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叔逛书】不可调和的矛盾:CBA新政撞上北京奥运
【本文为风闻社区作者整理】
2003年6月13日,李元伟重回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
资料图
在55岁这一年,他成为中国篮球的掌门人。
此后的五年半时间里,他历经雅典奥运会、世锦赛、北京奥运会、三届亚锦赛,和一年一度的CBA联赛。
在很多媒体看来,这五年是中国篮球锐意进取、发展突飞猛进的五年。
当然,因为CBA改革、奥神队出走、国家队请外教、王治郅回归等众多事件,也是充满争议的五年。
上周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读了一遍《李元伟:篮坛风云录》,排除媒体在外围的种种猜测和推理,从这位技术官僚的角度,重新审视十年前中国篮球,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1 CBA与备战北京奥运不可调和的矛盾
2003年,当时中国足球刚打完2002年世界杯,在地位和影响力上都领先于篮球。
为了制定一个赶超的对象,回到篮管中心三周后,李元伟在中心内部会议上提出“虚心学习足球、全面赶超足球”的目标。
而在两年后的北京财富论坛上,李元伟在《篮球的发展,企业的机遇》的发言中提出了富有争议的观点:“在众多逐步走向市场化的体育项目中,篮球正在成为中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第一运动。”
为什么会有争议?因为当时的CBA还处于比较低迷的阶段,2002-2004两个赛季,CBA的亏损已经达到1500多万元,招商引资不利的情况下,02-03赛季还出现过脚气水广告,成为一大笑柄。
为了实现“用10年时间使CBA成为亚洲最好的联赛,并向世界级的职业篮球联赛迈进”,2004年4月5日,在东莞举行的联赛总结会上,李元伟首次对外披露了《北极星计划》的构想:
培育好而发展强有力的CBA品牌;
使联赛成为培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摇篮;
打造亚洲最好的职业体育联赛;
赢得更多的国际赛事奖牌;
使CBA成为盈利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品赛事。
为了通过CBA联赛这个平台给中国篮球事业攒点家底,李元伟在04-05赛季拿出了全新的CBA改革方案,包括:
取消升降级制度、实行南北分区、增加比赛场次、实行一周三赛等新的竞赛办法,比赛总场次达317场,比上赛季增加155场,增幅达到95%;
在商务体系上提出了取消冠名,采用滚动广告板等方式;
坚持既定的商务体系,李元伟还拒绝了一家韩国手机厂商提出的1000万冠名费赞助。
由于04-05赛季的成功,赞助商的热情也高了。随后中篮公司与知名体育运动管理公司盈方中国合作成立中篮盈方公司,负责CBA的运营。盈方瑞士总部保证合作公司给联赛提供必需的资金。在实现盈利后,双方按照事先商定的比例分成。从那时起,CBA的财务问题算是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除了到处找钱之外,CBA还涉及到一个品牌推广和品牌价值的问题。CBA选择与戴梦得合作,打造总冠军戒指和一座冠军“至尊鼎”。
2006年,广东宏远击败八一队,实现CBA三连冠,易建联在主场举起“至尊鼎”
2009年底,戴梦得与中国篮协五年合同到期后选择了退出,给出的理由是联赛理念和价值观上存在分歧。
尽管李元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CBA联赛看起来也是顺风顺水,蒸蒸日上,但有一件事还是打破了他的美好蓝图。
2006年8月7日,广州。打完中美篮球赛后,我从广州飞往南京参加斯坦科维奇杯赛,就在到达广州白云机场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位总局领导的电话。他明确地对我讲,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你们要压缩联赛,给国家队备战留出更多时间。在他的印象里,CBA联赛不是高水平的比赛,与其多打这样的比赛,还不如增加国家队的集训时间。接到这个电话,我的心情很复杂,也很忧虑。领导同志亲自打电话的时候不多,我知道他下决心了。
总局领导一再强调指出,如果中国体育代表团在2008奥运会上夺取了许多金牌,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集体球类项目不见起色,就不能说举办了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领导同志的这个电话,首先在商业逻辑上就站不住脚,可以说对CBA的运营和推广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那个时候盈方中国的总经理王应权正在和一些大企业、大客户谈下个赛季的广告和赞助,这个消息势必会对谈判造成影响。
