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商界巨富,34岁宣告破产,“南侨诗宗”邱菽园跌宕的人生
邱菽园,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加坡文坛的扛鼎人物,有南侨诗宗的美誉,他也是那个时代新加坡华人领袖、新加坡华教的奠基者、政治意识的启蒙者。
邱菽园传奇的人生,充满跌宕起伏,不论在人生的巅峰,或在困顿时期,都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心系祖国,热心公益,在新马华人心目中享有声誉。
“星洲大才子”邱菽园极富传奇色彩的跌宕一生
“南侨诗宗”邱菽园(1874-1941年)
一百多年前,在新加坡活跃着一位当时南洋唯一的举人,也是新加坡富商之子,23岁时就因继承父亲遗产而成商界巨富,然而他却无意经商,喜欢以文会友,34岁却因经营不善、仗义疏财而宣告破产。
他一生有大量诗作传世,而且是一位文学造诣非常高的诗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被称誉为“星洲大才子”和“南侨诗宗”。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别名“星洲”,他是首创者,自号“星洲寓公”。为了纪念他的贡献,新加坡将他纳入“先驱作家研究系列”,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曾经为他举办了专题研讨会。
他尽管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不论是人生的巅峰时刻,还是晚年困顿时期,始终心系祖国,推广中华文化,乐善好施,在新马华人社会享有极高的盛誉。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史学家田野橘次将他视为清末中国的革命家,并把他与早期的康有为与后期的孙中山并列。
他,就是邱菽园(1874-1941),名炜萲,是十九世纪末新加坡华人领袖、新加坡华教的奠基者、政治意识的启蒙者,也是新加坡著名的学者、诗人、楹联家,被誉为“星洲大才子”、“南侨诗宗”。
2021年6月,央视的老故事频道首次播出以邱菽园传记为题材的纪录片《南侨诗宗——邱菽园》。
邱菽园
邱菽园,名炜萲,1874年出生于于福建漳州海澄县三都惠佐社,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即现今的厦门市海沧区新垵村惠佐社。邱菽园的“邱”姓,原本为“丘”姓,清初为避孔子的圣讳,而改为“邱”姓;五四运动后,邱菽园曾将姓改回“丘”。
邱菽园是旅居新加坡的侨二代,其父亲邱正中(名“笃信”,号“勤值”,1820-1896),相传在1840年渡海南下,在新加坡白手起家,主要经营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大米,还多元化经营而致富,是当时有名的“米业大王”。
据宋旺相的记载,邱正中是星洲一带乐善好施的华人领袖,1888年曾返回家乡海沧,后于1895年重返南洋,次年以76岁高龄辞世。他去世后,其子邱菽园将遗骨带回家乡安葬。邱正中去世时,留下的遗产高达上百万,由邱菽园与弟弟邱得松各分一半,大约有70万元之巨。
邱正中“老来得子”,在54岁才生了邱菽园,邱菽园在家中排名在七。据了解,邱正中共有妻妾五位,邱菽园、邱得松为侧室之子,深得邱正中偏爱。在邱菽园14岁时,邱正中立下遗嘱,指定邱菽园、邱得松二子可继承其绝大部分的财产,别人不可争执。
生于厦门海沧的邱菽园,隔年与母亲到澳门居住,直到6岁(注:也有8虚岁之说)时才送到新加坡,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此后,邱菽园返回家乡继续深造,15岁考取秀才,17岁时其文章就为漳州知府侯材冀做赞赏,录送院试。
1894年,时年20岁的邱菽园,参加清光绪年间的福建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赴京会试未得功名,次年又因父亲去世,只好返回新加坡继承家业。值得一提的是,邱菽园是当时南洋唯一考取功名的举人。
康有为
1895年2月,邱菽园赴北京参加会试,迎来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当他到北京时,正值中日马关条约签署,如此丧权辱国,引起全国人民反对。这一年的5月2日,康有为等1300多名各省应试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清政府拒绝《马关条约》,这便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邱菽园是个爱国热血青年,起初他也有联名上奏的打算,但后来认为“主战之不可恃”,就未参与联名,此事件也为他日后与康有为的交往,埋下伏笔。
邱菽园18岁时,与元配妻子王玫结婚,但隔年王玫的去世,令他伤痛不已,曾流连于风月场里。20岁那年,他再娶陆结,相伴一生。
关于邱菽园的后人,有几种说法,他生前所立的坟墓,刻有“子,金星、孙湘”,有个说法,他有二子二女,其中,其子金星,可能是螟蛉寄子,感情不深。此外,其长女为邱鸣权,次年邱鸣真是个养女。1937年,邱菽园在武吉布朗坟场为自己设计兴建生圹,并以“居士”自居,当时还豁达地与女儿邱鸣权及女婿在墓前合影。
1895年,会试落第后,邱菽园畅玩苏杭后,经上海乘船返回厦门海沧,在家乡过春节后,于1896年2月在香港小住,到4月时接获父亲病危消息,即南归新加坡。1896年4月27日,父亲邱正中病逝,享年76年,留下的百万遗产主要由邱菽园及弟弟邱得松分得,一人个70万元。
在新加坡定居的邱菽园,年仅23岁时就成了商界巨富,他自号“星洲寓公”,有人考究,新加坡别名“星洲”,他是首创者。邱菽园与弟弟继承父亲巨额遗产,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两兄弟却未能传承父亲的经商才干,后来双双皆因投资失败,于1907年秋宣告破产。年仅23岁就成了巨富,破产时34岁也才过“而立之年”不久,令人唏嘘不已!
