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真:为什么民国出了那么多大师,现在没了?

500

“民国出大师”这个题目现在已经几乎从一句话、一个定义变成了一门显学了。不管是反动的、右边的、自由主义的公共知识分子们甚至一些这边的同志们,都觉得“民国大师多、现在大师少”是一个“事实”,大家只是为了原因而争论。

我记得前段时间余英时去世的时候,又闹腾过一阵子(他虽然不算是“民国”大师,毕竟他是钱穆钱大师的弟子),主题就是一个,你国现在出不了大师了,因为没有那种“氛围”、环境、土壤了。啥氛围呢?民主啊、自由啊、人权啊。这些才能出大师,懂不?

嗯,咱们从一个大师说起。陈寅恪。

不管你知不知道陈大师是研究啥的,但这个名字,你肯定看见过。就象前些天我说北大的蔡元培,大多数人也只知道这个名字,并不知道他干过啥有那么大名气。陈寅恪,是清华的。年纪虽然比老蔡小,但名气可不得了。人称: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学者中的学者、大师中的大师。

公子?嗯,公子。他爷爷当过清朝的湖南巡抚(这可是很大的官哈),他爸爸和“谭嗣同”(这人名字总听过吧)还有另一个人,并称“湖湘三公子”。

他母亲其实更不得了。母亲叫“俞明诗”,俞明诗有几个亲兄弟,有个弟弟叫俞明颐,俞明颐娶了个老婆叫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生了个儿子叫俞大维(后来到岛上当了“伪”军事长官)。

他母亲还有个哥哥叫俞明震,俞明震的儿子叫俞大纯(都当过很大的官哈),俞大纯的儿子叫“俞启威”【这个人就不得了,但怎么个不得了,公众号就不能写了】。

阶层?呵呵,你们看看人家这是什么家世?

他的家世之显赫、家学之渊博,属于顶级中的顶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锦衣玉食,那都是最小儿科的了。他从小啥都不用做,就是读书。要知道,乱世能读书,已经是不得了。而且他读的那些典籍,世面上根本没有。

把中国书读得差不多之后(真的,号称读完了,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的书就那么几十本,后来的全是后人的读书笔记),中国也开始乱了,家里人想想,送到国外去吧,花钱算什么,只要安全。他就又在国外又读了十几年书,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哈佛大学全读过,虽然一个文凭没拿到,但是,那都是名校哎,光在校园里发一个下午呆,养养鸽子,人都会提高的,对吧?

他到哪都一身白衣,那造型,那气质,宋家三姐妹他都看不上。后来他娶了个老婆,姓唐,是“康有为”(啧啧啧)的学生、许广平(就是鲁迅的老婆)的老师,老婆的爷爷当过台湾巡抚。阶层?你看看人家这婚姻。

你说,这种人回国,找啥工作?要啥自行车?

正好,他回国的时候,除了闹哄哄的北大,清华也正在蒸蒸日上。两个大学都在挖人啊。挖一个人来,就能找政府要经费嘛,还能培养自己的圈子,多好。蔡元培在那边挖,清华这边也有梁启超、胡适等好多大师,也挖人。但当时校方不知道这个在国外那么多年的人有啥能力。结果你猜怎么着?

另外几个现在也是大师级的人物,把他夸的都没边了。比他大二十岁的梁启超说“我所有著作加起来,也不如他写的300字”,我是真的服了。您这怎么夸得出口的,这明显冲着他家哪个前辈在夸嘛?

年长的都这么夸,那年轻的就不用说了呗。另两个现在也算是民国大师的人,一个叫吴宓(父亲也当过清朝大官后来在上海当寓公,可想而知搞了多少钱下海),在哈佛大学时跟陈寅恪一起喝过酒一起泡过妞,但比陈大师早回来几年,已经入职了,就讲“寅恪兄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还有个叫傅斯年(祖上官也大得很)的,跟陈寅恪在欧洲的时候一起逛过一些特色街区,讲得就更夸张,讲“寅恪的学问,中国300年就出了这么一个”。

就问你,怕不怕,服不服?

