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变色记:三河商户的“颜色税”,行政美学咋扼杀商业活力

权力在任何细节上都偏爱整齐划一,这种整齐划一观念总是使当权者着迷。——托克维尔
2023年的沈阳大东路,2024年沧州市沧州站统一安装“黑底白字”招牌,
到2025年三河市的行政调色,似乎每年都有这样的事情。
当地方行政美学,恰与国务院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订案形成辛辣反讽——后者刚强调要“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
在深圳前海,霓虹灯牌拼出全球最密集的金融丛林;在成都太古里,LED幕墙与古建筑展现出的文化与商业活力。
反观那些热衷于“统一着装”的街区,往往陷入“三年改头换面,五年推倒重来”的死循环。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此类地区市场主体存活周期比全国均值短1.8年,资本周转率低37%。
这种“色卡治理”折射出深层的制度困境。我国《行政许可法》第13条明确规定,公民、法人能够自主决定的,行政机关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但在实际操作中,某些地方部门常以“市容管理”“消防安全”之名,行“审美管制”之实。
北京工商大学2023年调研数据显示,全国283个地级市中,有61%存在类似非必要行政干预,其中78%的决策缺乏明确法律依据。

权力越位背后是扭曲的治理逻辑。某些主政者将城市视为私人画布,把商户当作调色工具。这种“市容洁癖”本质上是用行政权力制造视觉假象,如同用美颜滤镜掩盖真实面容。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类决策往往绕过《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要求的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法定程序。
据中国政法大学案例库统计,近五年涉及户外广告的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败诉率高达63%,但真正纠正的仅占17%。
商业文明的进化史,本就是一部打破统一、追求个性的抗争史。从北宋汴梁“彩楼欢门”的竞艳,到上海十里洋场的霓虹大战,正是这种自由竞争催生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基因。
当代城市治理者需要明白:真正的市容管理应该像修剪树木,而非制造塑料盆栽。
深圳南头古城的改造经验值得借鉴——通过制定《商户视觉导则》而非强制标准,让137家店铺在统一框架下绽放个性,带动片区商业价值提升42%。

解铃还须系铃人。根治“统一招牌综合征”,需要三重手术:
首先用法律镣铐锁住任性权力,将行政许可事项严格限定在负面清单之内;其次建立“企业安静期”制度,除必要监管外禁止随意打扰市场主体;最重要的是重构政商关系认知——政府应是商业生态的园丁,而非商业景观的设计师。
当城市管理者放下手中的“调色盘”,市场主体自会绘就最动人的商业画卷。毕竟,市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将亿万种个性选择,谱写成和谐的经济交响曲。
正如经济学家科斯所言:“任何强制性的整齐划一,都是对市场智慧的侮辱。”

(周愚,评论人、商业评论人、财经评论员、策划人、投资人,某宝前十品类操盘手、多家媒体及机构邀约评论人,发表商业评论千万字,已委托快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