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个人和家庭的角度,你觉得国家要刺激消费和内需还可以做哪些工作?

来吧大家聊一聊,从你个人和家庭的角度,你觉得国家要刺激消费和内需还可以做哪些工作?这两年存量房贷利率下降,以及电子产品,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补贴肯定是有利于消费的,另外今年还多了两天公共假期。除此之外呢,还有哪些因素有利于扩大消费?

热门评论 6

  • 实物消费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要大力推动服务消费、休闲消费。但这两项消费需要空闲时间,因此,需要抓一抓劳动法,让群众能按时下班、下班后能真正休闲。其次,学校真的要反内卷了,中学生周末、节假日都在家写作业或各种补习,家长哪里能去玩、去消费?
    其实劳动法抓好之后,工作岗位自然多了,找工作也就相对容易。服务业发展后,更能增加就业岗位,且这些岗位相对体面、对学历要求不高。这样一来,中考、高考是不是也没那么卷了?
  • 在职培训。
    这个说起来有点邪门,容我慢慢道来。
    说起来,很多人都是焦虑的,我这本事...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就没饭碗了。中国人嘛,总是追求“我有一技傍身”。这种焦虑驱动了很多无效的学习,因为不再有整块的时间,即使学习也无法大家进度一致,反正效率不高。上学的时候没好好学习,突然有一天明白了,再想学?面临各种困难,这样的事例我觉得挺多的。事实上,能提供个性化培训...这可是很高的要求。
    好在有一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已经足够进步了,现在想上网也不算难,那么,培训机构似乎可以找到机会。难度当然也是有的,比如说,一个年轻医生想练练ERCP相关的操作,这个...即使用模拟器材去训练只怕也有点难度,我是说,总得有一个地方能提供这种模拟器材。
    这个可不是消费,算是内需吧,满足“终生学习”的需求。
  • 刺激消费和内需最根本的方法是创造流动。俗话说“穷家富路”,人人都坐在家里是产生不了多少消费的,只有动起来才有消费的需求。
    如何创造流动?建议国家在7、8月间设立10——25天的“亲子假”。
    目标人群——0岁至14岁儿童的父母。生育有一个此年龄段子女的父母在7、8月间可享受10天“亲子假”期,有二个此年龄段子女的,可享受20天“亲子假”期,有三个此年龄段子女的,可享受25天“亲子假”期。
    “亲子假”只限当年享受,年内因工作任务轻重的关系,“亲子假”可提前、可延后,但不能跨年享受。
    7、8月是暑假,也是没有国家法定全民节假日的时间段。这段时间,孩子放假,父母上班,如何看好这些熊孩子的安全是许多父母、当地政府和学校无比头疼的事。而在此时设立“亲子假”,让父母回归家庭,无疑是使三方都能松一口气的安排。
    有了时间,许多家庭都会有带着孩子、父母走出去旅行的念头。0岁至14岁就算每个年龄段有800万人,也就有800万个家庭,即使叠加家有二孩、三孩的,平均每个年龄段也会有600万个家庭,14个年龄段就是8400万个家庭。加上放假的大学生,高考、中考后放飞的高、初中毕业生,整个暑假就会流动起来。
  • 我是一个老师,本来收入中等,假期还多,应该是能消费的群体,但是,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备课加写文章,每每到深夜,周末要照顾孩子。而且文章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时间来写,有点什么心得 了,马上要上课了,打断了思路 ,回来 要很久才能接起来,所以要到暑假才有一个完整的时间来看材料,形成看法,写文章。为了节省时间,买菜都用平台,隔天送到楼下那种,一买就是一冰箱;如果时间更紧,就买送上门的那种。平时除了买菜,只有三种情形要买东西:一,家人衣服不够穿,或烂了。二,家里电器坏了。三,孩子上学要的东西。以上全是上网买。平时不逛街,上网除了买上述三样必需品,就只查资料,不买东西。不知道像我这样没时间消费的人多不多。反正想要我消费,只要一种情况,我一定会大把地消费:减我的课时量和评级需要的论文数量,从每周十几节减到六节左右,每年只需要发一篇C,那我有假期一定会去玩儿,去逛街,去旅行,平时可能也会带小朋友去到处花差花差。
  • 星海小卒 道虽迩,不行不至
    Vigor
    向所有在校大学生发放普惠型助学金,大专生每生每月1500元,本科生每人每月2000元,硕士生每人每月3000元,博士生每人每月5000元。
    发放足额普惠型助学金可从多维度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一、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促进教育公平
    1. 普惠覆盖低收入群体
    普惠型助学金突破传统“精准识别”限制,直接覆盖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尤其对三四线城市及县域高校学生效果显著。例如,河南某高校2024年发放3110万元奖助学金,惠及1万余人次,金额同比增长23%。
    2. 降低辍学风险
    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约20%学生曾因经济压力考虑放弃学业。普惠政策可避免因家庭收入波动导致的失学,尤其对单亲、残疾等特殊群体作用明显。

