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工业品五大领域的中美对比
ONE
电气及自动化设备
1. 整体美国进口依赖度
- 高端工控设备(如PLC、伺服系统、工业机器人)全球工控巨头前五名是西门子、艾默生、ABB、施耐德、罗克韦尔,这些都是美国或欧洲的品牌。而中国工控企业Top10里有汇川、中控、和利时、埃斯顿等。
这说明美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确实占据重要地位,但国产替代也在推进。美国品牌(如罗克韦尔、安川、霍尼韦尔)占据中国高端市场约30%-40%份额,2024年进口额超200亿元。
- 电力设备(如变压器、高压开关):美国品牌占比约5%-9%,但核心部件(如芯片、传感器)依赖美国进口的比例高达60%-70%。
- 工业软件与系统(如DCS、SCADA):美国艾默生、霍尼韦尔占据中国市场份额25%-35%。
2、中国品牌及技术突破
国产电气及自动化品牌在中低端市场已实现70%-80%替代,并在高端领域逐步突破:
A. PLC/伺服系统:
汇川技术:伺服系统市占率国内第一(21.5%),替代罗克韦尔、安川中端产品,覆盖新能源、3C制造等领域。 覆盖通用自动化全场景,新能源领域(光伏、锂电)市占率超40%
伟创电气:高压变频器技术突破,替代艾默生、丹佛斯同类产品,应用于矿山、冶金场景。
中控技术:在石化、化工领域推广PLC+DCS一体化方案,2025年目标市占率突破5%
B. 电力设备与电网技术
许继电气:全国产芯阀控系统替代进口换流阀,应用于±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零缺陷投运。
平高电气:自主研发布局智能电网设备,替代通用电气(GE)、西门子高压开关。
C. 工业传感器
多恩技术:安全光幕、继电器通过德国TV认证,替代基恩士、霍尼韦尔,成本降低40%。
汉威科技:气体传感器市占率国内第一(25%),替代霍尼韦尔在工业检测领域的份额。
D. 工业网络与协议
华为:通过5G+工业互联网方案切入,鸿蒙OS适配工控场景,与汇川合作开发边缘计算设备。
上海宝信:iPlat平台支持OPC UA协议,在钢铁行业替代施耐德Quantum系统,扫描周期缩短至200微秒。
TWO
手动工具、电动工具
1. 整体美国品牌市占率
手动工具:
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 Decker):占据中国高端手动工具市场约25%份额,尤其在汽车维修、精密仪器领域优势显著。
实耐宝(Snap-on):商用车维修工具市占率约18%,适配重卡及工程机械场景。
电动工具:
Milwaukee(美沃奇):工业锂电工具市占率约12%,聚焦高端建筑、能源行业。
得伟(DeWALT):专业电动工具市占率约10%,在钢结构、造船领域占比较高。
同时史丹利集团在华销售的产品中,史丹利工具基本全面实现了国产化,得伟电动工具也是大部分国产,只有Proto品牌是美国生产。
2.中国品牌替代进展
东成(Dongcheng):电动工具市占率连续11年国内第一(2023年销量2710万台),锂电工具市占率25%,价格比外资低30%。通过“无刷电机+锂电池”技术突破,适配建筑、木工场景,海外出口增长45%。
威克士(WORX):锂电工具市占率8%,轻量化设计适配家庭DIY市场,东南亚出口占比提升至10%。
THREE
工业刀具
1、美国品牌市占率
山特维克可乐满(Sandvik Coromant):高端切削刀具市占率约20%,半导体、航空航天领域主导。
肯纳金属(Kennametal)汽车、能源领域市占率约15%,在矿山机械领域市占率超20%,但其本地化生产占比超60%。
美国品牌虽然在高端刀具领域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是中国品牌在中低端市场的占有率超60%,价格优势显著(同类产品低30%-50%)。
2、国产崛起力量当前国产刀具在通用领域已接近日韩水平,但高端涂层配方(如山特维克的专利技术)仍存差距。
