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尊左,为何还要称贬官为“左迁”?
在解释这个疑问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首大家都背过的唐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前后担任了八年江宁县丞的王昌龄因为一些生活细节问题被贬官至龙标县尉(今湖南黔阳),诗仙李白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
这首诗的题目中李白以“左迁”代指贬官,但实际上唐代是以左为尊的,按理说王昌龄从县丞贬为县尉是“右迁”啊?是李白不懂常识吗?
显然不是,古人作诗词喜欢引经据典,诗词当中多见历代典故,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了东汉将领窦宪大破匈奴封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表达驱逐党项平定西北的愿望。
这里李白引用的则是《汉书.周昌传》中的“左迁”,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赵相。
简而言之就是西汉右尊左卑。
所以李白这首诗里的“左迁”应是借用典故,而不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但古代左右尊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之前有人说汉人政权一直是尊左这是片面的,这里我们扩展解释一下古人左右尊卑的演变过程。
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
也就是说,汉代以右为尊,汉代人以左迁指贬官,以右迁为升官。
在先秦时期,也有以右为尊的例子(并不全是)。《史记·廉颇宁相如列传》记载“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又如《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这就衍生出一个成语——无出其右。
尊右贱左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西汉。
但自东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尊左的传统,比如三国时曹魏的曹仁为左将军,曹洪为右将军,后来曹仁为车骑将军,曹洪则只是卫将军。而蜀汉的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蜀汉建立后马超为骠骑将军,而张飞则是车骑将军,马超在三国志里的地位确实高于张飞。再看东吴的周瑜为左都督,而程普为右都督。
唐宋作为相对稳定的朝代,延续此前几百年的传统,尊左贱右,比如左相为右相先,左司谏为右司谏先,左拾遗为右拾遗先。如王安石 《李端悫可东上阁门使制》:“非专为恩,以致此位,积功久次,当得右迁。”也是引用汉朝典故。
近日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李林甫)为右相,李适之为左相,这是天宝年间新设左右相,但不是左右丞相,右相权大并不意味着形式上地位高于左相。
元朝统治者来自蒙古,改中原王朝尊左的习惯为尊右。
明初一度承袭元朝,以右为先,后恢复尊左的传统。比如吴元年朱元璋以李善长为右丞相,但随即在明朝建立之后改为中书左丞相,是为“首相”。
此后明清五百余年皆尊左,比如左侍郎位右侍郎之前,右侍郎经常作为升迁的中转或者外派官员的加衔(如总督、巡抚等),左都御使位右都御使前等等。
综上,我国古代先秦时尊右比较普遍但并不是全部,两汉是尊右和尊左的分水岭,之后两千年当中仅有元朝不到百年的时间尊右,其余基本都尊左。
古人位高者坐北朝南,太阳升起的东方为左,落日的西方为右,我国河流主要是由西往东流,面对河流的方向,左手为北岸(同时又是阳),右手是南岸(同时又是阴),左自然先于右,这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一种体现! 生活中更是体现的玲离尽致,比如“左吉右凶”,贵客在左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