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禁酒令来了,五星酒店笑了?

500

去酒店办宴席也有国补了。

500

首图 | AI

领域 | 酒店业

01

前几天,一位在杭州开酒店的朋友转给我条新闻链接,配了五个字:“这事真离谱。”

我点开一看,确实有点出乎意料。

浙江绍兴出台了新一轮提振消费政策,在酒店举办宴席满一定桌数和金额,给予分档补贴,最高不超5000元。

按政策细则,宴席5桌以上且满1万元就能领补贴。

500

说白了,只要你在指定范围内吃得够多、刷卡够狠,政府就给你钱。

听上去像不像“反向禁酒令”?

但就在几个月前,我们看到的新闻还是另一番画风。

彼时,恰逢国家层面开始重提过紧日子,十余年后,有关部门重新修改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提出公务接待烟酒全禁。

在许多酒店人眼中,这轮寒潮正是从今年5月中旬突然刮起来的。

婚宴、升学宴开始取消,最关键的公务接待,也悄然从日程中消失了。

有些地方甚至下文“三人以上聚餐一律上报”,有的规定连节假日私人聚餐也要备案。

华北一座县城的酒店老板老韩跟我说:“公务宴一断,气氛就全没了,现在大家都怕被通报,连请朋友吃饭都开始低调了。”

但在酒店这行摸爬滚打时间长的都知道,很多时候,生意兴衰其实只取决于一个微妙的气氛。

今年6月底,旅界报道的《国内五星酒店纷纷卷地摊,什么信号?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后,官媒也先后发表评论文章。

人民网锐评“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直接把点子挑明了,整治要精准,别搞一刀切,该自费请客就请,该正常聚会就聚。

新华网更直接,文章标题叫《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阵风不能一刀切》。

很快,7月底,“重庆荣昌书记下馆子”新闻就上了热搜。

当时,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在区内一家餐馆吃饭,拉着几位客人边吃边聊,还对着媒体笑眯眯地说:“要带头消费,带领消费。”

他结账的时候,老板退回了多余的钱,饭费只收了1108元,还抹了零头。

500

朋友圈里的很多酒店经理看到这个视频,第一反应不是书记请客,反倒心里画个问号:政策真的要转向了?

再到这两天,他们心照不宣地转发绍兴补贴新闻,不忘一句备注“烟火气回来了。”

毕竟从书记下馆子到绍兴送钱吃席,意味着轮到地方政府开口请大家回酒店吃饭了。

02

为什么是绍兴打响酒店宴席补贴的第一枪?

这并不难理解。

事实上,绍兴,恰恰就是今年这场“高星酒店摆摊热”的起点城市之一。

早在五一,拥有百年历史的咸亨酒店就试着把臭豆腐和酥鱼搬到马路边,摊位刚支好,就被游客团团围住。

酒店经理称,一开始只想试试周末,没想到天天被催,干脆变成每日出摊。

到了6月,绍兴国际大酒店也加入了街头大军,摊子刚摆好没多久,素烧鹅、爆汁肉包就被抢走一半,还有人边排队边拍视频发朋友圈:“人生第一次在五星酒店门口抢包子”。

500

绍兴银泰大酒店更狠,干脆把二十多道菜全都端了出来,早上七点准时开卖,三小时清空,醉鸡、小龙虾、酥鱼轮番上桌,平时一份要五六十元的菜,现在十几块钱就能带走。

但绍兴高星酒店集体摆摊背后,是偏向中高端定位的高星酒店在过苦日子。

所以,今天当我们看到绍兴打响宴席补贴第一枪,或许只是想救活被误伤的消费底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国家在提振消费上的动作其实分两种。

一种是商品型补贴,另一种是正在落地的服务型消费补贴,餐饮、文旅、住宿、教育培训、托育养老这些都是被关照的重头戏。

因为和买冰箱不同,吃饭是高频的,这就意味着,一旦经济预期下行、收入增长乏力,最容易被缩减的,就是请客吃饭这类弹性支出。

而在这其中,酒店宴席型消费又是最具代表性的可压缩型仪式消费。

现在这份绍兴政策,目的正是给升学宴、满月酒、寿宴、同学聚会这些被压抑掉的仪式松一松绑,搭个台子。

从供需两侧来看,这份补贴的设计感其实也很明显。

真金白银的补贴能直接降低酒店宴席成本,也让家庭、企业在聚会时少了点心理负担,有效释放被政策和情绪压抑的需求。

与此同时,绍兴设定的“5桌+满1万元”门槛相对合理,换算一下,人均200元左右,刚好覆盖婚宴、满月酒、生日寿宴等中高端宴请。

500

旅界实拍

而对五星酒店来说,这些宴席订单则能帮助它们消化原本闲置的厨师团队、宴会厅、服务人员,提升场地与人力的利用率,提高复工信心。

可以说,这是一种悄然的宴席再定位,引导酒店从高端商务宴请,转向家庭社交场景的生意逻辑。

同时你会发现,政策附带的发票要求,也起到了规范酒店运营结构的作用。

毕竟在原来以熟人经济为主的三四线市场,不少酒店习惯于现金为主、流程粗放、服务标准难以固化。

但现在,如果想顺利拿到补贴,就得提供规范发票、接入线上申报、保证服务流程留痕,这反过来会逼着酒店加快合规化改造。

03

对高星酒店来说,绍兴的补贴是一场及时雨,对城市来说,这是一场用补贴换回人间烟火气的实验。

而这场实验带动的烟火效应,从绍兴开始,正在向更多国内城市悄悄蔓延。

前几天,老韩给我发来一条语音,听得出声音里带点兴奋:“最近,老熟客又回来了。”

他口中的“老熟客”,就是那批体制内常年订餐的单位客户,之前禁酒令一紧,谁都不敢动筷,现在政策风向略微一松,大家开始试探性地回来点几桌。

“不是大张旗鼓那种,”老韩补充,“但起码有人肯订包间了。”

无可否认的是,在整治违规吃喝的大环境下,绍兴敢于为宴席消费埋单,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勇气的决定。

这种勇气在于明知道可能会被扣上不讲政治的帽子,仍然要在政策和消费之间寻找平衡。

而这些年,一边是过紧日子,另一边是扩大内需,一边是整顿酒桌文化,另一边是消费带动经济,政策有边界,风向却有弹性,有时地方政府比我们想象中更难。

500

因为主管政策的人比谁都清楚,如果酒店餐饮消费继续萎缩下去,厨师和服务员下岗,本地食材供应商和婚庆服务商也跟着受冲击,产业链一环扣一环,最终还是地方经济买单。

所以这次绍兴的宴席补贴,本质上不是为了宠酒店,是为了守住一个庞大的消费和就业盘子。

然而,问题也很现实,这种政策能持续多久?

补贴酒店意味着财政支出,而地方财政的压力,大家心知肚明。

况且,近年来不少地方政策一阵风。今天喊要提振消费,明天又收紧审批,今天奖励消费,明天突然取消预算,企业最怕这种朝令夕改。

所以哪怕这场绍兴实验最后不了了之,也可以理解。

但站在今天回望,它至少留下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思路。

在消费收敛的大周期里,不是所有钱都要往基建和大件补贴砸,拿一点点真金白银撬动服务消费,可能反而更快见效。

但至于五星酒店们能不能真的笑出来,还得看下一次政策风向吹向哪里。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绍兴的酒店宴席补贴?

————   END   ————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