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管理“中学化”,“圈养”教育怎么破?

高校组建家长群、给家长寄成绩单、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据半月谈报道,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新校规屡屡引发社会对于高校管理“中学化”的讨论。不少大学生吐槽自己被“圈养”;受访高校老师则表示,这是为解决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责任心的无奈之举。

新京报发布评论指出,大学管理“中学化”,更深层次原因是大学与中学一样,正日益成为“无限责任主体”。大学生学业成绩出问题、外出发生安全问题,家长都要“吵”到学校,要求追究学校的责任。为避免担责,学校也就无奈采取和中学类似的“圈养”管理方式。大学采取这种严格的管理方式,主要意图是向家长表明,学校该做的都做了,学生再出问题,就是学生自己的责任。

同时,评论认为,我国高中学校以及初中、小学也需摆脱现在的“无限责任主体”角色,厘清家校职责边界,改变“圈养教育”模式。毋庸置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学生,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履行监护、看管责任。但即便如此,学校的责任也应当是有限的。

500

比如,学生在校内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课间活动意外受伤,如果学校已经尽到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的责任,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但在现实中,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一般都会追究校方、教师责任。而学校所能采取的应对方式,就是“圈养管理”。

红网则指出,大学与中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目标从“知识灌输”转向“全人培养”。中学阶段的结构化管理服务于升学目标,而大学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具备自主思考、自我规划能力的成熟个体。如果高校沉迷于“不出事”的安全思维,执着于用“看得见的管控”回应外界期待,就会陷入“管理越细,成长空间越窄”的悖论。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学化”管理可能催生形式主义与逆反心理。当考勤成为“点卯”、查课流于表面、家校联动异化为“监控”,管理措施就失去了教育意义,沦为师生博弈的对象。一些学生为应对规则而“斗智斗勇”,恰恰暴露了被动管理的失效——外在约束越强,内在驱动力越弱。大学真正需要的,是通过构建包容而有边界的成长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观网小伙伴,对于大学管理“中学化”,你怎么看?“圈养”教育怎么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