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发疯,永辉渡劫
想要“去胖化”的永辉,正在加快壮大自己的供应链能力。
作者|付饶
编辑|原野
永辉改革一整年,最该感谢3个人。
一个是于东来。在胖东来和于东来被捧上流量神坛的这两年,永辉作为其最虔诚的信徒,获得成倍流量曝光,解决了流量问题,实现了公司股价和市值齐飞,客流量和营业额翻倍增长。
一个是叶国富。永辉连续四年亏损,债台高筑,负债率达到88.6%,两位创始人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叶国富花了62.7亿元人民币现金买下永辉29.4%的股票,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用真金白银力挺永辉转型。
一个是特朗普。他在4月初进行发疯式关税政策调整后,不少出口美国的外贸企业转回国内寻求合作,永辉就是其中之一。就在前不久的3月底,叶国富刚宣布完永辉接下来要重点优化供应链,后脚就得到了助力。
在这场出口转内销的浪潮中,永辉似乎成了最大受益者。
01 永辉偷乐
4月,美国大幅上调中国产品的进口关税,一大批外贸商家转向国内自销,寻求自救。不少日杂和食品外贸公司选择走进超市,以缓解库存和销货压力。
线下商超集体打开怀抱,积极拥抱外贸商品,不光成立快速绿色通道,最快速度让外贸商品上架,还搭建了专门的外贸产品专区,占领商超C位。比如武汉零售巨头武商集团设立了6个外贸优品专区,上新外贸产品超200个;中百集团也在三家头部卖场搭建“外贸产品转内销专区”,上新外贸产品62个。
毫无疑问,永辉、中百集团、大润发、物美这些有着几百家体量的头部商超,有助于缓冲这些企业的销售压力。
此外,线上电商也在加入。比如盒马,在其华东、珠三角地区的盒马鲜生App中, 于4月中旬正式上线了“外贸专区”页面,覆盖餐厨、家居、小家电等品类商品,其中百货类商品占比60%。
一些被托底的外贸商品,卖出了不错的销量。
以大润发近期上架的“外贸生姜”举例。据界面新闻报道,外贸生姜在上架首日,销售了1.2吨,销量比之前日均销量翻了6倍,次日销售1.56吨。
任谁来看,成功入驻商超的外贸商品供应商成了“出口转内销”这场风波中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商超帮助他们极大程度地解决了库存积压和销路难题。
但实际上,跟着偷乐的还有永辉。
首先,外贸商家和商品的加入,不光帮助永辉扩大了商品品类,还为永辉吸引了不少客流,以及良好的口碑。
截至目前,已有两家品牌的9个商品陆续在北京喜隆多店、福州奥体店、杭州滨江宝龙店、临平万达店4家门店上架售卖,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去进行采购。
其次,对于眼下迫切进行供应链改革的永辉来说,转向国内市场的外贸型企业,也提供了更多高品质商品的选择,对改革是利好。
从4月7日永辉提出开通绿色通道,15天极速上架、品牌推广扶持、联合开发新品三大措施之后,截至4月22日,据媒体报道,永辉专项邮箱已收到超500封寻求合作邮件。其中,永辉和超过300家优质供应链企业进入洽谈阶段,品类包括冷冻食品、休闲零食、家居用品。
当然,永辉并不是唯一的受惠者。截至目前,盒马、大润发都已经对接了超百家外贸企业。但和其他商超不同的是,永辉对于供应链的变革显得尤为急切。
在3月底的供应链大会上,叶国富重点强调了永辉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变革供应链。
前脚刚定下目标,后脚就有了新的变革助力,可以说特朗普的“发疯”,无意间帮助永辉无缝衔接,并加速其完成改革。
当然,永辉并非来者不拒。
据界面新闻报道,永辉在收到外贸企业的合作意向后,会考量企业和商品的资质、企业生产供货能力、物流配送情况。总的考量逻辑在于,质量优先,其次是价格。敲定合作后,再会根据每家企业和商品的不同情况快速推进合作、匹配门店情况上架。
02 又一节点
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像永辉这么好命:在过去整一年,永辉迎来了3次“改命”节点。
按照时间顺序划分,分别是:去年5月,永辉接受胖东来整改;去年9月,叶国富成为永辉最大股东;今年4月,外贸受阻,促进永辉供应链改革。
而这三个节点,也恰好对应了永辉改革的三个阶段:胖东来模式调改阶段、门店优化阶段、供应链革新纵深推进阶段。
在略大参考看来,永辉已经成功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改革。
在门店调改方面,截至2024年底,永辉已经完成了31家门店的调改,每一家“胖东来化”的永辉都实现了人流量和营收的双增收。
由于这批门店主要于去年下半年调改开业,且门店数占比不大,对永辉去年的营收贡献影响不大。而调改的同时,永辉关闭232家尾部门店,这使得其去年整体收入下滑14%。
在门店优化阶段,永辉超市重点进行了商品结构和采购模式的优化,淘汰旧品、引入新品。
据虎嗅报道,在商品结构上,永辉超市仍然对标胖东来。比如在今年1月上海金山万达店的永辉超市,下架了9418个单品(原有13358支商品),新增商品6753支,新增商品比例超过63%。但调整后的商品结构接近胖东来商品结构的80%,增设胖东来自有品牌专区,主要包括胖东来网红商品,包括爆款的DL燕麦片、DL复合果汁、DL洗衣液等。
