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关税战下的义乌外贸人,对于明年的美加墨世界杯,他非常淡定
继续对话关税战下的不同群体。今天我采访的是一个中国义乌的外贸人。他在这行已经做了快20年,主要做球衣,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他的生意经常是跟着国际上重大的足球比赛走的,由于明年世界杯将由美加墨联合举办,所以按照原本的预估,明年他朝美国的出口会占到所有业务的70%到80%。
看上去,他应该是会受当前关税战冲击比较大的人,但和他聊了之后,我感觉情况还可以,他也非常淡定。不过,他也提到,他之所以能比较淡定的原因是,他有自己的品牌,利润率也比较高,但一些“白牌”外贸工厂,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以下是访谈的大概内容:
Q:能否先介绍一下您现在对美出口的大概情况?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大概占您业务的百分比是多少?
A:目前是20%-30%。不过明年美国办世界杯,估计能到70%-80%。
Q:新一轮关税宣布以后,您和美国那边客户有沟通吗?目前打算怎么应对?
A:有个别客户先暂缓了订单,他们说要晚几天再看看政策有什么变化。这类主要是一两个大客户。
不过我们这个行业是根据世界杯走的,世界杯在哪个国家举行,哪个市场的量就会比较多。现在距离世界杯还早,还有一年半多,所以目前往美国发的货整体比较少。
目前我们对美国小客户的货还在继续正常发,主要是跨境小包裹这一类型的。关税加得急,小的美国客户短期难以找到其他供应,所以还在继续跟我们订。况且有些货,即使加上了关税,仍然比美国本土做要便宜。我们中国的制造能力还是很强的。
不过,美国对跨境小额包裹的关税目前计划在5月2日落地,真正落地后,会有哪些改变,暂时还不太清楚。一些客户在催着我们早些交货,赶在五一之前,还有一部分计划把海运改成空运。
我现在还有很多货已经在美国的仓库了,这些货的成本和价格未来就不变了。5月2日后,如果加征的关税真的落地,几个月后,我们可能再调整价格。
Q:您在义乌做生意也很多年了。从您了解到的情况,美国这回的关税战对义乌的小商品出口的冲击到底有多大?
A:影响肯定是有的。就我们行业来说,明年主做的就是美国世界杯。
但我的企业从卡塔尔世界杯开始,就在不断做自己的原创品牌,我们在美国还注册了很多版权、知识产权。可以说,我们在美国市场上是有“唯一性”的,也有很强的控价能力。关税当然会让我们的利润稍微降低一点,但我们也不会亏本,还是有的赚。
但是对那些做“白牌”的企业(注:“白牌”一般是指没有品牌货商标的产品,购买者可以在这些产品上贴上自己的品牌标签进行出售),他们的竞争本来就已经非常“卷”了,如果再加上关税,可能就比较难了。
Q:如果有自己的品牌的话,超过100%的关税也是可能消化的吗?
A:原创品牌的跨境电商的利润还是比较高的。比如阿迪耐克的足球服几百块一件,但成本可能只有四五十——当然,我目前还达不到他们那么高的利润。
但假如我们能把利润做到300%,那么加征100%的关税,只是让我们的利润少一些,但还是有利润空间的对吧?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但“白牌”的话,他们的利润在电商渠道可能只有20%到30%,在零售端可能只有50%,那关税的冲击肯定会大不少。所以“白牌”的企业可能对美国就做不下去了,或者转战欧洲等其他市场。
另外就是大宗批发的订单,也是百分之十几到20%左右的利润,这部分也会难一些。
所以我觉得关税战从某种程度上也在倒逼中国的企业去转型,做品牌,这是个挑战,但换个角度,也是一个机遇。
Q:从业内人士的角度看,您觉得过去这些年义乌和美国的贸易联系有没有发生哪些变化?
A:我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十多年前,义乌的美国客户还挺多的,后来慢慢越来越少,这次关税战之前就已经少了很多。
现在美国跨国企业已经把一些产能转移到东南亚去了。以前耐克等牌子的加工很多都在福建莆田,现在都去了东南亚。所以我觉得美国(大企业)对(今天的关税战)也是有准备的。
其实我们也是,比如我们公司现在也在做欧洲,开拓阿拉伯国家市场,还有日本市场等,都在做。
Q:那您觉得中国制造的优势(对比东南亚这些地方)还大吗?
A:还是很大的。对比越南等国,中国不管是技术,还是工人的专业度熟练度,还是要高一个档次。劳动力成本东南亚可能确实低,但技术上很多方面还是跟不上。
而且中国还有一个优势——其他国家的小商户来跟我下单,哪怕只有十件、五十件,我们都可以做。现在的订单越来越碎片化,这是一个趋势,很多服装都是个性定制,更新迭代也非常快,每一单的量小,但订单的数量特别多。对我们来说,无论你想做什么,订单量多小,我们都可以做。但越南等很多国家做不到这点,他们没有这样成熟的体系。在这个维度上,中国的优势也很大。
PS. 除了这个外贸人,我今天还联系到了2018年贸易战期间我采访的两个外贸人,一个当年是做泳衣出口义乌人,另一个当年是做圣诞商品出口的广东人。
我发现,几年未见,他们的生意轨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个这几天正在俄罗斯考察,开拓那里的客户——对俄贸易以往大多是中国东北的生意人在做,但这两年多发生了很大变化,涌进来不少“新面孔”,没想到这位义乌大哥也是其中之一;
另一位几年前已经不再做外贸,改做国内市场,做儿童塑料玩具。他说,一方面是考虑到多变的国际因素,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圣诞袜等产品成本越来越高、季节性也太强等因素,所以果断转型。这一次关税战,他们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他们的转型故事都很有意思,也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的烙印。我今天还记得第一位大哥7年前在采访中对我说,“猫有猫的路,狗有狗的路。多找办法,总能填补上损失。日子总要过下去。”
当年,他还跟我掰着手指盘点了很多办法:直接联系美国进口商,跨过中间环节,节省成本;多做内销,毕竟国内市场越来越大;汇率贬值也能抵掉一点损失;设计环节再加强一点…
那时,我在他和其他义乌人身上,感受到的不是悲观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世上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没有过不去的河”的积极的“劲儿”。今天,听到他去俄罗斯找机会的时候,我的感受依然是这样。
再PS,对话关税战下的不同群体,我之前已经做了两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往前翻。
我还是很喜欢对话时代大潮下的个体的,也希望这个系列能继续做下去。目前,我还在联系一个美国“红脖子”——我对这个群体一直很感兴趣。不过,这两天还没找到愿意接受我采访的人,希望接下来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