    二、刺激消费与产业升级
    1. 直接消费拉动
    学生群体边际消费倾向(MPC)超70%,助学金可转化为餐饮、日用品、电子产品等基础消费,同时推动教育科技(如在线课程)、即时零售(外卖、便利店)等行业发展。例如,某地助学金发放后,高校周边餐饮消费增长15%。
    2. 产业链联动效应
    消费增长带动制造业(电子产品)、物流、教育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预计乘数效应达1.5-2倍,间接创造就业机会。

    三、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1. 优化学习投入
    经济压力缓解后,学生可更专注学业,减少兼职时间。研究显示,受助学生平均成绩提升10%-15%。
    2. 促进科研与创新
    助学金支持科研相关支出(如实验耗材、学术会议),尤其对基础学科和急需领域人才培育作用显著。
    3.可以从侧面督促用人单位提高新员工工资标准,提高劳动分配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

    四、社会公平与治理优化
    1. 缩小区域教育差距
    三四线城市学生消费释放更明显,助学金可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助力乡村振兴。
    2. 增强社会凝聚力
    受助学生普遍表现出更强的感恩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部分成为公益事业的参与者。
    展开
  • 雪山云云 女子贵自立,一旦想要依靠别人,就有了弱点
    最大的消费群体,不就是结婚,请客,买房,各种置办,加上未来的吞金兽么,现在大同闹成这样,我看第一个头疼的就是消费市场了。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329
最热 最早 最新

  • 钱塘潮 IT工程师
    809utan
    带薪休假3天以上或者增加公休假3天以上,消费力道立马提升30%以上。总是刺激购“物”,是错误方向,你家里缺东西么?在不换新房不装修的情况下,最多是买点日常吃用,这点消费撑不起刺激消费拉动增长的需求量。而假期消费就不一样了,离开住所几天,就觉得啥都缺啥都想买了。
    十天年假,最多可以休两周,全国人民错峰出行,统一安排,不至于都挤爆景点。

