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变“丧葬风”,我已经看不懂城市美学了
最近,河北上演了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大戏。
蜜雪冰城的招牌从标志性的红底白字,变成了灰底白字、绿底白字。
对于这一变化,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于城市建设的需要,要求不能使用红、蓝、黑作为底色。
可是,把招牌搞成一致的颜色就是美吗?
我觉得不然。
“蜜雪冰城”变成“丧葬风”?
上周我看到朋友圈有人说:差点没认出来蜜雪冰城,变成“丧葬风”了。
原本红底白字的雪王招牌,被换成了灰不溜秋的底色,活像个被霜打蔫的雪人。
上网一查才发现,统一招牌颜色的规定一发,整条街都成了全网“美学重灾区”。
很家商铺招牌有换新痕迹,还有不少商铺门头空空荡荡,因为还没来得及换新招牌,所以门上贴着广告纸充当招牌。
我还看到有网友辣评:“这是要打造‘殡葬一条街’,送走整条街的生意?”“以后三河的天空不能蓝,花朵不敢红,连乌鸦都要考虑染毛了”。
更荒谬的是,据说由于网上吐槽声浪太大,改完没几天,河北的“绿雪冰城”和“灰雪冰城”又被要求改回红色。
不过,像这种为了城市建设让蜜雪冰城被“绿”的操作也不是头一遭了。
从上海“黑白配”店招到西安清一色咖啡棕,各地“一刀切”的招牌整改屡屡翻车。
城市治理者对“整齐美”迷之执着,网友们对此却集体吐槽。
更讽刺的是,中国店招长久以来被诟病“椰树风”“土味审美”——五颜六色、字体打架,但粗暴的统一管理非但没解决问题,反而让城市陷入“要么花里胡哨,要么死气沉沉”的怪圈,城市美学直接从“土味”直接跌入“阴间”。
城市美学的致命误区?
颜色一致就等于高级吗?在我看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整齐≠美,单调更不是美学。
巴黎的街道从不追求招牌统一,但奶酪色建筑与深灰屋顶的搭配,让整座城市像一幅古典油画;东京只规定招牌尺寸和安全性,却诞生了涩谷的赛博朋克与银座的极简主义并存的奇观。
反观这场用“色浅、淡雅”的行政命令强行换招牌颜色的闹剧,本质是权力对市井文化的傲慢碾压,是一种审美霸凌。
椰树风格的五彩斑斓固然刺眼,但整齐划一的“丧葬风”又何尝不是一种视觉暴力?
将“整洁”等同于“单调”的思维,会杀死城市的呼吸感。
真正的色彩美学,需兼顾自然与人文,融合自然色和人工色。
济南的“泉城蓝”来自地下水的矿物质反光,哈尔滨的“米黄暖调”呼应冰雪气候的视觉温度。
徐州用“黄灰雅调”延续汉文化底蕴,苏州则以白墙黛瓦定格江南诗意。
色彩规划不是“一刀切”、消灭差异,而是在多元中寻找和谐。
而且,视觉多样性才是城市的灵魂。
香港的街道为何迷人?
铜锣湾的霓虹招牌与中环的极简Logo共存,茶餐厅的绿白格子与奢侈品店的金属质感碰撞,混乱中自有生命力。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城市美学建设?
城市怎样才能有高级感?
大家平时逛城市的时候,有没有突然被某个角落打动过?
比如老街道的一块旧招牌,或者街角和自然融成一片的建筑。
怎样看懂一座城市建设得怎么样,有没有高级感?主要看这四个细节——
首先是让历史能说话。
你看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虽风格各异,却因统一的“天际线退让”原则形成独特韵律。
历史不是城市的包袱,而是美学的基因库。
然后是跟自然“处好关系”。
你看巴塞罗那的房子,那些暖黄、米白的“高迪色”,其实是地中海的阳光和本地陶土的颜色。
重庆洪崖洞的吊脚楼,一到晚上亮起暖光,跟山间的雾气一搭,像给城市披上一层温柔的纱。
还有杭州西湖边,一直坚持不建高楼,才让“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意境,到现在还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
自然色才是最高级的网红滤镜。
再就是让咱们普通人也能插话。 就像家里装修,住的人参与设计,才会住得舒服自在。
日本东京制定《景观条例》时,就曾参考商户、设计师、市民的意见。
城市美学应该成为全民共创的公共艺术。
最后是允许不整齐的个性存在。
你去台北夜市看看,繁体字招牌歪歪扭扭,灯笼和霓虹灯闪成一片,乍看有点乱,可偏偏有股江湖气,让人觉得热闹又亲切。
香港旺角的招牌森林密密麻麻,却成了摄影师们追着拍的“赛博朋克”打卡地。
那些被保留下来的不完美,反而成了城市的独特标签。
说白了,城市的魅力,其实就藏在那些五花八门的招牌里,藏在尊重多元的烟火气中。
强行统一的招牌,像给城市戴上了痛苦面具;而真正的美学,应该是一场“权力的退让”:少一点“我觉得”,多一点“你觉得”。
毕竟,谁愿意活在一座ctrl+c的城市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