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集体智慧”的校正!
在人类对事物的认知长河中,集体智慧与个人思想宛如两条交织的脉络,深刻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集体智慧,如同广阔大地上繁茂生长的植被,具有矛盾的普遍性意义,它反映的是大众普遍的认知和观点,是一种广泛存在且具有共性的思维集合 。而个人思想,则似那突兀而起、直插云霄的孤峰,具有矛盾的特殊性意义,往往展现出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洞察与卓越的前瞻性。
在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主席的个人思想与集体智慧的碰撞交融,闪耀出了璀璨的光芒。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第一次出访苏联。在这之前,中央就签订“中苏友好条约”一事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了讨论。当时,集体智慧一致认为,这个条约应该是国际主义的条约。国际主义思想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观点无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理论支撑,是符合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趋势的普遍认知。
然而,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却以其高瞻远瞩的智慧,在众人的共识之上加上了一条:这个条约还应该是爱国主义的条约。这看似简单的补充,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内涵与深远的影响。
若仅依据国际主义的思想,斯大林想在中国保持与国民党政府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关于中长铁路、大连和旅顺口的权益继续有效,以及后来赫鲁晓夫想在我国建军港、建联合舰队、建长波电台等行为,从国际主义的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等理念出发,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毛主席加上“爱国主义”这一条后,形势便截然不同。爱国主义强调的是对自己国家主权、利益和民族尊严的维护,是每个国家立足世界的根本。
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苏联的以上要求就变成了不合情不合理的干涉、侵害我国主权的行为。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最为核心的利益,是不容侵犯的底线。苏联的这些要求,在忽视中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情况下,妄图延续或建立不平等的权益关系,这与爱国主义精神背道而驰。
毛主席这一思想的提出,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前行的道路。它不仅体现了毛主席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深刻洞察与坚定维护,更展现了他在矛盾特殊性认识上的卓越智慧。他没有被普遍的国际主义思想所局限,而是敏锐地察觉到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历史时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这种对矛盾特殊性的精准把握,使得中国在与苏联的外交博弈中占据了主动,最终逼使苏联放弃所有干涉、侵害我国主权的要求,为新中国赢得了宝贵的主权独立和尊严,也为国家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