    一天消费三百吧,差不多五亿人出行,就是几万亿消费了。
  • 钱塘潮 IT工程师
    如胜7523658
    实物消费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要大力推动服务消费、休闲消费。但这两项消费需要空闲时间,因此,需要抓一抓劳动法,让群众能按时下班、下班后能真正休闲。其次,学校真的要反内卷了,中学生周末、节假日都在家写作业或各种补习,家长哪里能去玩、去消费?
    其实劳动法抓好之后,工作岗位自然多了,找工作也就相对容易。服务业发展后,更能增加就业岗位,且这些岗位相对体面、对学历要求不高。这样一来,中考、高考是不是也没那么卷了?
    实物消费还有很多:
    1,改善房,现在很多人房子还有巨大升级的空间。
    2,即使买不起改善房还有度假房,苏联东欧基本上家家在郊外有小别墅dacha,中国现在高铁发达,隔几百公里的度假房,一样周末可以去度假,冬天现在有海南,西双版纳,北海,湛江,攀枝花,日照之类,夏天有北戴河,哈尔滨,南方的高山度假的贵州毕节六盘水,重庆的仙女山黄水南天湖,避暑度假好地方,这些地方度假房也就是几十万而且大部分都可以作为土建成本,对就业土木拉动是和你买200万城市房子一样的。
    3,人均牛肉海产品牛肉消费差距还差距很大,鱼虾吃的少,牛肉不如苏联五分之一人均,牛奶不如印度五分之一消费,这些消费提升起来,农业产值可以提高近一倍。比起孩子长身体,老年人对牛奶补钙的需求是更大的。
    4,汽车普及率还有很大空间,现在人均汽车只有马来西亚二分之一,美国三分之一,汽车带动的保养和其他各种附带消费也是蓝海。
    5,健身器材,旅游消费,各种户外,比如登山,冲浪,帆船,自行车,体育,演唱会,潜水,摄影,赛车,小飞机,这些说实话中国根本没有铺开,随便一个都是万亿的市场规模。
  • 遵守劳动法。我以前开一个小店,疫情期间倒闭。然后我去工地搬砖半年。工地每天9个小时,180元。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是不变。后进一家中型厂子,每月4000元一个月只能修息2天,超过2天就会扣工资。也没有加班费。好处是有免费工作餐。后又进一个私人小厂,每天9小时。也没什么加班1.5倍,假节日双倍工资。不管大小工厂,没有一个人把劳动法放在眼里。一个普通人进厂就像进了监狱,洗衣服,洗澡的时间都很少,更别说外出看亲友,旅游了。不遵守劳动法就没有更多的消费。
  • Vigor 道远自迩
    全部楼层
    guan_15657559022259
    唉,说起都是泪。一几年读的博,辞职读的,每月收入只有八百,很多同学只好一边读一边做家教,否则活不下去。但是,做家教势必影响科研,于是只有延期,延期学校就收回宿舍,结果更需要做家教,住城中村也要钱啊。当然,后来,连家教也不许做了。幸亏那时我也已经毕业了。还有更搞笑的,我们的电教系,本应是理科,每月有1000元,比文科多两百,但学校为了省钱,居然把他们划入文科了……所以,我们这些人到中年才读博的,说起来都是真爱这个专业呀。只是,也因为是人到中年才读,所以一毕业就失业,因为过了35红线了。
    博士生其实已经是劳动者,已经在做贡献了,理所应当有不低于平均工资的收入。
  • Vigor
    向所有在校大学生发放普惠型助学金,大专生每生每月1500元,本科生每人每月2000元,硕士生每人每月3000元,博士生每人每月5000元。
    唉,说起都是泪。一几年读的博,辞职读的,每月收入只有八百,很多同学只好一边读一边做家教,否则活不下去。但是,做家教势必影响科研,于是只有延期,延期学校就收回宿舍,结果更需要做家教,住城中村也要钱啊。当然,后来,连家教也不许做了。幸亏那时我也已经毕业了。还有更搞笑的,我们的电教系,本应是理科,每月有1000元,比文科多两百,但学校为了省钱,居然把他们划入文科了……所以,我们这些人到中年才读博的,说起来都是真爱这个专业呀。只是,也因为是人到中年才读,所以一毕业就失业,因为过了35红线了。
  • 目前我看到的绝大多是的文章或专家意见都没有提到一个背景: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了去。。。

    小康社会和温饱社会的消费观念完全是两个维度,温饱社会只要出新就有人买,小康社会家庭都已经装不下各种消费品甚至要开始做减法了。小康社会消费品更多往情绪价值和文化价值方向走,比如最近米哈游和古茗搞联动店员都忙到抽筋店外排成长龙。

