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说清当前是“滞胀”还是“通缩”

看到有经济学者在争论现在的经济形势是“滞胀”还是“通缩”,目的是讨论政府应该采取“货币紧缩”的政策还是“货币宽松”的政策。

“滞胀”是指“停滞性通货膨胀”,大意是指经济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

“通缩”是指“通货紧缩”,大意是指货币供给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等要素来说减少了,引起了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给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现象。 

从定义看,我国现在的经济状况确实不像滞胀。因为产能过剩,价格战激烈,物价水平不高,不像是通货膨胀的样子。反倒是更像“通缩”。因为产能过剩和低物价的组合非常像通缩的表现。可是,大量货币拥堵在金融机构里,又不像通缩的样子。并且,美元超发,应该贬值,使人民币升值。但实际上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相对稳定,甚至有一定降幅。这怎么看也不像通缩。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货币政策应该“宽松”还是“紧缩”呢?

答案是——目前为“滞胀”而不是“通缩”。通缩是“假通缩”,而滞胀也进入了深层阶段。此时,无论货币宽松还是紧缩都无法解决问题。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个经济现象——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大意是指,货币沉淀不动。无论国家如何增加货币供给,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仿佛掉入了“流动性陷阱”,因而对总体需求和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从滞胀到流动性陷阱,并表现出“通缩假象”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由于科技创新总体放缓,市场经济进入了增速连续下滑,长期下滑的周期,一时无法改变。宏观利润是减少趋势,企业盈利越来越困难。

此时,资方的利润难以从新增财富中获得,就在竞争压力下转而从别人的损失中获取,导致“零和博弈”的大爆发。 

由于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依据是“资本”,所以零和博弈的输家从总体看就是“非资方”,主要是劳动者和普通百姓。

于是,非资方的财富减少导致消费降级和消费低迷,继而引起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下,资方继续逐利,就会减薪裁员,使失业增加。这让劳动群体的财富更少,消费更低迷,导致产能更过剩,并形成恶性循环,毁坏经济循环,把经济推向萧条,甚至衰退。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也无法扭转创新总体放缓,经济进入增速下滑周期的局面,无法改变宏观利润难以获得的趋势。于是,在经济循环恶化,资方大倒苦水,说盈利堪忧,经营困难的压力下,政府开始增加货币供给,制造通货膨胀,去刺激经济活力。 

这就是——滞胀。经济增速连续下滑,而货币供给增多。我在其他文章里称为“逆势增加货币供给”。经济越不好,货币供给越多。

由于钱(信用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所以扩大货币供给除了数字增加外,真实的财富和财富增长速度不会扩大。这就是“虚假繁荣”。典型代表就是“债务经济”的快速扩张,带动货币供给的持续扩大。债务主体先是居民和企业,然后转向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形成地方债和国债规模的快速扩大。 

由于是“逆势增加货币供给”,所以“真实的财富增长”不会显著增加。即真实的利润不会显著增加,但是货币数字、货币量会快速增加,去制造虚假的繁荣,形成利润增长的假象。 

在这种虚假的繁荣中,社会财富总量没有明显增加,但是货币总量不正常地快速增加了。这导致了经济循环的加速,也就是流动性加快了。

那么,财富总量变化的慢,而经济循环被“货币洪水”异常加速,结果就是原有财富分配规则的效果被放大。财富加速从“非资方”流向“资方”,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

贫富分化加剧后,非资方的财富减少,消费低迷,生育下滑,落入恶性循环中。这就从滞胀阶段进入了“流动性陷阱”状态。 

此时,消费低迷导致的产能过剩使资方不愿加大投资,甚至要减员增效,减少产能。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向外释放货币,以低息招揽资方贷款去投资。但是,资方贷款投资(即负债)的热情并不高,甚至很低。大量贷款电话不断骚扰人们的生活就是一种表现。

于是,货币放不出来,只能以政府债务的形式释放货币。即,私人资本不愿贷款,不愿扩大债务做债务人 ,就只好由政府(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做负债者,贷款去投资建设,发展经济,用增量货币去刺激市场活力。

可是,政府本身并不生产财富,不会有利润。政府也无法改变创新放缓的形势,无力改变经济增速连续下滑的趋势。它发债借钱时,经济增速高,利率定的也高,而还债时经济增速低,这怎么能还上债务呢?所以,政府债也陷入危机。

于是,从居民债、企业债到地方债、国债,在这个债务人身份的变化过程中,在债务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积累增长的过程中,大量货币被释放出来。它们是在经济增速下滑中被释放的,即“逆势增加货币供给”,所以债务经济只会恶化,不会好转。这导致整个经济也会持续恶化。在恶化的经济趋势中,大量货币财富在市场中被分配一空后,就再也不敢轻易回到市场中来进行投资和消费了。这就是私人投资和国民消费不断下滑,只有政府负债投资在苦撑经济的现象。 

此时,只要政府采取货币宽松政策,货币就会在市场上短暂地“一过性”消失,在财富分配完成后,沉淀在金融系统里不再出来。这些货币很难回到市场中来进行活跃的消费,带动生产,去维持和扩张经济循环。因为只要已进入市场,就面对“零和博弈”的局面。非资方的财富难以增加,容易减少。他们就不断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资方难以盈利,就不愿投资,还要减薪裁人,扩大失业,用内卷来压榨员工谋利。