纪录片《南侨诗宗——邱菽园》截图
当时,34岁的邱菽园因不善治产,也因为慷慨好客,仗义疏财,最后因投资失败被人控告,面临牢狱之灾。幸得友人林文庆、陈若锦等出钱出力,相保销案,但他也被判入“穷籍”,破产后产业荡然无存,人生如此突兀,令人惋叹!
1913年,以卖文为生的邱菽园,脱离穷籍后,即便生活艰困,他除了留下大量的诗文、报章时评外,仍热心公益事业和侨社团事务,于1918年被选为南洋英属华侨教育总会议员,1923年受聘为福建劝业会会员,1925年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秘书,1930年任新加坡漳州十属会馆秘书等职。
晚年的邱菽园,贫病漂泊,十年间就搬迁五次,不止穷困,他与兄弟一大家子人同聚一个屋檐下,靠着工作赚钱才养活自己。让人惊奇的是,晚年的邱菽园却迎来创作的高峰,作为新加坡文学成就最高、作品数量最多的文化领袖,邱菽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学遗产。他的主要著作有两部诗集——《菽园诗集》、《啸虹生诗钞》及其续钞,还有两部笔记——《菽园赘谈》、《五百石洞天挥麈》及其拾遗,此外,他还有《新出千字文》《红楼梦绝句》及大量诗文散稿与报章时评。
1936年春,与邱菽园相伴44年的妻子陆结过世,以一颗坠齿伴爱妻长眠泉下的他,曾写下一诗:“疏帘不隔露华明,吠蛤深宵解报更。未许幽人忘早起,关心风雨夜来声。”
1941年11月30日,邱菽园走完充满跌宕的传奇一生,享年68岁。邱菽园是早期新加坡华人社会的领袖,在政治、文学和文化上都做出贡献。他所处的时代,是祖国灾难深重的多事之秋,一生常见海外的他,其爱国情操至死不渝,对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与传承也是竭尽所能,被康有为、张叔耐誉为“南国(侨)诗宗”,他才情侠义,更为时人所称道。
34岁破产前,邱菽园可谓集财富、名气、地位和才气于一身,到破产后,尽管贫病交加,仍为星洲社会及华人社群所敬重,且在病重的晚年,却达到创作的高峰,康有为曾赞誉他:“家虽日贫而道日富,诗亦以穷而益工。”
邱菽园,此位流落南洋的晚清举人、“星洲大才子”,其人生如此戏剧性转折,我们无法简单以名利来判定。身为诗人和文化的奠基者的邱菽园,一百年过去了,他的文学实力及文化的影响力,仍滋养着今天的新加坡及南洋各地。也有人这样说,邱菽园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在四海漂泊的家国情怀和他在风云际会中的文化自信。
邱菽园与“海峡华人三杰”之一林文庆二三事
马来西亚邱氏敦文堂的族徽
今天厦门海沧的新垵,即邱菽园的故里,旧称“新江社”,也正因如此,新加坡不少报章及文献里,会记载“邱菽园生于新江”。
在马来西亚华人聚集的槟城,邱姓是华族五大姓(邱、谢、杨、林、陈)之一,而槟城最壮观的华人祠堂——槟城新江邱氏宗祠,与海沧新垵的邱氏同宗,多少年来,他们会回到新垵寻根,维持与原乡的联系。
新江邱氏在大马槟城的宗族势力根深蒂固,其影响力扩展到南洋各地,新江邱氏在新加坡的宗族势力,虽不如在大马槟城的强大,却有相当的影响力,比如“星洲大才子”邱菽园,就是宗族名仕。
除了邱菽园外,新加坡的新江邱氏还出了一名新加坡首富,他就是邱德拔(1917-2004),邱菽园曾为其同乡族亲、邱德拔的父亲邱扬阵(1857-1943)题写墓志铭。与邱菽园的父亲邱正中颇为相似,邱扬阵也是因经营大米而发家致富,后因大举投资金融业,而成星洲巨富。至于邱德拔,他生前曾为新加坡首富,是马来最大银行——马来亚银行之创立者,也是酒店业巨子。
