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在未来是消费品?

除了少数核心城区的核心地段以外,我判断在未来,其他房子都会逐渐变成消费品。

我现在租住的房子,大概有二三十年房龄。

经常有各种问题,一会儿这儿坏了,一会儿那儿坏了。

比如,到了冬天和夏天,经常跳闸。

问过物业电工师傅,说因为这个小区建设的时间比较早,当时家用电器比较少,电线线路是按照当时的用电承载量铺设的。由于现在电器变得越来越多,导致原先的线路无法承载。

如果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屋内原先铺设的电线,全部换掉。但是由于在装修时,这些电线线路都是隐藏在墙壁内的,替换工程比较复杂,所以便一直这么将就着。

当然,也是因为这是我租的房子,不太想大动干戈。

小区里最近也在搞旧房改造,政府掏钱的。把外墙面的保温层,几乎全部重新替换,谁家愿意换窗户的,也可以全部换掉。

老小区便是这么一个现状。

中国在过去20多年间的房价上涨,我理解主要是由需求撑起来的。

大约有四五亿农民,在过去短短20多年间,从农村搬到城镇。这些人进城后,需要买房,导致城镇房地产市场需求出现井喷。

以前所谓的开发商捂盘,或者某些地方政府捂地,基本是建立在需求井喷的基础上。如果需求不旺盛,捂盘或捂地没有意义。

从根本上决定房价和买卖双方地位的,是市场经济的供需基本原理。

但现在城镇化运动接近尾声,城镇房地产市场上的新增用户越来越少。当供需关系平衡后,房价的上涨空间也便会逐渐归于平静。

判断一件东西是不是消费品,核心是看:

你买了之后,是会升值,还是贬值?

如果有大幅升值空间,则具有投资属性。如果没有升值空间,买了之后不升值,甚至会贬值,且日常有持续维护成本支出,则不具有投资属性,而属于消费品。

最典型的大宗消费品,是汽车。

不管多少钱买的车,在你开出4S店的一刹那,车辆便贬值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可能再按原价往外出售。

日常还需要对车辆进行定期保养,每年支出保险费等。

如果房子没有升值空间,且在房子老化后需要定期维护,则房子同样属于消费品。

假设未来开征房地产税,每年还需要按比例缴纳房地产税的话,则维护成本大增,绝大多数房产将妥妥的变成消费品。

当房子变成消费品后,要不要贷款买房,和要不要贷款买车,底层决策逻辑是一样的。

另外,对于某些男性读者来讲,如果你觉得没房便结不了婚,有房才能结婚,但是房子太贵,自己买不起,或者需要加很高的杠杆才能结,但加完杠杆后压力山大,甚至无力负担,对此我想说:

其实你没有结婚的条件和能力。

纵观人类历史,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结婚,都可以延续自己后代的。

这话可能说的有点直白或者残酷,但我觉得现实大概是这么一个道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