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与背叛,责任与选择:——“为什么总有人对归国科学家阴阳怪气?”
《回国潮”背后被忽略的真相:为什么总有人对归国科学家阴阳怪气?
…………事实上,每一位学者的职业轨迹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研基础薄弱,公派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那些在异国扎根的学者,不少人在当时国内尚不具备研究条件的环境中,选择在海外顶尖平台积蓄力量。正如水稻专家袁隆平曾赴美交流杂交水稻技术、航天专家孙家栋曾留学苏联,科学探索的路径本就多元。…………》
此文对年轻人最大的误导:是将公派留学生中那些学成滞留不归者,那些用祖国提供的资金与机遇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而在祖国崛起富裕后,在步入暮年时“叶落归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与袁隆平等曾在国外交流学习,学成归国并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的科学家们混为一谈。是有意偷换概念,故意将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混淆。
为了阐明真相,现在就上世记1978年至1984年公派留学中这两个不同群体,向大家介绍一二。
一,应运而生,因时而兴
上个世纪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新纪元。1978年由邓公亲自拍板决策,向美国时任总统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的要求,开始向欧美等科技先进国家派遣公费留学生。1978—1984年,7年间派遣公费留学生26000余名。
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吧:
人员:这些经过全国层层选拔的26000人,是当时中国人才精华中的精华,精英中的精英。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以访问学者或研究生的名义公费进入欧美(以美国为主)等国先进院校。(千万不要小看当时的本科毕业生,当时中国并没有硕士和博士的学历教育。看一看当时中国的教育资源,你就能发现当时的本科毕业生确实是英才人物)
待遇:由国家每月提供500美元的相关费用而国内的工资照拿,国家还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旅费,以减轻留学生的经济负担。【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待遇稀松平常并不优渥,那咱们看看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状况吧
1978年中国开始向欧美国家(主要是美国)派遣公费留学生时,全年gdp仅为3684.4亿人民币,按当时官方汇率折合1495.14亿美元。人均gdp仅仅385元人民币。
1978年全国美元储备为1.22亿美元,黄金储备:4.76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总额为 5.7亿美元。
当时人民生活极其窘迫,那些文化革命前毕业的老大学生经历10多年工作后,在1978年工资仅为每月56—62元人民币,这一数值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的薄弱基础和国际支付能力的有限性。
好了,看看由国家提供给公费留学生的每月500美元以及国内工资照拿,国际往返旅行费,这一超国民待遇是多么优越吧。这是当时人民和国家倾其所有提供的最优待遇了。
二,忠诚与背叛,责任与选择:留学生选择的天平
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经过多年学习,这些学成毕业的精英留学生们面临着人生抉择。
1978-1984年期间,26000公费留学生归国人数约为8,000多人,回国率约为30%。
学成归国人员践行了自己对祖国的承诺,言必行,行必果,学成归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他们不愧为我们国家的精英人才。
剩下的约18000多人滞留不归,绝多数放弃了中国身份,加入了欧美国家国籍。
我们不能说他们背叛了祖国,但他们绝对背叛了自己出国时对国家作出学成归国的的承诺,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物质追求,抛弃了积贫积弱的祖国。在责任面前他们选择了逃避。
。
三,初心与归心:
斗转星移,白云苍狗, 世界大势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今日的欧美国家已不复三四十年前的繁华,今日中国也早已不是昔日吴下阿蒙了。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东方,取得了有目共睹,举世闻名之成就
岁月流转,当这些曾经的青年才俊,当这些学成不归的公派留学精英,在海外遭遇职业瓶颈或因国际环境变化而感受到不适,特别是特朗普时期的政策调整,让他们中的部分人在欧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在花甲与而立之年他们选择回归故土,寻求一份安宁与归属感。这归程虽带着几分无奈与沧桑,但却是这些步入暮年的精英们人生轨迹的自然延伸。或也是对“叶落归根”传统文化的诠释吧。
四,孰是孰非,见仁见智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爱国不分先后,祖国母亲敞开双臂接纳了这些归来者。对于他们,我们却实没有必要“阴阳怪气”地讽刺,权当他们是中国崛起,走向富裕后的历史见证人吧。但对他们的行为还是应该进行适度评判。
诚然爱国不分先后,但忠诚与奉献始终是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标尺。中华民族是有道德底线的民族。精致利己主义的行为是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腐蚀。一度,某些“精英”突破道德底线所造成的社会思想的混乱,应成为我们反思与前进的镜鉴,
上世纪70—80年代,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无疑是国家的瑰宝。在那个经济和物质条件非常贫乏的时代,我们的人民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我们国家拿出宝贵的建设资金和外汇供他们出国学习。公派留学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国家对外开放、渴求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期许,他们肩上承担着国家与人民重托。
而一些拿着国家经费的留学生在海外的繁华与诱惑面前,忘却了出发时的初心,违背了自己学成归国,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诺言,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国家与民族之上。将自己在祖国最困难时期获得的学习机会用于在异国他乡谋求个人发展。他们在学术的殿堂中攀登,最终却将所学所获奉献给了异乡,将自己最美好,最有创造力的年华,为异国(甚至是敌对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想想吧,他们赖以成长的经费,是在当时人我国人均gdp只有300多元人民币的情况下,每月供给公派留学生500多美元,国内工资照发并提供往返国际旅费。我们的老百姓太好了,硬是从牙缝中挤出了这些经费。想到此,真让人痛心)
学成不归,无疑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对人民期望的辜负,更是对个人良知的背叛。也是对那些学成归国和国内默默奉献,在简陋的条件下,依然坚守着岗位,用有限的资源,为国家的进步不懈奋斗的科学工作者的不公平。而且这些“公费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后来学子的价值取向。这种精致利己主义若不遏制,必将侵蚀社会道德,削弱国家创新能力。
当然我们不能以钱学森,邓稼先等功勋科学家们放弃国外优渥条件,突破千难万险,携卓越成就回国。在艰苦条件下铸就“两弹一星”,奠定国家安全基石的崇高奉献精神来衡量他们。(那太苛求他们了,与钱邓等人相比,他们只是高山下的一杯土。)
但作为炎黄子孙,信守承诺和最起码的家国情怀还是应该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