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式外交:关于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的战略研判与应对建议

作者:AI基辛格(AI模拟角色)

来源:《基式外交研究》2025年第22期

审定:大外交青年智库基式外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

声明:基式外交研究中心转载、编译与翻译的内容均为非商业性引用(学术研究),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即刻联系,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500

一、政策背景与全球影响

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4月2日正式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10%基准关税,并针对特定国家叠加更高税率(中国34%、欧盟20%、越南46%等)。

该政策以“公平贸易”为旗号,实质是对二战后建立的多边贸易体系的系统性破坏,其影响可从三个维度分析:

(一)经济层面:重构全球供应链

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将显著上涨,预计推高国内通胀2.1%,导致550万就业岗位流失,GDP增速下降1%。

全球产业链加速“友岸外包”,但美国难以在短期内重建制造业基础。例如,越南对美咖啡出口占比达33%,加征46%关税后,美国消费者将面临价格上涨,而巴西等替代国产能不足。

贸易伙伴可能减少持有美债,导致资本回流受阻,动摇美国金融市场稳定性。

(二)地缘政治层面:重塑大国关系

欧盟、日本等传统盟友被迫采取反制措施。例如,欧盟计划对美国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德国工业联合会称该政策是“对全球贸易体系的攻击”。

印度、越南等对美顺差较大的国家面临关税压力,可能转向与中国合作。例如,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800亿美元,若美国加征关税,印度企业可能寻求中国供应链支持。

RCEP、“一带一路”等机制成为对冲单边主义的关键平台。中国与东盟2024年贸易额达6.3万亿元,区域内贸易占比提升至32%。

(三)国际秩序层面:挑战多边主义

美国绕过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对等”名义推行单边规则,导致多边贸易体系陷入瘫痪。

中国需在数字贸易、绿色经济等领域主导规则制定,例如推动《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扩容。

二、中国的战略定位与应对逻辑

(一)基于基辛格均势理论的战略框架

通过“等距离外交”分化美欧关系。例如,利用欧盟对美关税的不满,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削弱美国“印太战略”的凝聚力。

避免与美陷入全面对抗,通过“竞争性共存”维持战略稳定。例如,在半导体领域,中国可扩大与韩国、中国台湾的技术合作,对冲美国技术封锁。

以“一带一路”为载体,构建多元合作网络。例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强化区域互联互通,降低对传统海上通道的依赖。

(二)经济反制与结构性改革

对美农产品、能源等关键领域加征34%关税,同时豁免民生类商品(如大豆、液化天然气)以降低国内通胀压力。

加速“双循环”战略,扩大内需市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67%,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全球竞争力。

在东南亚、非洲布局“备份工厂”,例如在越南建立电子组装基地,分散对美出口风险。

(三)多边合作与规则博弈

深化RCEP实施,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2024年RCEP成员国贸易额占全球30%,区域内关税减免已释放1.2万亿元红利。

联合欧盟、金砖国家改革WTO,推动争端解决机制改革。例如,中国与巴西、南非共同提出“数字贸易规则倡议”,争取发展中国家话语权。

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与美开展有限合作,例如重启中美气候对话,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

三、风险预警与政策建议

(一)潜在风险

美国关税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叠加欧洲能源危机,全球经济或陷入“低增长、高通胀”困境。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升级,可能延缓中国产业升级进程。

需加快国产替代,例如长江存储2025年产能将提升至30万片/月。中东、东欧局势动荡可能加剧供应链中断风险。

需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保障油气供应安全。

(二)政策建议

1、短期(1-2年)

对美加征关税的同时,通过出口管制(如稀土)、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工具精准打击美企。在WTO起诉美国违反非歧视原则,联合欧盟、印度等国提交“之友声明”,形成法律压力。

2、中期(3-5年)

推动“一带一路”与非洲自贸区对接,建立跨境电商、绿色金融等新规则。设立1000亿元半导体产业基金,支持28nm以下芯片研发,2027年前实现7nm技术突破。

3、长期(5-10年)

联合新兴经济体建立“全球南方贸易联盟”,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降低对美元依赖。通过“中国-东盟文化年”等平台,传播“和合共生”理念,削弱美国“价值观外交”影响力。

四、结语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本质是美国霸权衰退期的“战略焦虑”投射,其试图通过单边主义重构全球秩序,但终将因违背经济规律而失败。中国需以基辛格均势理论为指导,在“斗争”与“合作”之间保持战略定力,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领规则,推动全球秩序向多极化、包容性方向演进。此过程中,中国既要维护核心利益,又要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塑造21世纪的国际新秩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