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县城超市被胖东来推崇,40年没关一家店,年营收超239亿

500

蓝鲨导读:县域“超市之王”

作者 | 王冲和

编辑 | 卢旭成

2024年,商超百货行业异常难熬。

根据已经公布的2024年财报,A股26家商超百货上市公司中,有19家营收同比下滑,17家净利同比下滑,业绩惨不忍睹。

但河南、河北的商超百货“领头羊”则是另一番景象。2024年,胖东来集团(许昌新乡两地)累计销售额为169.64亿元,净利润超过8亿元。从河北沧州市黄骅市走出的信誉楼,其营收更是高达239亿元,并连续四年营收均超过200亿元,且保持同比增长。

信誉楼,被称为“河北胖东来”,但实际上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十分推崇信誉楼,甚至有人把信誉楼称为“胖东来的老师”。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县城超市,为何能够穿越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企业周期,走出一条平滑的上升曲线?

500

四十年,没有关过一家店

1985年元旦,在黄骅新华路43号,信誉楼正式开业。其创始人张洪瑞是一个草根,他出生在河北省黄骅县城关镇楼西村二队,父亲是裁缝,长年在天津为人加工衣服。

1960年,16岁的张洪瑞初中毕业了,五门功课,四门考了满分100分,一门考了95分,总分为495分,因为他家成分不好(父亲因为整风反右运动,说了几句真话——“田里的草长得比庄稼还高”,被打成了“四类分子”中的坏分子),母亲多病,祖父年老,弟妹们年幼,他不得不放弃升学,回到家里劳动,赚钱补贴家用。“种过地,养过猪,当过会计,还当了多年的生产队长。”

500

(信誉楼创始人 张洪瑞)

1961年,17岁的张洪瑞在黄骅县建筑队做杂工,给师傅供泥、供砖,每次都供得十分充沛。后来还到黄骅县煤建公司当临时工,食品公司站点当会计。因父亲在1971年受到冲击,张洪瑞被食品公司“辞退”。回到村里,他愣是带领自己的生产队,从最贫穷的生产队一跃成为最先进的生产队,多次得到黄骅县政府的表彰。

1984年,黄骅县准备在县城筹建新兴市场,为农民进城经商铺桥搭路。张洪瑞原本准备为生产队皮鞋厂找几个店铺,后经人指点贷款10万元开了第一家信誉楼。

张洪瑞之前并没有经过商,在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的发展还不明朗的背景下,只能带领队伍进行艰难的探索。

从1985年1月到1990年底,信誉楼一直没赚钱,期间还踩了不少“坑”。1、被无良商家欺骗:比如,进货上经常被骗。被人在合同下套,进货1万件的花边、扣子和顶针,结果积压,卖了几年没卖完,顶针都生锈了。2、管理上存在漏洞。比如,当时的财务人员对进货、提货、走账等手续一知半解。有时上边把提货单发来了,拿着单子去提货,却发现根本没有货。这单子就挂起来没人过问了。

但在这六年间,信誉楼也围绕着“信誉”二字,积累了丰厚的无形资产。比如,信誉楼开业之初就推出五试一退制度:自行车试骑三天;洗衣机试用七天;电视机允许试看半个月;收音机、录音机试听五天;各种日用化妆品可以当面试用。

再比如,凡信誉楼经营的商品,属于有质量问题的,都可凭发货票退换。这一服务后来被完善为三包措施,在信誉楼的每一个柜台以及每一家门店,都可以看到清晰的三包服务提示和标识。

1991年,信誉楼开始赚钱了,并逐年呈几何级数增加:1991年盈利20万元;1992年盈利40万元;1993年盈利80万元……1997年搬迁到信誉楼大街(原黄骅市康宁路)新商厦,2001年第一家分店在青县开业……

经过40年的发展,信誉楼从一家面积只有200多平方米、员工仅30人的“小卖场”,发展成为拥有43家自营门店、约12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约4万名员工,经营版图涉及河北、山东、天津三省市,总资产达到了80多亿的商业集团。

自2021年起,信誉楼年营收连续4年突破200亿元。2021年营业收入为202.6亿元,增速为11.81%;2022年在多家门店因疫情长时间闭店的情况下,营业收入仍然突破200亿元;2023年营收236.26亿元,增速18.1%。2024年营收239亿元,增速4.1%……

值得关注的是,信誉楼无论开到哪里,哪里就成为闹市区,周边的店铺租金和土地价格就上涨。开业40年来,信誉楼不曾关过一家店。

500

信誉楼的“秘密”

正如胖东来没有“神话”,信誉楼也没有“秘密”,其能够40年基业长青,关键在于将“信誉”刻在基因里。

1、商品和服务

一名消费者在信誉楼黄骅旗舰店表示:“这里的食材新鲜、价格合理,售后服务也令我放心。”另一名消费者则对信誉楼的商品溯源体系印象深刻,“每条鱼都有二维码身份证,扫码就能看到产地信息。”这种信任感并非偶然。信誉楼以“赔钱也要退换货”的承诺践行40年,将“诚信经营”融入日常运营,最终转化为消费者“闭眼买”的底气。

同时,信誉楼实行明码标价,从不打折促销。打折促销虽然能够热闹一时,但顾客往往感觉价格不实在,甚至产生“提防受骗”的心理。信誉楼倡导“宁要蹩脚的诚实,不要无瑕的欺瞒”“唯恐顾客吃亏”“不赚昧心钱”,真正做到货真价实、“善待每一位顾客,尤其是不买商品的顾客”等理念。