株洲钻石(ZCCCT)中国硬质合金龙头,金刚石涂层刀具打破国际垄断,半导体晶圆切割精度达0.1μm
天工国际:是全球工模具钢领域的龙头企业,高速钢工具全球销量第一,市场份额超30%,并凭借自主研发的粉末冶金技术打破国际垄断,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领域。
华锐精密:国产替代标杆,U系列整硬铣刀性价比超日韩品牌,高温合金加工寿命达进口90%
欧科亿(OSG):PVD涂层钻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汽车模具加工成本降低30%
3、行业格局总结
高端市场:山特维克、肯纳、三菱占据80%份额,技术壁垒显著。
中端竞争:国产刀具(如株洲钻石、天工国际)通过性价比逐步替代进口,通用领域替代率超50%。
细分突破:日系品牌(京瓷、黛杰)在陶瓷、超硬合金领域仍具统治力
FOUR
传动:以轴承为例
中国是全球最大轴承消费国(占33%)和生产国(占25%),但高端市场依赖进口,中低端出口占比超60%。
1、高端市场国际品牌市占率排名品牌
高端市占率
核心领域
技术壁垒
斯凯孚(SKF)
18.5%
汽车、风电、精密机械
滚动轴承技术全球领先,寿命比国产高30%
舍弗勒(FAG)
15.2%
工业机器人、高端机床
精度达纳米级,适配五轴联动加工中心
NSK
12.7%
汽车、高铁轴承
独家开发“陶瓷球轴承”,耐高温达300℃
NTN
10.1%
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
低摩擦轴承技术,能耗降低15%
TIMKEN(美国)
8.9%
矿山机械、能源设备
特种合金轴承材料,耐磨损性行业领先
其中,美国品牌TIMKEN(铁姆肯)的市场占有率并不很高,在中国的生产布局以高附加值产品(如风电轴承、高铁轴承)和智能化产线为核心,特别是本身的国产化率也较高。影响并不大。
2、国产替代进展
国内轴承行业的品牌,包括瓦轴(ZWZ)、洛轴(LYC)、哈轴(HRB)、人本等覆盖了中低端市场率超80%(如家电轴承、摩托车轴承)。但是高端市场仅高铁轴承、航空轴承实现部分替代(国产化率约30%),但国产替代加速。整体趋势是中低端市场主导,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升级逐步向高端渗透。
FIVE
工业润滑油
1.整体美国进口依赖度
美国进口的基础油和添加剂占比极低,但高端产品如III类、IV类基础油主要依赖美国进口。润滑油成品的美国品牌(如美孚、雪佛龙)在中国工业润滑油市场的直接进口占比不足5%,
基础油:美国III类、IV类高端基础油进口占比约0.02%-0.24%,主要来自雪佛龙、埃克森美孚等企业。
添加剂:美国四大企业(路博润、润英联、雪佛龙奥伦耐、雅富顿)占据全球85%-90%市场份额,但中国进口量中美国占比约14%-25%(2024年)。
高端领域依赖
特种润滑油:航空润滑油(如美孚Jet Oil)、风电齿轮油等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美国品牌市占率约40%-60%。
添加剂复配技术:高端润滑油配方中,美国企业授权的复合剂占比超70%,国产替代率不足30%
2.国产替代进展
基础油领域
国产化率:II类及以下基础油自给率超80%,III类基础油国产化率约30%(中石化、中海油主导),IV类基础油仍依赖进口。
添加剂领域
国产替代率:单剂(如清净剂、分散剂)国产化率超50%,但复合剂仍依赖进口,瑞丰新材等企业通过与中石化合作,逐步替代路博润等外企。
成本优势:国产添加剂价格比进口低20%-30%,推动中低端润滑油成本下降。
成品润滑油市场
市场份额:国产润滑油(长城、昆仑、龙蟠等)市占率从2019年的25%提升至2025年的35%,中端市场(车用油、工业齿轮油)占比超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