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基建状态之我见
清明节回了一趟老家(江西),虽然之前每年回几次,这次发现有一些新的变化,也发现一些问题。
1、路修的更好了:目前农村的乡镇间公路都是沥青路,比较好走,基本算是双向4车道,只是靠外的车道和行人以及小型电动车共用(最外面还有1米左右的非铺装路面延伸),大部分时候可以保证1.5个车道的行进。一个新变化是,以前行政村之间都是水泥路,现在也改成沥青路面了,就是在水泥路上铺了沥青,还是很好走,宽度属于1个车道加半个行人和行车的道。整体上农村道路这两年还是又发展了,国家还是悄悄的在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的。
2、电力和网络的使用通畅,和在城里的使用,在农村已经没有什么瓶颈。
主要的问题:
1、乡镇级别的道路,平时还能满足运输要求,一到节假日,2条道根本不够用,比如清明假很多外地回乡扫墓的,开车回来在乡镇级公路上经常形成大堵车,而且是长时间堵车,很烦人,必须拓宽,买车用车的人多了很多。农村需要进一步加强道路网络的建设,在原乡镇的道路连接线基础上,增加和邻县的直连路网。现在农村路网都是依据本县版图进行的道路修建,其实很多地方的村落和领县的市场或县城也比较近,但由于以前道路都是本县拨款设计和修建,没有考虑和邻县的人财物交流,至少交流通道的级别不够,应该施行跨县的道路网设计,建成基层的路网结构,一是加强区域基层经济的流动性,二是同级道路等级的路网有利于缓解原有道路不够宽的局限,一个地方也可以有多条路可以到达,可以分流很多车流,缓解拥堵。
2、我们那里农村还没有用自来水,这个亟待解决,农村清洁自来水的入户使用会大大增加农民的健康程度,自来水进户可以增加浴室和卫生间功能,大大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
3、农村水利设施几十年没有像样的投资,需要统筹规划,加强建设,以百年的眼光去设计规划和建设农村水利设施,修建合理的储水、输水、净水(自来水)设施,保障农村的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
4、农村特别是南方农村(我们那丘陵地形)的机械化,不够。起伏丘陵小块土地的种植(我们那里是2季水稻)还是缺少特别好用、性价比高的小型机械以及低成本维保体系,要让农民减轻耕种强度,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还有进一步改进和简化耕种操作,也是为了在保证增产、保产的情况下,减轻农民的劳作强度。
5、农村垃圾问题继续积累突出,农村主要垃圾还是工业品垃圾没有处理措施,路边到处是塑料包装的废袋子,都是随便丢,自然降解。其他的生活垃圾或者屎尿在农村都不算垃圾,他们有一套处理办法,可以做肥料,自然降解也快。
6、自然村的集体公共文化设施还是太少,文化宣传场所、手段,素质提升、农民学习方式没有,还不如以前扫盲时期的风气好。我们那个村的公共设施就是祠堂,比起很多北方农村,还是强一些,族谱还定期修订,祖宗信仰还有,每年都有一些祠堂的风俗活动传承下来,但现代的文化教育和学习,这些年完全没有了。人的素质提不上来,认知提不上来,美好农村不可能实现。我对这个方面20年内会比较悲观,需要新一代农村人成长起来了,农民综合素质才可能逐步改变,农村里把控文化层面工作的还是那些老一点有的、点文化的“村绅”,素质和认知很一般,年轻一点的应该会好一些,所以要靠农村人口的新陈代谢才行(这扯到文化了,扯远了)。
7、长远的想法,目前村落的建设大都与农户自建房屋为主,全是“因地制宜”,没有任何前期规划,房屋的坐落、设计,房前道路都在将就,明显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比如车辆根本开不到自己家,房前路太窄了。长远看国家应该推行农村住房的重建,结合各地方政府和企业,搞出一整套底成本、高品质、拼装式的工厂化生成的快速房屋建设技术和计划,推出多种低成本、不同面积、外形样式的院落式一体化解决方案,试点开始,以点带面铺开。重新规划农村村落和村内道路、水电网废的公共设施,向着现代化农村方向发展。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最终目标是建设美丽舒适的基层村落,各具特色的,会激活农民的巨大消费市场,让我们的农民成为有生活品质、有身份尊严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