尽管2024财年年报和前不久2025年发布的一季度报中,永辉仍没能逃脱亏损状态,甚至亏损金额同比扩大。但一些数据也在表明,改革正在逐渐发挥成效。
在2025年一季度财报中,永辉已完成调改的“稳态门店”,即开业满3个月的门店,成功实现稳定盈利。截至3月底,41家开业满3个月的“稳态调改店”累计实现净利润1470万元。
这也就是为什么叶国富在今年改革力度更加激进,将调改范围逐步扩大的原因。
同时,叶国富还舍弃掉了“累赘”的业务。直接将黑龙江和吉林的12家永辉门店卖给了比优特,退出东北市场。原因有很多,东北市场并非永辉超市的主营地区,2018年建设的东北仓储中心,因为产权资格证还没办下来,时隔六年还没正式运营。
与此同时,叶国富还加快了永辉超市的门店调改速度,将2026年调改后门店数量目标定为300家——这显然是个激进的目标。目前,永辉超市的700多家门店里,仅有61家完成了胖东来模式调改。
在叶国富看来,随着调改门店占比提升、闭店收尾及供应链改革深化,未来12个月至18个月将是改革成果集中释放期。
而对于眼下的永辉来说,供应链升级,才是永辉的重要抓手。
区别于以往永辉超市的KA模式,叶国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砍掉了中间商,推行“裸价直采”,公司同供应工厂建立直接合作联系,省去中间费用,取消对供应商的各类收费。
永辉以往的KA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收取供应商的入场费,即供应商想要进永辉超市,需要支付进场费、货架费等费用。
这种采购模式有许多弊端:一方面,部分供应商为了能够拿到商场入场券、陈列面和促销资源,会提高采购价,造成采购链的腐败,从而使得成本层层叠加,最终传导到消费端;一方面,供应商对市场并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商超自然也无法通过及时的用户购买情况,及时进行商品结构调整和优化。
2024年,永辉超市通过生鲜源头直采、肉禽自配送、食用品“去KA模式”等供应链变革,完成近3万种商品的去KA模式的调整。
今年3月29日,永辉超市在河南许昌召开了2025年度全球供应商大会,叶国富更是明确提出了永辉2025年供应链升级策略,比如规划孵化出100个亿元级核心单品、锁定200家核心供应商等长期目标,并新增60支自有品牌商品,目标将自有品牌销售占比提至40%。
而眼下,大批外贸型企业与永辉超市实现对接,可以极大推动永辉超市的供应链革新,有助于快速提升供应链体系优化和商品焕新。
03 去“胖”化
2024年4月,《财经》曾经采访过一位长沙零售协会的资深从业者。
他透露,在胖东来帮助步步高进行门店整改的过程中,许多步步高原有的供应商并不愿意加入到这场整改里,于东来只能带着自己的供应商给步步高做商品调整,而这些供应商与步步高的合作关系是十分薄弱,一旦胖东来离开,合作就可能发生变数。
同样的烦恼,永辉也有。
对于叶国富来说,他欣赏胖东来的模式,也希望将永辉超市打造成和胖东来、山姆一样的品质零售超市。但他更想永辉走出自己的路,早日实现去“胖东来”化。
这并不容易。
至少目前,多家永辉的调改门店中,其商品结构有超过80%以上对标胖东来,甚至在商超内,永辉超市的网红产品仍是带有DL标志的胖东来产品。
在去年名创优品牵手永辉时,略大参考就曾分析过永辉超市的短板,即本身还不具备打造爆款商品的能力。
爆款商品,或者超级大单品之所以能够长红,背后的关键支撑力就是足够强大、精简及高效的供应链能力。
以山姆为例,在其进入中国29年期间,山姆储备了上百家核心供应商,并将供应商数量控制在180家左右。头部供应商为了能从山姆每年拿到十亿元以上的订单,它们愿意每年花费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调研市场、改进技术、更新设备,通过山姆内部三道质检大关,只为了做出更多新的特色商品和更有性价比的商品。
在2025年发力供应链的永辉,不可能只学习胖东来,还得壮大自己的供应链能力。
为此,在前不久的股东大会上,作为永辉改革小组的组长,叶国富制定的永辉2025年改革策略之一,便是逐步降低对胖东来商品的依赖,将“去胖化”提上了日程。
此外,永辉还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中央工厂建设(烘焙车间已投产,计划扩展至熟食、净菜)想要提升标准化能力,并定下自有品牌占比从个位数提升至40%的战略目标。
上一个有这样野心的零售商,是侯毅带领下的盒马,它直接对标山姆做自营品、打价格战,不过遗憾的是,没能持续。
所有公司都会想要强调自己提供优质产品,并做利润更高的自有产品,不过这需要长期的投入。山姆也是背靠沃尔玛集团长期投入,一个一个地磕出几百款有竞争力的自营商品。
一家公司,有战略野心是常事,但最终的成败还要看执行能力。
永辉正在加快行动。
外贸专区的快速落地,与超过200家外贸供应商的快速合作,都表明了永辉超市想要转型的决心,也在执行层面体现出了一种果断。
在过去一年,永辉运气足够好。此次外贸受阻带来的供应链改革,反而给它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它是否能将供应链改革持续深入,真正实现改命,显然还需要时间来观望。
头图来源|AI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