《一波说》也注意到,邱菽园的才情为南洋华人所景仰,在继承父亲遗产后,他由最初的反清,变为与康有为相同的“保皇党”政治立场,也因慷慨捐输而获加官进爵,成为那个时代新江邱氏在海外官爵最高的族人。槟城新江邱氏1906年重修龙山堂时,在碑记里记载邱菽园的封赐官职——“花翎二品顶戴派克京师正阳门工程监理官广东试用道乡进士炜萲”;此外,龙山堂建筑中的诒谷堂,鎏金牌匾也刻有“光绪二十年甲午科福建乡试中式第五十九名举人邱炜萲立”,邱炜萲就是“南侨诗宗”邱菽园。
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海峡华人三杰”之一的林文庆
邱菽园跌宕的一生里,除了与康有为的交集为世人所知外,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恐怕是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被誉为“海峡华人三杰”之一的林文庆。
邱菽园虽没有参与“公车上书”联名,但在1900年,康有为曾受他之邀,避难新加坡,而且是由邱菽园负责安顿康有为一家的生活。此后,他曾两度捐款共达25万元,支持“维新派”。
与邱菽园的人生历程颇为相似,林文庆也是旅居新加坡海峡的华侨后代,祖籍地均为漳州府海澄县,他的一生也是丰富多彩又跌宕起伏,在林文庆88岁去世前,晚年深居简出,与世无争。
林文庆与宋鸿祥、阮添筹合称为新加坡“维新三杰”,他与伍连德、宋旺相三人,并称为“海峡华人三杰”。在1921年到1937年应陈嘉庚先生之邀,出任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之前,林文庆最早时是一名医生,以医术精湛著称。他也是一名富商,在厦大经费陷入困境时,他除了捐输个人资财外,也曾奔走于南京、上海、福州、广州等地筹款,还三次到新、马、印募捐。任职厦大校长期间,他个人牺牲是难以估计的,厦大人应该铭记他对厦大的贡献。
纵观林文庆的一生,他对华社教育的贡献付出了许多,其中,他与邱菽园有许多的合作与共同付出。
林文庆(1869-1957)
林文庆是著名侨领、老同盟会员黄乃裳的女婿,邱菽园21岁参加福建乡试时,与他一起中举的就有黄乃裳。
邱菽园与林文庆两人,均推崇儒家思想。五四运动后,在大批“孔家店”风潮下,担任厦大校长的林文庆曾遭到攻击,当年在厦大任教的鲁迅,给他挂上一个“英籍华人孔教徒”名号,也因此,林文庆曾被厦大“遗弃”好长时间,未能给予他客观评价,直到2005年立“文庆亭”后情况才有所转变。
早于1898 年5月,邱菽园创办的《天南新报》发刊,该报就是用孔子生年纪元,鼓吹维新。邱菽园自任社长及华文总校,林文庆任英文总校。
1899年3月,邱菽园与林文庆、宋旺相、陈合成等合资创办了新加坡第一所华侨女子学校——“新加坡中华女校”,倡导女学,他不仅独自捐出3000元作为创校基金,还亲自为初学者编选《浅字文》,引入西欧的教材、教法,为海外华侨女子教育开创新风。这一年,邱菽园与林文庆向北婆罗洲国王签约,担保黄乃裳往诗巫拓辟耕地,建立“新福州”。
1906年,邱菽园被林文庆邀请加入“华人好学会”。1907年秋,邱菽园破产时,被人起诉,是星洲侨领林文庆、陈若锦等出钱出力,才免于牢狱之灾。此后,为了在新马两地殖民时期推动华文教育,邱菽园与林文庆等创办“南洋崇儒学社”,让海外华人的子女不忘本,不丢根。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