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江南内部,无锡人也是公认几乎最甜的,我提供一个推测
【本文来自《“甜口”饮食代表着现代化?》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节选一篇
作者:陆土根
来源:知乎
很多人从江南饮食的历史讨论,角度虽然没有问题,但不能解释为何江南内部,无锡人也是公认几乎最甜的。我提供一个推测。
首先要明确一点,整个太湖平原都是吃甜的,而这应该源于明清制糖的工业化,大量粤闽生产的蔗糖北上从港口进入江南。当时的江南是帝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上层普遍也能消费得起糖类。当时吃甜最多的,应该是江南经济中心。(此处修改了原文认为是宋室南迁带来的吃甜。)
但上层吃甜,不意味着上层吃的很“甜腻”。相反,任何地方的上层菜都会比较清淡克制,不主张滥用味觉,因此,太湖平原的上层菜,恐怕也只是一种“轻甜”,而且,它也必然是“轻咸”“轻油”的。而下层菜则往往相反。下层多为体力劳动者,“吃饱下饭”“补充盐分”才是头等大事,因此必然趋向于使用廉价调料使之达到重口味的效果。在太湖平原,就表现为“浓油赤酱”,但这里强调的,其实依然只是“重咸”,而并未涉及甜味。这也好理解,糖对下层依然是奢侈物,当然没法滥用。
但这种情形在近代发生了变化。随着传统士人社会解体,商人群体崛起,士农工商的排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的士人阶层开始失去功名庇护,许多人只能吃起祖业;而新兴的商人阶层却开始如鱼得水,特别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工商业异常繁荣。而无锡恰恰是近代太湖平原上,除了上海以外,最异军突起至极其发达的城市。这座城市在民族工业史上的地位,堪与武汉广州天津这些老牌大城市相比。
因此,当下层转为上层,菜的口味也发生了碰撞融合。对新富的商人来说,其一边保留下层菜重口味思路,一边模仿上层菜的甜味,也就不足为奇了。“重甜”,带有庶民乍富,衣锦还乡的炫耀意思,于是无锡菜自然也就成了太湖平原上最甜的菜了。
至于上海,尽管它经济又远超无锡,但它可能并没有发展出统一的“上海菜”。所谓本帮菜,依然是松江府菜的底子,而上海的富裕阶层是苏浙移民,并不是他们。况且,苏浙移民里的几乎一半是宁绍人士,他们并没有吃甜而反而有吃咸的传统。因此,无论是本帮菜,还是如果统一出现的“上海菜”,它们都不会比无锡更甜。
----------------------------------------------------------------------------------------------------
古代社会流通不方便,食材与烹饪就只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都有对外部获得的期望,因而当商品经济发达流通便利之后或外部移民到来,必然会有改变群体性口味的选择。
苏北盐城虽以盐为名,但烧菜肯定是赶不上北方菜的咸重口味,是属于淮扬菜一系,但却却比于扬州菜要甜口些。那是因为此地古代虽然产盐,但是盐是朝廷专卖的,普通民众也得要忍受高盐价,只不过私盐更容易获得而已,而明初及之后的苏南移民影响了此地口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