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催了:赶紧把钱投出去
“我们收到了某地LP的函,”华东一家早期基金的投资合伙人忧心,“如果今年二季度末再不把账上的钱投完,LP就要减资了。”
无独有偶,一位投资总监朋友同样说起这一幕:“我们一只基金的投资期已经接近尾声,但还有大几千万元没投出去,每次汇报LP的时候都要给他们做心理按摩,压力山大。”
我们交流下来的体感是,对很多头部机构来说,账上的钱迟迟投不出去。这也是今年VC/PE普遍的烦恼。
看着钱躺在基金里一动不动,LP也心急。“内部有投资指标的考核,但大部分子基金没有完成,政府正催着投资。”华南某天使投资基金的总经理告诉我们,GP投不出去,他们也将受到上级的审查。
考验重重,不同的情绪在一级市场流淌着。
投资人苦恼:有钱,但投不出去
访问一圈投资人,一个几近相同的反馈是:
大多数投资机构虽然没有刻意放缓投资,但整体投资数量相比上一年同期还是下降了约10%,尤其是VC机构出手节奏趋缓。
开年DeepSeek火爆出圈,拉开了中国资产全面重估的序幕。高昂情绪进一步传导至创投圈,助推了投资端的流动,正如我们看到AI大模型、机器人等赛道的热闹。
但值得警惕的是,当前一级市场共识正高度集中,资金和资源加速向少量项目集聚,高估值与泡沫论此起彼伏,部分投资机构表示“难以下手”。
“今年一季度比去年忙很多,大家明显活跃起来,出差也变得频繁,我这里每周平均实地新看2-3个项目。”任职上海一家科技投资基金的王岩却很苦恼,虽然忙碌,但并没有见到太多成果。
其中原因他娓娓道来:市场上有限的资金都扎堆在相同的赛道里,项目很多,但真正值得出手以及出得上手的项目少之又少——平庸的项目看不上,好项目又轮不到,部分项目估值变形直接pass。
虽然大环境风险偏好正急剧下降,但大家的收益预期并没有降。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历历在目,加上退出的不确定性,LP投资人信心不足,各方资金都很谨慎。
而那些拿了地方基金的GP,因需兼顾返投,盲目投资隐患又大,不得不擦亮眼睛,导致找项目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地缘政治的变化也在深刻影响着投资人的决策。部分投资人聊起,最近这一波关税战下,之前重点跟进的几个面向欧美市场的项目都无奈搁置观望了。
于大部分投资机构而言,眼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瞄准未来,进行更大胆的投资。种种因素之下,一些投资机构陷入钱在手不投贬值和投出去亏钱的矛盾里。
而为避免资金闲置在基金池子中,有投资人透露,“很多同行都面临有钱没处投的处境,看不到好项目,身边也有那种账上几个亿买理财的例子。”
投资人背上创收KPI
如此一幕,LP看得着急。
“政府LP现在对于GP的要求包括资金使用效率,关心资金是否能够真正投到创新项目上去,而不是停留在基金里。”珠三角一家国资母基金主管合伙人指出,现在几乎90%的政府LP的诉求是尽快投资,甚至设下了“今年必须投多少”的考核目标。
站在LP的立场,资金使用率越高意味着GP把更多的钱投在项目上,多投项目多创造收益;资金使用率越低,则可能意味着GP管理费收得越多,但没有尽职免责。
正如一位与政府投资基金打交道的业内人士毫不隐讳地指出:“现在一级市场管理费呈现两个极端,有些GP因为管理费太低,不足以支撑正常运营成本;有些不太作为的GP却靠着管理费过得有声有色。”
给钱就要花出去,尤其是当国资成为一级市场最主要出资人,很多规则发生微妙变化。
按照惯例,GP投资期一般3-5年,有些政府投资基金会要求子基金在三年内全部投完并汇报指标。如果没有完成,政府LP将发函催促投资;若资金仍未使用,可能会触发减资、扣管理费等动作。
最近两年,我们听闻不少这样的故事:
某国资PE拿了长三角某地政府10亿级别的资金,因基金2年没有投项目,该政府LP决定终止出资;
北京一家硬科技VC基金向LP call款失败,理由是投资不达标,后面的钱不给了;
有国资LP约定,管理费按实缴或实投规模拨付,而当投资指标、返投要求等完不成,GP则需要将部分管理费退还给LP...
众所周知,投资机构的创收主要靠管理费,但现在这一生存根基已经成为GP/LP可以在台面下进行的一种协商,不少地方基金的遴选公告中直接表明:管理费不超过实缴金额的1.5%,有的甚至降到了1%。
一个不太良性的循环产生——投不出,募不动,也退不了,LP持续性出资成为GP普遍头痛的问题,这使得有些投资机构的管理费已不够日常开支,有IR倾诉,“现在基金账上只剩200万,连咖啡机都养不起了。”一级市场断供潮若隐若现。
为改善现状,活跃在前端的投资人开始肩负起机构的创收:有的投资经理自掏腰包凑跟投;有的投资机构干起了FA的活儿,转收中介费;更有纯国资机构,直言不讳:“管理费覆盖不住成本了,每个人都背了创收的指标。”
保持敬畏,克制规模
珍惜每一次出手
募、投、管、退各个环节彼此相扣,部分GP走出了令人意外的一步——放弃做大规模。
此前,一家老牌基金大佬透露,去年上半年旗下超募了一支数十亿大额基金,期间更是拿到了重磅LP的出资,但后来却把所有募来的钱都退回去了。“募资过程千辛万苦,但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决定放弃。”
在他看来,运营基金的能力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与环境、机遇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对行业保持敬畏之心,所以决定放弃,但并不后悔。“今年我们仍然在募新的基金,把基金的规模缩小了,过得踏实一点。”
眼前市场环境变化莫测,GP主动缩减基金规模,向LP退回部分或者全部资金,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也被认为是穿越寒冬的一种策略。
毕竟一级市场整体投资节奏在放缓,在没有合适的投资标的情况下,LP的钱一直趴在账上投不出去,于GP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压力。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有着相似的感受。从过往的经验中,他逐渐意识到,随着环境变化,基金规模过大对民营机构存在挑战,一定是要往中型规模转型。
“当下面临很多挑战,我们还是必须勇敢去做投资,必须去面对IPO停滞的前提下仍要出手的现实。”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许小林曾说。
凡此种种,是GP调整姿势、适应变化的一种写照。
一级市场阵痛犹在,大家似乎总在怀念,或者希望回到2021年,那个看起来有无限资金流动的时期。但回到过去显然不可能,VC/PE以往的投资范式已难以为继。
“现在必须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决策。”高瓴创始合伙人李良建议,无论企业还是机构,不要总去琢磨市场情绪,白白耗损精力,应该回到一点上——“你做的事到底要解决什么核心问题”。
一切又回到那个最朴素的道理——适者生存,只有保持持续的赚钱能力,才能让LP持续地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