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遇挫急转弯:蚂蚁金服聚焦AI,这次真能弯道超车?

在金融科技的江湖中,蚂蚁金服一直是众人瞩目的焦点。自 2020 年其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紧急刹车后,市场对其何时重启上市的猜测就从未停歇。

500

2024年年底,网传蚂蚁金服重启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计划,但迟迟不见蚂蚁金服“官宣”。迈入 2025 年,诸多迹象如同拼图碎片般逐渐拼接完整,暗示着蚂蚁金服重启上市或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设想。

在合规进程上,蚂蚁此前陆续斩获多张关键业务牌照,如钱塘征信、重庆蚂蚁消金、支付宝相关牌照等,2024年12月更是获批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这无疑是监管层面投下的信任票,为其上市之路清扫障碍。

从内部人事变动来看,3月1日起,蚂蚁集团总裁韩歆毅接任蚂蚁集团CEO一职,新任 CEO 投行经验丰富,其履新时机蹊跷,似乎专为上市筹备预留了充足的内部调整时间。更重要的是,从A股上市规则出发,蚂蚁金服2023年1月完成实控人变更,到2025年1月恰好满足申报科创板的时间要求。

当然,以上均是笔者基于客观事实的猜测,蚂蚁金服能否顺利重启IPO并实现稳健发展,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上市急刹车,影响犹在

回溯往昔,蚂蚁金服凭借支付宝的强势普及,开启了无数用户便捷支付的大门。与此同时,创新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花呗”与“借呗”横空出世,精准击中年轻一代及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痛点,迅速笼络海量用户,资本也纷至沓来。

彼时,蚂蚁金服估值超2万亿,A+H 股双重上市的号角已然吹响,万众瞩目的高光时刻近在咫尺,谁料在最后一刻遭遇“急刹车”。在2020年计划上市的过程中,由于监管环境变化,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被暂停,随后进入了为期三年的整改阶段。

蚂蚁金服上市被叫停绝非偶然,背后是对金融风险的深度洞察与审慎考量。

蚂蚁金服的业务版图极为庞大,横跨支付、信贷、理财等多个核心金融领域,规模之巨史无前例。一旦监管出现漏洞,其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足以撼动整个金融体系根基,牵一发而动全身。

时至今日,蚂蚁金服上市急刹车留下的创伤仍在。

一方面,错失上市时机之后,新兴金融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对蚂蚁金服的市场份额虎视眈眈。支付领域,微信支付等强劲对手紧追不舍;信贷业务,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托深厚底蕴,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与“花呗”“借呗”分庭抗礼。

另一方面,监管压力更是时刻警醒着蚂蚁金服。尽管三年整改期间,蚂蚁金服陆续取得多张重要业务牌照,在合规之路上艰难前行,但监管层对于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标准日益严格,挑战不可谓不大。

总而言之,蚂蚁金服若想在2025年重启IPO后实现稳健发展,不仅要在业务创新上另辟蹊径,挖掘新的增长曲线,更要与监管层保持深度沟通,精准把握监管脉搏,确保合规经营。

转型、创新,不能停

IPO 折戟后,蚂蚁金服便被监管阴霾所笼罩。在这般高压态势下,蚂蚁金服的业务调整已从“选择题”变成了“必答题”。

在传统业务方面,蚂蚁金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对花呗、借呗、余额宝等业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整改,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支付宝与网商银行之间的业务范围,优化了二者的业务边界划分。

一来,花呗、借呗业务不再盲目扩张规模,而是重新审视业务模式,加强风险管理,优化用户授信机制;二来,余额宝不再追求规模的无节制增长,而是合理调控,注重资金的安全性与流动性,回归货币基金的本质;三来,支付宝与网商银行的业务隔离,进一步厘清了不同业务板块的边界,降低了风险传导的可能性,让整个业务体系更加稳健有序。

在创新业务方面,蚂蚁金服紧跟时代前沿,高举“AI”战略大旗,还集团内部成立了“NextEvo”部门,专注于 AI 创新研发与应用,由蚂蚁集团副总裁徐鹏亲自挂帅,足见其对 AI 战略的重视程度。

近两年,蚂蚁金服在AI上的动作不断,自研蚂蚁百灵大模型,重点布局在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场景的应用。目前已经推出生活管家“支小宝”、AI 金融管家“蚂小财”、AI 健康管家等多款 AI 应用。

例如:生活管家“支小宝”能精准解答用户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从美食推荐到出行攻略,无所不知;AI 金融管家“蚂小财”则专注于为用户提供专业的金融咨询与投资建议,助力用户做出更明智的金融决策;AI 健康管家为用户提供健康监测、疾病预防等贴心服务,宛如一位随时在线的私人医生。

不仅如此,蚂蚁集团通过投资布局,构建起蚂蚁金服在 AI 领域的生态版图,为其后续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拓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据了解,蚂蚁金服至少投资了6家公司,涵盖大模型公司智谱 AI、月之暗面,视频生成公司爱诗科技、生数科技,AI 芯片公司墨芯和秘塔。

这一系列战略布局表明,蚂蚁金服正努力在合规压力下实现转型与创新。尽管面临严峻的监管和市场挑战,但其在新业务领域的拓展为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途径。

推进AI 战略,会更好吗?

在这场转型之战中,AI 战略被蚂蚁金服视作关键利刃。在蚂蚁集团20周年活动上,马云意外亮相,他着重提了AI,并断言未来 20 年的 AI 时代将带来超乎想象的变革。

不可否认,AI 已成为重塑各行业格局的核心力量。蚂蚁金服显然也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毅然加大在 AI 领域的投入与布局,试图在通用人工智能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蓝海中闯出一片天地。

在C端,蚂蚁金服基于AI技术推出的各类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试图打造消费者的智能生活入口。在B端,蚂蚁金服持续深耕隐私计算等数据要素技术的研发,力求打破数据孤岛,让数据加速流动,从而更深度地服务产业。

不仅如此,蚂蚁集团还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前沿领域,加码具身智能、AI 眼镜等创新项目,试图在大模型之外,寻找到更多破局点。然而,蚂蚁金服推进 AI 战略并非一路坦途,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大模型的训练需要海量数据、强大算力以及顶尖算法的支撑,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都可能导致模型性能落后。尽管蚂蚁金服在 AI 研发上投入巨大,但在底层技术的突破上,仍需与谷歌、微软等全球科技巨头,以及国内新兴 AI 力量展开激烈角逐。

从市场竞争角度而言,蚂蚁金服在 C 端与 B 端均面临强敌环伺。

在 C 端消费金融市场,微信支付凭借强大的社交生态,与蚂蚁金服的支付宝形成双雄争霸之势,双方在支付场景拓展、用户粘性提升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在 B 端产业服务市场,传统金融科技企业如恒生电子、金证股份等,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与客户资源,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服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蚂蚁金服推进 AI 战略,无疑为其未来发展勾勒出一幅充满想象空间的蓝图。然而,技术瓶颈、市场竞争与监管压力等重重挑战阻隔,蚂蚁金服能否在这场AI争霸赛中胜出,仍是一个未知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