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逻辑”这个词引入汉字语言中,造成了汉语表述的粗糙化,降低了精准性
【本文由“大水风”推荐,来自《吴小真:为什么民国出了那么多大师,现在没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民国这些大师祸害之一,就是大肆吹嘘“逻辑”这个词。以为是一个高大上的词汇。
实际上,“逻辑”这个词引入汉字语言中,造成了汉语表述的粗糙化,降低了汉语内容的精准性。
汉语中,有“因果”关系,“道理”关系,“前后”关系,“是非”关系,等等。用来表达关联性。但是,在大师们的推动下,一概用“逻辑”关系来代理,造成了表述的粗糙化。
就象“姑”“舅”“表”“姨”“甥”等等,不加区别,一概称之为“亲戚”。造成粗糙化表述。
还好,我们国家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在科技发展上,从不依赖‘科技界’!🥰
汉字文化为了调解争执、调解矛盾,达到和睦相处,创造了“讲道理”的处理方式。
讲道理,是要分清谁是、谁非。分清谁对、谁错。不在于分输赢,而在于提高认识。
西方人讲“逻辑”,在遇到争执时,逻辑思维不是分清是非,不是分清对错,而是要争论出输赢。所以他们讲“丛林法则”,导致了他们的行为无下限,不择手段。这会导致民众没有耻辱感。以色列轰炸加沙,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就是逻辑思维导致缺少耻辱感的行为。
为了解决缺少耻辱感的问题,就要引入宗教,大家按照宗教经书去限制自我行为。
所以说,“讲逻辑”替代“讲道理”,时间一长,就会有人认为“丛林法则”是合理的,人的耻辱感会下降,
社会需要搞思想教育,进一步,也会有人提倡宗教,用来解决现实问题。
这就是逻辑思维粗糙化,引来的导向结果。
你们真的是在谈“逻辑”吗?
拼音文字处于落后的“逻辑推理”叙事上,汉字文化在几千年前,就建立了高阶的“道德推理”叙事。
从山西订婚强奸案的判决结果,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引发巨大的争议,很多人不认同法律判决结果。
但是,假如这个案件发生在拼音文字国家,认同法律判决的比例,会比国人高得多。
原因是,拼音文字是完全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人用汉字语言,除了西化的“逻辑思维”外,还有“道德思维”存在。道德思维比逻辑思维具有更强的质疑能力。
大语言模型的文章被国人质疑,国人用大语言模型写文章,这些文章是符合逻辑的。
中国人还是很快的发现了这些文章的异常之处。
可以说,机器文章的异常之处,并不是用逻辑思维发现的,而是用道德思维发现的。
特别是在医疗方面,很多的问题,用逻辑思维是发现不了的。只有提升道德思维,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这句话用什么别的词可以代替“逻辑”?
这句话用什么别的词可以代替“逻辑”?
但是,由于早年间的西学东渐大家只是用惯了而已。
文字概念的涵义与用法是人为赋予的。
除非必要,一般不会刻意去改用词,涵义变一下就够了。
而事实也是如此,中文里的逻辑和西方原文是有区别的。
这句话用什么别的词可以代替“逻辑”?
拼音文字处于落后的“逻辑推理”叙事上,汉字文化在几千年前,就建立了高阶的“道德推理”叙事。
从山西订婚强奸案的判决结果,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引发巨大的争议,很多人不认同法律判决结果。
但是,假如这个案件发生在拼音文字国家,认同法律判决的比例,会比国人高得多。
原因是,拼音文字是完全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人用汉字语言,除了西化的“逻辑思维”外,还有“道德思维”存在。道德思维比逻辑思维具有更强的质疑能力。
大语言模型的文章被国人质疑,国人用大语言模型写文章,这些文章是符合逻辑的。
中国人还是很快的发现了这些文章的异常之处。
可以说,机器文章的异常之处,并不是用逻辑思维发现的,而是用道德思维发现的。
特别是在医疗方面,很多的问题,用逻辑思维是发现不了的。只有提升道德思维,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