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学生配“学伴” 你怎么看?

为留学生配“学伴” 你怎么看?

作者:  林爱玥 

    外国留学生固然是宝,但是,中国的学生同样是宝,我们固然应该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客人”,但是,这不应该建立在剥夺“家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因为真正的尊重和友谊最起码的前提条件是——平等,如果连平等都不存在了,只能无形中在“客人”和“家人”之间建立起一条无形的鸿沟,得不偿失啊。

最近山东大学为留学生配“学伴”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舆情,想必这两天山东大学的领导特别是宣传部门的领导都会为此非常头疼。为了平息舆情和回应网民关切,山东大学连续两次在微博公开回应,然而回应非但没有平息舆情,反而有点扬汤止沸甚至火上浇油的味道。那么,为什么网民会“揪住”山东大学不放?山东大学是否真的像某些人在网络上所说的那么不堪?

根据我对网络舆情的理解,网络舆情大多都会反转或者自动平息的。有些舆情看起来来势汹汹,其实很多人只是为了围观和起哄,他们并不在乎事情的真相,甚至不愿意深度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他们需要的只是找一个宣泄的渠道而已,因此,面对网络舆情,我始终认为,真相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只要诚恳回应,把事实讲清,把道理讲透,大多舆情都会自动平息的。相反,一味的躲闪“欲说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只会适得其反,因此,话说一半还不如不说。奉劝山东大学增强舆情意识,提高舆情应对能力,网络舆情要么不回应,要回应就一次把想说的、该说的、能说的都说完说透。山东大学的两次回应,一次高姿态“澄清”,一次低姿态“道歉”,前倨后恭,大失水准。

比围观更让人不齿的是无理取闹,而这是在所难免的,因为舆情闹大了,难免会有人(特别是营销号)进来蹭热度。

500

比如说山东大学(青岛)一个留学生因为交通事故腿骨骨折,需要住院25天(5月8日-6月1日),学校招25名志愿者陪护外国留学生。尽管原文表示有瑕疵,可稍微有点理解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25人是各陪一天,但有些人就说要故意曲解成25人一起陪25天,这不是傻,而是有意趁机踩山东大学一脚。

至于网络上一些将“学伴”等同于“性伴”的声音,我觉得山东大学根本不用回应,因为这些所谓的“质疑”根本没有任何事实作为支撑,有的只是捕风捉影空穴来风,就算有,我相信也是个例中的个例,起码,这不可能是学校的初衷。关于“学伴计划”,毫无疑问,山东大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那就是尽快让留学生融入山东大学,熟悉在中国的生活,同时让留学生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啊。山东怎么说都是孔子的故乡,孔孟之道文化氛围浓郁,这么做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因此,无论如何,这个出发点肯定是站得住脚的,然而,在这个最应该理直气壮的地方,山东大学的回应却只是一带而过,让我感到非常惊讶。

至于“结交异性外国友人”被网友抓住不放那就纯属山东大学咎由自取了,山东大学为此道歉纯属意料之中。结交外国友人,了解外国风土人情,还可以顺便学习学习外国语言,我觉得这对于那些“学伴”们是有好处的,这大概也是大多报名参与“学伴计划”的人的初衷,只是刻意强调“异性”画风就完全不一样了,多少有点“拉郎配”的意味在里面。

网络上流传的“拉郎配”的“证据”并非仅此而已。据澎湃新闻报道,山东大学一名2016级男生表示,“学伴计划”会要求学伴一起做任务,比如一起看书、看电影。“一起看书、看电影”大家都懂的,多少有点暧昧的成分在里面。“老司机”都知道,高中的恋爱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一起看书”,而大学的恋爱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一起看电影”,当然,偶尔一次两次的不再此列,但是,如果经常“一起看书、看电影”,就算当事人再怎么否认,恐怕也难以摆脱瓜田李下的嫌疑。因此,山东大学将学伴“一起看书、看电影”作为“任务”就多少有点为“学伴”和留学生制造恋爱氛围或者说机会的嫌疑了。

坦白说,“拉郎配”如果拉对了那也没关系,秦观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如果真的能因此成全一段美好的跨国恋情,那倒也是好事,怕的是有学伴(特别是女孩子)因为这种“拉郎配”受到伤害,那么,责任由谁来承担?山东大学抑或山东大学的领导?

当然,我们不希望有人受到伤害,我们也愿意善良的认为留学生都是道德楷模,但是,事实好像并非如此。这不是偏见,而是有很多前车之鉴,中国人讲“防人之心不可无”,留学生就不该防吗?我看不见得。

山东大学领导有没有因为这个舆情焦头烂额坦白说不是我关心的,我比较关心的是“学伴计划”能否继续推行下去,或者说,如果继续推行下去,是否会用更合适、更恰当的方式推行下去。

这两年,关于高校招收留学生并给留学生高待遇的舆情层出不穷,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何各大高校要花那么大力气招收外国留学生,特别是,有些高校为了招收外国留学生还不惜放低姿态甚至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我相信看了下面一段话就明白了。

500

如果留学生数量和质量真的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直观的”评估指标,那么,不管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肯定都要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去做,怎么说,这也算是要求进步的表现吧?不过,留学生的质量总是一时半会很难提高的,既然质量很难迅速提高那就只能先在数量上想办法了。

提高留学生数量最直接的方式无疑就是提高留学生待遇,而如何提高待遇自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至于“学伴计划”的出台有无此背景,我并不了解,因此不敢妄言。当然,无论用何种方式招收留学生,如果本意是为了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那么,不管我们能不能接受,起码我们应该抱着善意的态度去理解。当然,如果有人一定要说其中有学校的利益或者领导的私心,那么,这么说的人应该能拿出证据,否则还是谨慎为好。

对于“请进来”和“走出去”我一向是高度赞成的,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们不仅要了解外面的世界,还要让外面的世界了解我们。我始终认为,一个学业有成对中国充满好感的留学生无异于一座搭建中国和外国交流和友谊的桥梁,于人于己都是好事,可谓“双赢”。

在这里插一个小故事,青年时期的吴起曾作为“留学生”到鲁国师从曾子并为鲁国战胜齐国立下了大功,可是,鲁国人嫉贤妒能逼走了吴起(讽刺啊),后果就是鲁国很快从战国的版图上消失,而吴起离开鲁国后,先在魏国后在楚国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可见,重视“留学生”是必须滴呀。

外国留学生固然是宝,但是,中国的学生同样是宝,我们固然应该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客人”,但是,这不应该建立在剥夺“家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因为真正的尊重和友谊最起码的前提条件是——平等,如果连平等都不存在了,只能无形中在“客人”和“家人”之间建立起一条无形的鸿沟,得不偿失啊。

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可见,无论何时,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以我有限的见识来看,如果一个高校在教学、科研、学术等方面都能够做到尽善尽美,那么,就算一个留学生都没有,也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相反,如果本身就做得就差强人意,还想着搞小动作“装点门面”,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既然先圣先贤都这么说了,看来反省总是必要的。山东大学,曾子的话你们认同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