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高官坎贝尔与杜如松重磅撰文,警告美国千万不要自负并低估中国的实力!

 原创 FA 尚道战略   2025年04月11日 08:39      

​              

      导言      在全球战略竞争格局愈发复杂的当下,关于中美实力此消彼长的讨论始终热度不减。本文由美国政策界两位重量级专家——拜登政府时期的前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Kurt M. Campbell)与拜登政府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联手撰写,提出了一个在当代国际关系领域值得深思的论点:美国或正陷入又一次对华“误判”的循环——从原先的“忌惮与恐慌”,转向过度的“松懈与乐观”。两位作者批评了美国近年快速转向的心态,既曾夸大中国可能一举“超越美国”的势头,如今却又笃信中国种种经济和社会难题足以自动遏制其崛起。这种“从极度悲观到盲目乐观”的反复摆动,在他们看来很可能导致一场危险的战略误判。 

 在坎贝尔与杜如松的这篇讨论美国对华战略的文章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美国精英群体对中国崛起所持的微妙态度:他们一方面承认中国拥有强大的经济与科技“规模”优势,另一方面却又在如何应对中国的问题上表现出焦虑甚至迷茫。对于中国而言,必须看到此文虽坦陈中国已经具备足以与美国相抗衡的综合实力,却同样强调要以“更新、更紧密”的联盟手段对华进行“规模性”遏制和竞争。若从中国自身的战略安全考量,这种姿态意味着美国在未来将更为系统地联动盟友,通过经济、军事与科技等多维度对华合围。本文值得中国关注的关键点,在于它所反映出的美国可能将对华竞争视为“长期且不能输的博弈”,并将“共同体量”视为最有效的抗衡方式。 

 从中国的立场来看,这种试图以“合力”来削弱中国影响力的主张,在过去数十年里已有先例可循。无论是冷战后美国对经济全球化规则的主导,还是最近几年的“印太战略”“芯片联盟”与“去风险化”,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美国希望以合纵连横的方式塑造竞争格局。然而,对于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国而言,美国倡导的“供应链去中国化”并不容易彻底实现;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市场庞大、制造能力完备,因而并不会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在外部压力下“速败”。相反,过去几年中国国内在芯片、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投入和多点突破,正是面对外部“卡脖子”时的自我强化与升级。这种“内生发展的韧性”构成了中国继续发展的根本动能。 

 文章还提到美国担忧中国在军事上的投入与规模优势。就中国而言,“世界最大海军”“超音速武器领先”等标签更多是外界对数字层面与某些技术突破的解读。中国强调国防现代化是为了维护自身主权与地区和平,并不追求类似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反观美国,则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了数百个海外军事基地,与多国签署驻军或防务协议。若按照作者的逻辑,“规模”的胜负不仅体现在船舶数量或导弹库存,还取决于全球投送能力、后勤补给网络和技术创新速度。换言之,中国发展军事力量的目标更多是自卫和威慑,美国则在全球维度上维持“体系性”投入。两者定位有别,并不能单纯以数据比对来下结论。 

 此外,作者主张美国应与各主要经济体紧密绑定,利用关税、技术壁垒以及产业政策进行“集团化”竞争。对于此种思路,中国当然会保持高度警惕。一方面,中国一直强调自身经济体量和市场容量对全球经济意义重大,美国若执意构建排他性集团,只会在更大范围内扰乱现有的国际贸易与投资生态,降低全球经济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中国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以及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互联互通上投入日深,若美国和部分盟友选择“脱钩”,中国也可通过发展与亚非拉乃至欧洲部分国家的合作来弥补潜在损失。对于中国而言,坚持开放合作仍是对冲外部联盟压力的关键路径。 

 总之,坎贝尔与杜如松的文章一方面对中国崛起的基础条件给予了正面评价,承认了中国庞大“规模”在经济和军事上的长期潜能;另一方面则明确提出要以跨国联合的方式对华实施“现代化围堵”。美国国内的对华舆论也由此前的“过度恐慌”转向如今的“不容小觑但可合力围堵”,这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一种“战略镜鉴”。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中国既要继续加强自身的内在活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也需警惕可能形成的外部“集团化”压力。只有在保持内部经济韧性与推动多边合作的过程中,真正让各国看到中国的责任与担当,才能在这一轮大国竞争中继续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坎贝尔与杜如松警告:不要低估中国!     

      

 《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最新一期刊登拜登政府时期的前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Kurt M. Campbell)与拜登政府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联合撰文,警告美国正陷入对中国力量的严重误判。他们呼吁美国重新构建以“盟友共同规模”为核心的新大战略,才能有效应对中国在制造、科技和军事实力上的深层优势。 

 文章指出,过去二十年,美国对中国的评估如钟摆般摇摆不定:从过度悲观转向现在的过度乐观。当中国“清零政策”结束未能带来预期的经济反弹,而美国则科技突飞猛进、股市和就业表现亮眼,美国决策圈便迅速得出“中国已不可为”的结论。然而,作者强调,这种“胜利主义”与以往的“失败主义”一样危险,因为它忽视了中国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GDP长期超过美国70%的竞争对手所具备的战略深度。 

 在关键衡量标准上,中国早已超越美国: 

