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大学学伴事件看如何培养真正的国际化大学

        最近跟洋大人的负面新闻频频出现,先有巴基斯坦留学生违规后推搡交警,再有塞尔维亚乘客暴打的哥致其住院,但其中最让人难以置信、无法想象的是,山东大学公然“拉皮条”,为留学生招募“学伴”。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脑袋倏忽空白起来——没错,其中交织着震惊和羞耻。
        之所以震惊,是因为大学生这种公然拉皮条,用这种出格的、逾越道德界限的手段来促进所谓的“国际交流”,而我此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手段,因此,当这种荒谬的举动居然真真切切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时,我难免吓了一跳。我相信,震惊是每个心理正常的面对这种情况时具有的反应。
        而羞耻,那是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希望国家更好的、真切站在国家未来角度考虑的中国公民所发出的真切感受。山东大学作为一所高等学府,最应该、最需要做的就是培养祖国各行各业的人才,除此之外,还应该扎扎实实发展内容,通过正当手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而山东大学这种为留学生招募学伴的做法,逾越了山东大学作为高等学府应该持有的伦理底线,违背了教书育人的最基本原则,更严重的,便是败坏了学校的名誉(从这几天对山东大学的嘲讽可以看出来),长此以往,对这种做法的放纵甚至是鼓励只会让学校坠入深渊。看着自己国家的学校有向着这种堕落的趋势,或者说是正在朝着这种方向,这是每个理智的,爱国的国民感到羞耻的。
        山东大学的做法,显然违背了作为大学应该遵守的原则。当然了,我猜测山东大学的做法,就是打着“国际化”的名号,促进国际的交流。关于这些所谓的国际交流,我之前也看过一些不知名的高校重金招待、重金补贴留学生的事件。这些学校出了很多钱和很多精力给留学生许多优惠和便利。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让学生搬寝室给留学生住,结果当然是得罪了很多本地学生。
        这些措施,除了其他目的,我觉得还有可能是为了彰显所谓的“国际化”和提升本校的知名度,你看,留学生都来了,国际交流多么愉快啊。留学生花半年一年的时间专程来一趟,自己也有了国际化和知名度,皆大欢喜,不是吗?
        但我想问,这样的国际化,含金量有多少呢?这种花重金买来的“国际化”是真正的吗?是金子,还只是有关部分吹出来的、一戳即破的泡泡?这样的国际化,真的值得肯定、能让人心安理得吗?难道有关部门还要不断地上演一场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好戏?
平,在于世人认可的学术成就。这些都是大学的重中之重,这些浓密的绿叶衬出来的“国际化”之花,才是真正绚丽夺目的花朵。牛津剑桥,哈佛耶鲁都是在学术上赫赫有名的大学,也有相当数目的外国的留学生,它们的国际化相比于山东大学的“国际化”,我想大家更认同前者。
        大学的国际化不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随意挥霍资本甚至牺牲本国人民的利益来刻达成的目标。这样的国际化注定是《死水》中所描绘的情景: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④,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⑤,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⑥。
        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大学在努力培养人才,修炼学术内功时伴随而来的产物。“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扎实修炼内功、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不说成为像剑桥耶鲁等鼎鼎有名的大学,至少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那么这样的大学也是优秀的大学,自然会有更加优秀的留学生前来学习。
        同样的道理,大学教育不应该把国际化作为和学术成就同等份量的指标,而是要把它放在次要的位置。某些部门也不要念歪了经,舍本逐末,刻意追求国际化而忽略了大学的本质。
        希望我们能以此事为契机,对我们的高等教育进行一次深刻的反省。现在的反省,就是不让后来洪水滔天,不让后人看笑话。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