一般商家中,导购员的工作就是把商品卖给顾客,销售额的高低应该是评价一个导购员工作成效的最直接标准。然而在信誉楼,包括导购员在内的任何人的收入,都不与销售额挂钩。是因为一旦挂钩,势必会让员工过分追求销售额。只有把顾客当作自己的亲朋好友,发自内心地为顾客着想,真诚对待顾客,才能换来顾客长久的信任。

信誉楼对导购员的考核不是利润,而是为顾客着想做得怎样。如果帮助顾客解决了实际问题,即便顾客没有买东西,导购员也会受到表扬和鼓励。而如果违反“诚信”原则,公司则将予以严肃处理。

2、供应链

“真品”和“真诚”服务的背后,是信誉楼在供应链体系方面的深厚积累。为了在行业价格竞争中找准定位,信誉楼选择“长期主义”应对挑战,通过直采和精细化供应链有效降低成本,同时确保商品质量。

当前,很多大型商场、超市加剧垄断销售渠道,要么压低供应商产品价格,要么通过通道费、柜台费、节庆费、回扣、提成、拖欠货款等手段,压榨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把所有风险转嫁给供应商。对此商业“潜规则”,信誉楼认为,一味挤压供应商利润,供应商要么提高售价,要么降低质量,结果都会伤害消费者利益,最终伤害商场利益。

为此,信誉楼多年来全部商品坚持自采自营方式,坚持合理的商品加价率,坚持少向供应商调换货,自己承担全部库存风险。同时,禁止拖欠货款、收受回扣、接受吃请,还把消费者意见反馈给供应商,改进产品质量。一名供应商说,“与信誉楼合作近30年,从没有收过入场费,从不拖欠货款。”每开一家新店,信誉楼都坚持自己征地、建楼,目的是让利给消费者和供应商。

不仅如此,信誉楼还以43家门店构筑环渤海县域商业网络,240个直采基地架起品质供应链,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每日抽检的品控体系,用“笨功夫”打造出8.6%销售额占比的自有品牌矩阵。目前,信誉楼拥有240个直采基地,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相关数据显示,信誉楼自有品牌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7亿元。

与此同时,信誉楼建立了洞察一线消费需求、与品牌开发定制商品、终端营销落地的模式。例如,与海天联合开发的天源本酿零添加酱油,单品销售额突破100万元,成为调味品类中的大单品,带动品类销售额提升16.2%。

值得关注的是,信誉楼在定制商品时还考虑本地市场的特点。比如,信誉楼了解到,由于部分顾客对于浓香菜籽香度不太好接受,因此通过深入沟通中粮厂家调整配方,结合北方口感,生产一级压榨菜籽油,通过提前规划安排,预售宣传,上市一个月销售80万。整体带动信誉楼菜籽油品类销售,单月销售增比近300%。

500

3、深耕下沉市场

信誉楼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许胜利表示,通过四十年的县域深耕,他们发现下沉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容量。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灵活应对,以创新的思维模式去满足新兴需求,从而构建县域经济的新生态闭环,把握百货行业的新蓝海。

截至目前,信誉楼的门店主要分布在河北沧州市(11家)、石家庄(10家)、保定(6家)、衡水(7家),以及天津、山东等地,门店几乎都分布在四五线以下的县城。

在下沉市场,信誉楼坚持“长期主义”。近年来,网购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网上商品因为省去店铺租金,其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很多。而在信誉楼,所有柜台都不存在租金问题,所有商品都实行自采自销。这是因为信誉楼新建分店全部实行自己买地、自己建房模式,一方面可以避免一大笔租金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租金变动带来的风险,有利于长期稳定经营。

4、组织管理与文化驱动

1984年,张洪瑞创建了信誉楼。可以说,这时的信誉楼完全是张洪瑞的个人企业,信誉楼的资产完全是张洪瑞的个人资产。但时至今日,信誉楼已成了以核心员工为主的、全体信誉楼人的企业,信誉楼的资产是以核心员工为主的、全体信誉楼人的资产。

这是由于2002年6月,信誉楼在召开新的股东大会之后,正式实施了新的股权设置方案。该方案的架构是:全部实行岗位股(不是全员持股),对不同的岗位授予不同的股权,岗位变动时股权随之变动,持股员工退休或离职,其股权全部按离退时的价格收回,以保证股权永远掌握在能为公司创造较大价值的核心员工手里;包括创业者在内,股权不允许继承,不允许个人控股。

张洪瑞曾说过:“我刚干信誉楼就明白这个关系了——不是顾客第一,是员工第一。人是第一要素。一切为员工着想,一切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员工就会愉快地干好工作。形成这样的核心能力,企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我们提高核心能力,不图打败别人,但求不败”。

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型组织,信誉楼不断提升干部和员工的知识水平、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愉悦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这种良性的循环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水平,也进一步巩固了员工与企业的紧密联系。

信誉楼没有空降兵。现有员工3万余名,全部是自己招聘经过培训上岗的,26家店的总经理、5个区域总经理和几十名集团高级管理干部都是自己培养的,从基层一步一步发展上来。

用40年的实践,信誉楼证明了一件事:县域商业的根本在于以实际产品和服务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同时也根据消费趋势和本土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升级。下沉市场,大有可为。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