    目前来说,国家搞换新补贴政策是很好的,我去年本来还想继续开自己喜爱的油车但架不住补贴可观也换电车了,家里还换了冰箱空调。后续我认为增长点应该就是文化旅游各种IP,但是假期真的很重要,每次放假人多到走不动就真的不愿意出去了,强制带薪休假制度真的要落实起来。寒暑假尤其是暑假强制父母一方休假能带动一大波旅游热潮。旅游有个问题是没有大数据预警系统,总是过热和过冷,挤的挤死闲的闲死,应该基于旅游资源动态定价,先预定的高折扣,后预定的高价,超过资源负载的超高价,并且通过国家级平台动态预警(搞个热点图就行了),这样大家都能玩得舒心开心,人开心舒心才愿意多花钱呢。
  • 大力提振股市,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
  • 要限制网络娱乐消费,各种换皮小游戏和擦边打赏之类,每年鲸吞多少资金,却没有带来什么经济促进作用,他们不是产业链上的一环。
    靠网络谋生的科普知识等博主,应该给与扶持,人民群众的认知水平是我们国家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之一。
    严厉查处打击制造传播网络谣言和误导信息的博主,网络传播快面积广影响比线下大,累犯应该入刑
  • Ворошилов 会四种语言的原博士
    给大同冤案平反
  • 现在国家可以做的工作应该是均贫富,这话听着有点激进,但却是不争的急迫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贫富分化不在个别老板与员工的贫富分化,这是可以看得到的,但不是差距最大的,那些看不到的才是最大的贫富分化,两个方向:线上是平台的抽成,线下是房租。
    平台包括不限于阿里系的淘宝、天猫、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哈罗、滴滴、美团、饿了吗,他们的抽成,直接剥削数亿中国基层劳动者,数亿基层劳动者的血汗集中到了数家公司高管手中,将原本可以由这数亿劳动者消费的资金,变成了这几家公司高管家庭财产,或进入不产生价值的证券交易,市场流通的资金沉淀而不能流通。
    房租也一样,无论是几平方的小门头还是数万平方的商业综合体,都是食利阶层的吸血工具。
    庞大平台抽成和房租资金集中到少数寡头手中,使得有消费需求的基层劳动者没有更多的钱来消费,而寡头们所占有的资金象西虹市首富手里的钱根本花不出去,结果就是一方面没有消费资金,一方面资金沉淀,市场资金流动不充分,经济陷入降速。
    国家应该出台指导平台制成逐步降低,房租设定上限,减少资金沉淀,促进资金流通,保持经济运行速度。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全部楼层
    XYHQJJ
    免费的就业再培训,培训完成要有考核,保证培训质量,然后再与用人单位对接,保证培训人员就业,这一条龙走下来,对促进就业应该很有帮助。不确定的事有两个:一个是国有培训机构比如技校,职业中专,职业大专,这种学校说实在的理论课程偏多,工人技师类(比如市场化之前的八级工)的老师太少太少,教授的课程不接地气,对就业帮助不大,这是需要大力改进的,虽然有政策,实际执行效果差强人意,有谁见过听过工厂内的工人技师有进入学校教书的?第二个是培训经费的落实,这个是不是也需要发行特别国债来保证呢?其实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就业人员的积极性,因为虽然培训是免费的,但是学习人员暂时也没有收入了,很多家庭负担重的人是不愿意参加的。
    这件事,其实并不容易。
    宁南山,抛出这个话题,也就是随便听听观友的想法,要是展开说,那,每一个回答背后都有一大段内容。
    我是这么想的---
    要说焦虑,或者说,本领恐慌,这个确实挺常见的。要说培训的需求,这个也是存在的。该怎么组织?这个可就真的不好说了。
    完全免费?过去有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真要是完全免费...只怕效果也会打折扣。但是呢,这种事确实应该有某种普惠的性质。具体的拿捏可能并不容易。
    具体该怎么组织?线上的内容也许不难,线下可就难了,线下必然是需要师资力量的、需要具体场景的、需要设备/模拟器材的,可能需要安排吃/住的。有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一个博弈论专家,好像是给美国的公立高中分配学生,他给优化了一番。
    至于找工作的环节,这就更说不清了。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考虑的事情就多了,我有家庭了...那我不想离开家太远,反正类似这种吧。但是呢,我曾经看过报道,中国的纺织工人曾经大规模去毛里求斯,话说,这地方你给我一个地球仪我都得费点力气才能找到。我是说,其实我们中国人要说勤奋刻苦,那真是无敌的,苦一点...倒是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这份技能。我倒是不曾设想过找工作的环节,我只想着...最好有培训的机会。也许啊,申请参加培训的时候...就跟用工需求有某种联动,这个我确实考虑不够多。
