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韧性破局外贸挑战:稳经济、保民生、促共赢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斗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双重挑战:既要稳住国内经济大盘,保障就业和民生;又要应对国际经贸摩擦,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统筹国内经济工作与国际经贸斗争,推动稳外贸外资,不仅关乎宏观经济运行,更与千万企业和亿万劳动者的生计息息相关。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这一过程需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构建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发展模式。
稳外贸外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使命
外贸外资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直接关系企业生存和劳动者就业。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下行、地缘政治冲突、贸易壁垒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外贸外资承压明显。尽管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保持增长,但部分行业和地区仍受较大冲击,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和外向型制造业工人群体首当其冲。
从社会工作视角看,稳外贸外资不仅是经济政策目标,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外贸企业的波动可能导致局部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减少,进而引发家庭生计困难、社区矛盾增多等问题。因此,政策制定与执行中需引入社会工作思维,关注受影响群体的实际需求,提供精准支持。例如,针对外贸行业岗位流失,可联合社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向新兴产业转移;对因外贸下滑陷入困境的家庭,社工机构可提供心理疏导和临时救助,防止返贫现象蔓延。
统筹国内经济:以“四稳”筑牢发展根基
面对外部冲击,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并首次强调“四稳”——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为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稳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连接个体与社会经济系统,失业不仅切断家庭经济来源,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各地各部门应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拓展就业空间、强化技能培训、完善就业保障。例如,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激励政策,动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定向投放岗位,帮助劳动者转岗就业。通过稳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进而带动消费,形成经济良性循环。
稳企业是发展之基。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更是就业的主要载体。对受外部冲击较大的企业,政府可通过提高失业保险基金返还比例、解决拖欠账款、降准降息等“组合拳”缓解其资金压力。从社会工作资源链接的角度看,这些政策正是为企业链接关键资源,助其渡过难关。企业稳,则就业稳、市场活、社会安。
稳市场和稳预期是长远之策。稳定的市场环境能增强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促进投资与消费。政府需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监管,同时加强政策宣传,清晰传递发展信号。例如,在稳外贸外资方面,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打造“投资中国”品牌等举措,向外界展示中国市场的潜力与决心,稳定国内外投资者预期。
国际经贸斗争:以社会团结应对挑战
在国际经贸斗争中,中国需应对技术封锁、市场准入限制等挑战。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努力,还需社会力量的参与。
一方面,可通过舆论引导和社会工作宣传,增强社会凝聚力。例如,社工机构在社区开展政策宣讲,帮助公众理性认识国际竞争,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焦虑。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可协助企业“走出去”,为其提供跨文化适应培训,降低海外经营的社会成本。此外,社工组织还可联合劳工团体、消费者协会等,在国际场合倡导公平贸易规则,维护中国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构建包容性发展模式,实现长远共赢
长远来看,稳外贸外资需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经济生态。这包括:推动产业升级与就业保障并重,确保传统行业劳动者平稳过渡;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基层社区参与外贸产业链,如发展跨境电商、乡村特色产品出口;完善社会安全网,建立外贸外资波动预警机制,配套失业救济、职业培训等政策,减少经济风险对弱势群体的冲击。
统筹国内经济与国际经贸斗争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社会工作视角看,经济政策必须与社会政策深度融合,在稳增长的同时筑牢民生底线。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在外贸外资的波动中保持社会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未来,中国需以社会团结为支撑,在全球化逆风中找准定位,实现内外经济的平衡与共赢,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