如此一来,新增货币一旦出现就会短时间内落入流动性陷阱,蜗居在储蓄财富里。哪怕政府负债不用于投资,而是用于刺激消费,直接给老百姓发钱发消费券,结果也是一样的。消费会短暂上升,然后更严重、更长期的低迷,即进一退二,震荡下行。这些年政府提高最低工资,增加养老金发放,建设新农村,完成小康目标,都是在给老百姓发钱发券,但结果依然是消费低迷,经济滑落。货币大量落入流动性陷阱中。 

以上就是从滞胀到流动性陷阱的过程。导致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周期里,坚持市场经济模式为主导,导致强行逐利和非理性逐利。非理性逐利以逆势增加货币供给的形势出现,代表就是债务经济,使得货币洪水制造的通货膨胀,滞胀,不公平地拿走了“非资方”的财富,引起消费低迷,形成产能过剩。消费低迷和产能过剩相加,造成了“通缩假象”。

之所以说这个通缩是假象,是因为它不是货币太少引起的,而是货币太多造成的。即通货膨胀(滞胀)恶性发展,形成了“流动性陷阱”,制造了消费不足,价格竞争,物价低迷的“通缩假象”。 

这个问题靠货币宽松来解决就等于饮鸩止渴,是解决不了的。但是,如果采取货币紧缩,或者不采取任何货币政策,也是解决不了的,经济依旧会持续恶化。因为,货币量不动或减少,经济循环不会加速,甚至减速。那么,资方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周期里盈利更困难,就会在竞争的压力下大搞“零和博弈”,不断损害非资方,尤其是劳动者的利益,以他们财富的减少来谋利。然后,就是贫富分化,消费恶化,经济循环还是会死亡。

所以,当市场经济进入经济增速下滑的周期后,货币宽松和货币紧缩的结果都一样,经济会死掉。因为“零和博弈”始终存在,无法消除。

此时,资方难以从新增财富中获利,就必然在零和博弈下损害非资方的利益。若货币宽松,释放货币,资方就会让“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大于货币增加的幅度,以此更多地拿走非资方的财富;若货币紧缩,减少货币,经济失活,资方盈利困难,就会加大“内卷”,用加班加点不加薪来变相降低“劳动力价格”(内卷还可使资方减少雇佣),形成减薪裁员,减员增收的效果,来损害非资方的利益,拿走他们的财富,使资方获利。

货币宽松和货币紧缩最后都是非资方在零和博弈中失败,然后消费和生育的恶化,产销平衡的恶化,产能过剩和经济循环的恶化,全都无解了。 

如果问滞胀和假通缩的区别,就是前者会有商品的全面涨价,而后者则在消费低迷中形成物价的“结构性涨跌”,造成欺骗性的经济局面。这表现为“非必需品”的竞争低价,产能过剩,形成“假通缩”的现象。而必需品会持续涨价,形成以所谓的“新三座大山”为代表的物价持续走高。教育、医疗、住房在物价高位。蔬菜、水果等食品涨价。水、电、气、交通、通讯等也会有涨价的冲动和趋势。近期还有羽毛球大幅涨价冲上热搜的新闻。 

最后总结一下: 

目前的经济形势是滞胀的深入阶段,不是通缩,而是“流动性陷阱”。这不可以用货币宽松政策来解决。货币宽松是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办法“以拖待变”,赌经济周期的变化早日到来,但是最后可能变为“饮鸩止渴”。当然,货币紧缩政策也不对,也无效。

正确的方法在于减少经济中的“零和博弈”,解决资本无序竞争的问题。也就是减少经济活动的逐利力度,逐利规模。这只有靠提高计划经济的比例来实现。因为,计划经济可以不把盈利放在首位。它可以为人们的“需求”而生产,可以不为“利润”而生产,这就减弱了零和博弈。 

有需求就生产。有生产就有就业。有就业就有消费。这样产销就平衡了。产销平衡下,生产力不会恶化,完全有能力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因为当前的生产力还在发展,并未倒退。它只是增速下滑了。 

如果在增速下滑阶段强行逐利,为“利润”而生产,则必然侵害劳动者的收入。这种盈利等于在杀死消费,继而破坏产销平衡和经济循环,使经济走向危机。这是一种由贪婪引起的愚蠢反智活动,是完完全全的“人祸”。

于是人们就看到,资方一边逐利,消费一边死亡。消费一边死亡,产能一边过剩。最后人们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 

一边有产能过剩,生产资料闲置或废弃,大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而另一边是工作痛苦,失业人数暴增,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失业人口就是无法把闲置的生产资料开动起来,去生产财富,满足人们的需求,繁荣经济。只能眼睁睁看着经济循环坏死。

这就是市场经济在增速下降的周期里“强行逐利、非理性逐利”,导致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联系被割断,然后劳动者和中小资本家全部受害的恶果。 

其解药在于——非盈利的经济比例要提高。即计划经济的比例要提高,抑制市场经济私有加竞争的逐利天性。 

参考文章: 

《百年变局的经济、历史和哲学内涵》

《社会主义如何避免失败,走向胜利?》

《“内卷式”竞争如何破局?》

《关于“财富的本质是能量”的政治经济学含义》

《当前“刺激经济”的思维有误,方法不当》 

2025.04.04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