 •  经济方面:中国拥有美国两倍的制造能力,生产力在全球处于决定性地位;   •  技术方面:中国主导电动车、核电、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专利和高被引科研文章数量均超过美国;   •  军事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海军,其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00倍,导弹库存也远超美方,并在高超音速武器、量子通信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   

 两位作者指出,“规模”正在重新定义国家实力。冷战期间苏联强调“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如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国。作者进一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19世纪末的英国也曾因失去“规模优势”而被德国与美国超越,最终走向衰落。美国在当时凭借其大陆市场和产业规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而今天,这种规模优势已转移到中国。 

 坎贝尔和杜如松强调,美国若单打独斗,将重蹈英国百年前的覆辙。他们主张摒弃冷战时期“盟友为附庸”的旧联盟模式,转向一种“能力共建、利益共享”的新型联盟结构: 

 •  日本、韩国帮助美国造船;   •  在美设厂制造半导体;   •  美国与盟国共建关税与监管屏障,共同应对对手主导的产能输出;   •  美国对盟友开放其最先进的军事科技,实现军事互操作性。   

 这一战略不仅要改变外交思维方式,也需要根本转型:由“控制式领导”转向“能力导向型国家治理”,通过“凝聚力”与“集体杠杆”与中国的“规模优势”抗衡。 

 此外,作者还批评当前对中国“衰退论”的流行看法,认为其忽视了中国在实物产出、基础设施、军工能力等“硬实力”指标上的显著领先。例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早在十年前就超过美国,目前约为30万亿美元,而美方为24万亿美元;在制造业产出方面,中国是美国的三倍,甚至超过全球除中国以外前九国的总和。 

 

  美国的问题不是“衰退论”,而是“自满病”           

 作者指出,值得警惕的是,即使中国面各种内外挑战,其长期积累的产能、科研与军工优势不会消失。文章列举如下中国领先事实:世界一半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安装;中国每年造舰速度远超美军,舰艇总数将在2027年超越美军50%;中国每年可生产百架四代战斗机,自研发动机已突破;在电动车、电池、太阳能板、稀土精炼等领域,中国全球占比超过70%。 

 作者批评了当前美国舆论圈内流行的“美国复兴论”和“中方崩溃论”。他们引用政治学者亨廷顿的观点指出:“真正的危险不是忧虑衰退,而是自满心态。”文章明确指出,如果美国继续误判局势、单边行事,反而会丧失其唯一优势——全球盟友网络。 

  “盟友即能力”:重塑全球联盟架构是美国的唯一出路?           文章指出,美国再也无法单凭自身与中国匹敌,必须依靠盟友共同构建“盟友规模”(Allied Scale)来形成综合国力。例如: 

 •  以市场汇率计算,美国联合欧盟、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民主国家的GDP总量为60万亿美元,是中国的三倍;  •  这些国家拥有全球一半制造能力,年军费开支达1.5万亿美元;  •  在科技与研发上,他们占据全球多数专利和顶级学术资源。   

 但坎贝尔与杜如松指出,这些优势若不能转化为制度化、互联互通的共同能力,将依然只是纸上谈兵。美方应推动构建涵盖军事、经济、技术三大领域的“能力共享体系”: 

 •  军事上,实现武器共造、技术共享、联合训练,如与日本联合生产战斧导弹,与澳大利亚共建核潜艇计划;  •  经济上,构建针对中国产能过剩的“共同防御市场”,例如通过统一关税、共同监管措施;  •  科技上,协调出口管制、设立“共同投资规则”,防止技术转让至中国,同时联合开发关键技术。   

  从“冷战模式”到“共建模式”:美帝的联盟体系会如何转型           坎贝尔与杜如松严厉批评了传统的美国同盟模式——将盟友视为“受保护者”,而非“能力提供者”。他们提出,要转向“能力共建”的平台型结构,不再由美国单向赋能,而是实现双向合作。比如: 

 •  日本、韩国可为美舰艇维修与制造提供产能;  •  欧洲与美国产业实现深度耦合,在导弹、微电子等领域共建供应链;  •  各国彼此也应互相赋能,如法印核潜艇合作、韩欧军工协作、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防务整合等。   

 文章进一步提出,应建立经济版的“北约第五条款”(Article 5)机制,即若任一成员遭遇经济胁迫,其余国家应统一施加制裁或贸易回应。 

  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美若脱盟将陷战略孤立           作者还警告,如果美国继续“美国优先”的路线,甚至威胁退群、削弱盟友信任,不仅会使自由世界分裂,还将促使盟友转向中国。例如:欧日韩部分政界已有“战略自主”倾向;美方若逼迫过紧,部分盟友可能发展核武、自建集团或转向人民币体系。 

 

  作者最后指出,“美国不应重演英国百年前的失败,也不能幻想独自赢得与中国的世纪竞争。只有将盟友变为‘规模的源泉’,才能在未来与中国一较高下。”正如文章中借用的富兰克林的名言:“要么团结一致,要么各自灭亡。”作者呼吁美国必须正视中国的真正实力,纠正“规模错觉”,重塑联盟战略,方能在这场世纪竞争中不被中国打败。 

  

 

   文章略有删改,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与本平台立场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