讲真的,我最近几年不怎么看书了,就算看,也跟董宇辉似的就看个前言和后记,再翻翻目录。不过以前看过些书,甚至连《管锥篇》都敢看,所以,陈大师的书,以前也看过。水平嘛,咱后面再说,先说点我个人的“狂妄”之见。

我觉得吧,成为“民国大师”、在民国想成为“大师”,其实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就是家世。真的,没哪个大师不是出身显赫或者师出名门。就连我们的创始人们,也都是家里有厚底子的。那个年代,文盲率高达90%多,能识字,就是有文化了,能知道“茴字的几种写法”那就是大文人了。而且,全国平均寿命就30岁,大多死于一个病,穷病。能读书,首先你得饿不死、病不着、不干活。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胡适有一个算一个,你查查都是啥出身。

但是,同志们,今天咱们穷人有啥?有百度啊。同志们,你家再穷,只要有了百度,你就敢上网、就敢跟人杠,是不是?啥狗屁大师,你能比百度还大师?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之。百度,DeepSeek,让人人都成为了大师。但那个年代,哪有免费的百度、抖音、微博、搜索工具啊,普通人别说当大师,知识都是垄断的。敲黑板了,划重点了——知识都是垄断的。

第二是关系。家世是血缘圈层、关系是人际圈层。以前我讲过蒋宋孔陈的联姻故事,就是通过婚姻进一步把圈层紧密化。资本天然有垄断性,因为逐利。而圈层也是如此。李白换的几个老婆,你看看换的都是什么人。大师靠啥?靠捧,哦不不,靠推荐、靠宣传,要不然,你在山里写了几十万字,没人知道啊。所以要相互背书、互相推荐、共同提携。

对了,前些年有一个极其流行的文化人,非常喜欢讲民国、讲历史,但最近被批判得很厉害。他讲过一句啥名言?他说,“硕士在我们家基本等同于文盲。”听听,你听听。但人家没乱说,人家满门都是大师。往上溯三代,也出过巡抚。而且,人家小时候隔壁住的也全是大师。这些大师只要讲一句,哎哟,小高啊,从小就聪明,有灵气,博览群书。成了,他就也是大师了。但现在没这个条件了啊,所以,他有怨气,很正常。但那种虽然藏着但又不藏着的轻蔑,你看他的节目都能看出来。我们只能在历史书里才能看到的名字,人家怎么说?人家说,某伯伯跟我说,我明天要去见某某某,你有啥问题想问啊。

圈层也是垄断的。

第三是出国。这一点也非常重要。那个年代,能吃饱就相当不容易了。能读书就不得了了,还能出国读书,自然是又富又贵。对了,人家是正宗出国哈,不是象宋氏三姐妹的爸爸走线出去的。

今天的我们,已经敢于平视世界,已经能够和西方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了,你有脸书、我们也有微博嘛。我们这几十年,经过了一个从学习西方、借鉴西方、反思西方、祛魅西方、吸引西方的过程。甲亢哥都来中国了。

但在百年前呢?根本不可能。半殖民地半封建情况下,输了、弱了,自然会对西方产生巨大的慕强。连清朝自己都派了那么多公费留学生出去学,民间自费留学的,当然更多。洋火、洋油、洋货,都是西洋的好。

他们在国外这么一学,回来一讲,你们不行、中国不行,那自然具有碾压效果,降维打击。因为的确,那时候,中国在很多方面,是落后的。工具、概念、方法,都是空白。他们回来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垄断——西方先进知识解释权的垄断。

今天有没有这种情况呢?有啊。比如网上吵,你敢骂美国不好?人家反驳你,你去过美国么?你汤姆的连省会都没去过,跟我扯美国。你看看,降维了吧。但现在我们有抖音啊、有Tiktok啊,就能反驳他们了,不对,你说的不对,我看了几个视频主,美国就是乱嘛、就是穷嘛、就是不好。但那个时候,哪有这种条件呢?