压缩赛程意味着,刚刚施行的南北分区、一周三赛等新政,又要退回到过去的双循环,常规赛将减少112场比赛。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个运动员每年必须打够80场以上的高水平比赛,才能积累比赛经验,快速成长。
而问题在于,各国的职业联赛,一般都在10月底至第二年的6月左右。这也就是说,国家队把人都喊来集训,也找不到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机会。
缺少正式比赛的长期集训,不仅对提高运动员水平的作用有限,而且有削弱球员的激情、增加伤病的风险。
李元伟还想再努力一下,但却是徒劳的。
记得有一次给总局领导汇报工作时,我提出“联赛为本”的观点,立刻受到领导同志的批驳。他说:“这个提法是错误的,起码是可以商榷的。历来只有国家队为俱乐部培养人,哪有俱乐部为国家队培养人的?”他还列举了体操、乒乓球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在我看来,这不是一回事,运动项目不同,所遵循的规律也应该不同。尤其是针对篮球、足球这样的在国际上高度职业化的集体项目,更不能简单照搬个人项目的经验。
最终,因为这个压缩联赛的决定,篮管中心同意盈方当年赛季削减70万美元保证金的要求,按当时的汇率计算达560万美元,而06-07赛季一共缩短了28天。
包括姚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对这一决定表示强烈反对:
联赛缩短之后,国家队也许会在短期内得到一些帮助,但这是以牺牲中国篮球发展基础为代价的。联赛缩短必然削弱联赛水平,而联赛的水平决定国家队的水平。球员的技战术经验损失还只是一部分,球迷对联赛的信心、赞助商对联赛的信心都会降低,球员、教练的收入会减少,教练员执教的经验会减少。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联赛信誉的损失,因为朝令不可夕改。
当时中国男篮主帅尤纳斯对此也很不理解,他说:
如果你想提高中国篮球的水平,就必须提高中国联赛的水平。必须对CBA做很大的改革。俱乐部强大了,联赛就强大了;联赛强大了,中国国家队也就强大了。
在尤纳斯看来,整天关起门来集训,只能把队员的激情练没了,与欧美强队比赛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人家都在打联赛,哪有时间来陪我们练?
为什么总局领导对篮球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如此重视,李元伟的这番话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佐证:
奥运会任务对于一个运动项目中心主任意味着什么?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形象地说,承担了奥运会任务,就像有一把“达摩克利斯剑”高悬于头顶,稍有不慎,就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在竞技体育“金牌至上”的年代里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无论你是省市体育局局长还是中心主任,失败了就得承担后果。
所以每一届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结束后,一批领导干部“下课”已成为十分平常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清楚,在其他方面的工作有所疏漏还好交代,而打不好奥运会,那就是一票否决,没有商量余地。因为各奥运项目中心领导都得把争取优异成绩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不能有任何一点疏忽和大意。这确实也是奥运项目中心主任应尽的重大职责。
对于压缩CBA联赛,为奥运让路的决定,李元伟除了无奈地吐槽,也没什么其他办法了:
不按照运动项目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办事,其结果或许只能是削足适履、于事无补。
2008年,拥有姚明、易建联、王治郅三大内线的中国男篮,被分入拥有西班牙、美国、希腊、德国、安哥拉的“死亡之组”。
最终,中国队突出重围,在击败德国队之后,获得了第八名的历史最好成绩。
从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男篮开始陷入低谷,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10场小组赛中,中国男篮10战全败。
2017年8月18日,中国男篮26分惨败澳大利亚中国男篮无缘半决赛。这是中国队自1975年首次参加亚洲杯(包括前身亚锦赛)以来,第3次无缘四强。
文中部分内容摘引自:《李元伟:篮坛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