    我这也就是一说,需求嘛,我觉得确实存在这个培训需求。
  • 不同层次的人需求不同,底层的还有一些普通需求在数量上需要提高,注重的是数量;中等阶层需要的是品质的提高,数量居次,并且数量增长空间不大;富裕阶层需要的新类型的消费和更高层次的消费。从整体消费空间讲,目前中国的数量消费增长空间很小,需要的更高品质、新类型的消费(对应新质生产力),结合产业升级,就是数量增长不大的情况下侧重于提升品质的同时带动附加值(价格)的上升,实现从低利润、低物价、低收入到高利润、高物价、高收入的转变,不要幻想低物价--高收入的模式,那是不可能的。就产业产能而言,传统产业 的整体产能必须逐步降低,新型产业产能必须扩大,低附加值的产品减少、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加,同时服务价格必定随之上升。
  • 下大气力管好校外学科培训,把家庭的假期时间和主要开支转移到外出度假与消费上去。不然,但凡是假期,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大额开销都贡献给了那些所谓的“名师”。另,高速出行可常态化减免过路费,任何周末或假期,非营运车一律五折,旅游度假大省完全可以对跨省自驾车辆免收高速费。
  • 国家要刺激消费和内需只有一条路,就是逼人花钱,尤其是逼有钱人花钱
    不然以中国低廉的物价,能拉动多少消费?
  • 复返清明 三教九流均好涉猎的多能一专“复合型人士”
    我提一个:政府提供补贴,鼓励农村、城镇居民铺设太阳能。
  • 不能让你无痛消费,难道 就不可以 让你有痛消费?
  • 全部楼层
    XYHQJJ
    免费的就业再培训,培训完成要有考核,保证培训质量,然后再与用人单位对接,保证培训人员就业,这一条龙走下来,对促进就业应该很有帮助。不确定的事有两个:一个是国有培训机构比如技校,职业中专,职业大专,这种学校说实在的理论课程偏多,工人技师类(比如市场化之前的八级工)的老师太少太少,教授的课程不接地气,对就业帮助不大,这是需要大力改进的,虽然有政策,实际执行效果差强人意,有谁见过听过工厂内的工人技师有进入学校教书的?第二个是培训经费的落实,这个是不是也需要发行特别国债来保证呢?其实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就业人员的积极性,因为虽然培训是免费的,但是学习人员暂时也没有收入了,很多家庭负担重的人是不愿意参加的。
    个人认为应该采取是有补贴的就业再培训:给16~55岁的不在岗的劳动力提供“半培半工”的生活费:每月参加职业技能岗位培训15天,每天可领取75元生活补贴,培训内容考核通过,再另外按培训天数x75元/天一次性发放奖励。这样的话,每月只要参加15天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就可以获得2250元的生活补贴,基本生活可以保障。同时大力鼓励灵活参加半工(隔天培训隔天工作或半天培训半天工作)的岗位劳动(如家庭服务、清洁卫生、流水线打螺丝等等),获取劳动收入,同时把在岗的996解脱出来。
    培训的内容因人而异,可以是现在急需的,比如月嫂、育儿嫂、病人陪护、老年人陪护、厨师、餐饮服务、文旅宾馆服务等等;也可以是工厂的各种技工岗位,车钳刨磨铣电、数控机床等等;还可以是“新农人”需要的技能:种、养、植保、农机、飞手、电商等等;更可以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技术工种等等。
    这样可以达到一箭数雕:按国家职能应发放的济困补贴没有养懒人,个人有保底收入敢于适当消费,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有技能的劳动力,为新工业革命储备实用型技术工作者。
    更重要的是在劳动岗位与劳动力数量严重不匹配的当下,通过发放培训补贴分担用人单位的薪酬支出,以采取一个岗位两人分担来降低在岗996与无岗平躺赖活着的两极分化,缩小社会收入的差距。
    这是国家投入产出比最优的选项。
  • 把你家的学区房的学校搬走,然后为了孩子上学 你就重新租房 这不就拉动消费. 嗯,我就正在这样被经历着
  • 809utan 家内安全,千客大来。
    带薪休假3天以上或者增加公休假3天以上,消费力道立马提升30%以上。总是刺激购“物”,是错误方向,你家里缺东西么?在不换新房不装修的情况下,最多是买点日常吃用,这点消费撑不起刺激消费拉动增长的需求量。而假期消费就不一样了,离开住所几天,就觉得啥都缺啥都想买了。
  • 08年的4万亿刺激政策,尽管被很多人偏的一无是处,但从浙江这边来看,那些年工作很好找,工资也高速增长了十来年,增加了4.5倍左右,也是消费增长最快的十来年,新冠疫情后,这边工资几乎增长为零,消费也增长放慢。所以加大经济刺激应该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我国的国内负债率很低,在国外还有那么多美元资产,两相抵消中央政府几乎没有债务,为什么多发行一点人民币国债来刺激消费呢?国内市场搞大了应对关税战不就游刃有余了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