所以,这些大师往往有个评价“学贯中西、通晓古今”。人家在巴黎杠过枪,在柏林P过C,在纽约分过赃,你有过啥?人家能把论语翻译成英文、能把国富论翻译成文言文,你能做啥?这又是垄断。

第四点是奠基和开拓。那个时代,中国的自然、社会、人文学科,已经全部被认为是落后的了。落后的地方,就是有市场、有空白的地方。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学术界”。只要落后,就能诞生大师。因为你只要先在这个领域写一篇文章,用西方先进的方法写一篇文章,成了,你就是这个领域的大师了。

就连历史,中国以前的写法都是编年体啦、传记体啦。哎,你用西方的串联式来写,混在一起写,标题、纲目都按西方方法重写,再提两个新观点,比如妓女才是文化人、官员都是草包货。就新了,还符合西方一直的妓女崇拜(《BIBLE》里面就有哈),这不就成大师了。

今天网上很多大V的一些暴论,要是放在民国那个时空,绝对都是大师。那时还有个大师叫黄仁宇,写点历史故事,说点什么财务和历史,发点感慨,哎,成大师了。我这样的,搁民国,就这篇文章,都恐怕能成大师。石主任是没赶上,《明朝那些事》回到民国就是大师中的大师。唉。

讲句非常狂妄的话,看过一些大师的作品,比如啥哲学史、啥文学史,在今天看来,连科普都算不上。但是,人家最先弄的,这就是领先的意义。而且客观的讲,也要承认他们的重大作用——历史进程。

这些大师,成了中国大部分学科的“创始人”,后人再厉害,也都是他们的徒弟和学生,这是没有办法的。他们的名字必然与世长存。我们不能也无法否定他们。

SO,家世+圈子+出国+开创=大师。

那么,今天为什么没有大师了呢、不容易出大师了呢?

这个问题,首先,这是个伪问题。说现在“十亿人民皆舜尧”可能是夸张了,但几亿有文化的人民出现了,大师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特别是教育的普及,让知识不再能垄断。而家族的联姻、权力的传承也不能垄断,大师的话语权被稀释了,不可能一言九鼎了。就我写篇微博,都一大堆骂的,个个学术水平看起来都比我高。大家都差不多了,便没有大师了。大师,不是被消灭了,而是被稀释了。

第二,古话说,大师不死,大盗不止。黑暗、落后的时代,大师才显得亮。“春风杨柳万千条”的今天,盛世繁华、社会稳定,社会进步了,咱们讲究分工合作、集体劳动,也就没啥独立作出大学问、能一呼亿应的启蒙大师了。

第三,还有个问题,我们现在“传播”的民国大师,绝大多数是文科领域。但在理科领域,我们现在大师太多了,电磁马院士是不是大师?隐歼杨院士是不是大师?而文科为啥“不出”大师了呢?是因为我们不许研究么?研究了那些思想就要枪毙么?当然不是。是太细分了。民国的那些大师,做的是开创性的工作,其实很粗。今天的学科体系,细分很多,光陈寅恪的唐史、唐政治史、唐民族史研究,现在有无数青年学者研究得很深很透。但因为很多,反而不如当时四亿人就一两个大师那么显眼。

我有个读者是某校历史系的教授和博导,也写了不少文章,我看过一些,蛮好的,但在当今时代,想成大师,难。我前几年就建议过他,少在史实里钻,要往史观上引。我还讲了几个空白的方向。比如从中国救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这个方向去弄,可惜他后来转岗行政了,没精力搞。不过他说,有另个人弄了出来。我看了,不得了,有大师的味道了。

第四,出国也不稀奇了。现在就连河南省招公务员和人才,水硕都不认了。以西方人文、社科逻辑来解读中国现象甚至已经破产了。

500

最后,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是这么觉得的。

对他们的评价,要历史的看。要把他们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观察。对人的评价,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既不能把那个时期的起点低而成就高归功于他们个人,也不能把那个环境下标准低而认识偏归咎于他们。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他们,不能苛求他们做出只有后人才能做出的业绩。

既不要厚古薄今,也不要狂妄自大。那时的大师,有那时的优点,也有那时的不足。既要勤于学习他们,也要敢于超越他们。沿着他们的路,走得更远些。既要把他们当作开创者来尊重,又要对他们进行祛魅。

另外,以上我还尽量只是讲讲学术。其实现在捧民国和民国大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这一点,大家都明白,懂的都懂,阴阳怪气的人也不用装。不过,我就不分析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