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群众路线:让“人民至上”成为新时代的鲜明底色
走好群众路线:让“人民至上”成为新时代的鲜明底色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群众路线”这一党的传家宝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在时代激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从基层治理到网络空间,从民生福祉到干群互动,走好群众路线始终是凝聚人心、破解难题的关键钥匙。以下从四个维度探讨如何在新征程中践行这一根本路线。
以“民心为秤”: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发展的最终受益者。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不仅要体现在政策设计上,更要落实在民生细节中。例如,四川省通过“网络理政平台”年均解决32万余条群众诉求,满意率超90%,正是将“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当前,从优化教育就业到完善医疗保障,从缩小收入差距到提升公共服务,只有抓住群众“急难愁盼”,才能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个人。
架“连心之桥”:破解党群关系的“信任密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群关系的核心在于能否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作风启示我们:党员干部需以“公仆意识”破除官僚主义积弊。例如,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发动群众参与矛盾调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正是党群同心的生动实践。干部选拔更应坚持“群众公认”原则,让民意成为考核的“硬指标”,避免“自说自话”的政绩工程。
用“脚板丈量”:让调查研究回归“泥土气息”
毛泽东曾将群众路线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调查研究正是这一过程的基石。邓小平在太行山革命时期就强调:“必须从群众切身体验中获取信任”。如今,一些地方推出的“县长直播”“市长信箱”等创新形式,既是对传统调研的延伸,也是对民意的主动捕捉。调研不能止于“打卡留痕”,而需像“精准扶贫”一样,带着问题深入田间地头,用数据与案例为决策“校准方向”。
拓“数字通道”:打造网上群众路线的“高速路”
当11亿网民汇聚成“云端力量”,群众路线必然向网络空间延伸。四川省通过三级网络理政体系,年均处理网民问政33万人次,办结率超97%;广东“一网通办”让群众足不出户完成政务事项,证明数字技术可以成为党群互动的“加速器”。然而,网络谣言、数据安全等挑战也需警惕。政务账号需像“新疆禁毒”“扬州消防”那样,用短视频、直播等“网言网语”传播正能量,同时以技术手段筑牢信息安全防线。
群众路线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无论是田间地头的走访,还是指尖屏幕的互动,其本质都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坚守。唯有将群众路线融入发展血脉,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新时代的考卷已徐徐展开,答案就写在每一件为民实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