至是“南辕北辙”,同一个地址的两个订单也会随机派送给不同方向的骑手。”

在商家供给端,美团更是呈现出量与质的双重优势碾压。

美团财报显示,2024年,美团年交易用户数超7.7亿人、年活跃商户数增至1450万户,创下新高。同时,截至2024年末,美团闪购已和超5600家大型连锁零售商、41万本地小商户以及超570家品牌商达成合作。到目前,美团闪购的日均单量已飙至1800万单。

目前的京东,供给端不仅在数量上缺口巨大,那些冲着免佣与流量扶持的入驻商家,也开始面临难题。公开报道显示,不少入驻商家发现京东的系统尚不完善,配套服务滞后。

《海豚投研》总结了一个观点:美团的壁垒并非单一技术或资源,而是用户习惯、商户依赖、骑手网络、数据算法、生态协同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级优势”下,京东等新进入者可在局部发起补贴战,但想要在用户体验、履约效率、商户黏性三个维度同步突破,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资本市场对于京东的入局,也持有同样的负面观点——当饿了么用6天就达成京东70天才做到的成绩时,京东根基的脆弱性早已暴露无遗。从股价表现来看,过去一个月,京东股价表现弱于基准指数。摩根大通认为,京东的入局不会显著改变当前市场结构。

对于京东而言,即时零售的未来充满迷雾。若继续依赖补贴争夺价格敏感型用户,只会陷入 “停补即退”的死循环;若尝试补课本地商家生态与运力建设,又面临着两大对手的双重压制:目前的行业领跑者美团,以及兼具淘宝零售供给和饿了么运力基建的淘宝闪购。

这种差距,或许不是花钱追赶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重新审视赛道本质:这是一场关于“生态完整性、供应链韧性、用户价值可持续性”的全维度较量。

现在看来,京东入局外卖,造成最大的行业影响是“引”出了“淘宝+饿了么”合体形态的淘宝闪购。但在这场生态战争中,京东自身仍然只是一个行业新玩家,别说挑战美团、饿了么,自己能否稳住外卖业务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