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小议
以下文章是凭记忆,具体出处,以后有时间再补。
━━━━━━━━━━━━━━━━━━
诸葛亮并不姓诸葛,他们家原来姓葛。作为外来户,搬到村子里。村里人称呼他们就是诸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那几家姓葛的。然后他们家竟然就因此改了姓。我不知道这应该怎么评价。
当时没有考试,要想当官,只能靠人推荐。诸葛亮无门无路,就娶了当时有名的丑女。攀附其父进入了当时的官员候选池。
当时还流传下来这么一句,“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除非诸葛亮在人家女孩待字闺中的时候就和她有联系,并培养了感情,否则,很难理解。
隆中对的确不错,但当时有此见解的,也不止他一个,鲁肃对当时全国时局的看法,处于同一水平。
当时和诸葛亮在一起的,还有崔州平等数人,隆中队是其中一人所为,或是集体智慧,还是诸葛亮个人的想法,目前无法判断。
从其之后的表现来看,诸葛亮是一个事务型干部,与其隆中对所表现出的战略眼光相差较大。
毛润之当年有句话,“到底是原子弹死人多还是关云长的大刀死人多?”
从汉末到晋朝建立,人口发出现了急剧的减少。
如果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能够获胜,那么老百姓将少受70多年的兵火蹂躏。
但曹孟德把几十万军队都堵在一个点,这种低级错误给了周瑜可乘之机。
只要分兵一部分,从上游过江,水陆并进。孙权将毫无机会。
但曹孟德轻敌+侥幸心理,加上刘表的快速崩溃,而其谋士团此时也无人站出来……
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四川,
是名副其实的摄政。
其时,四川经过几轮兵火,不算山林里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不足100万。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与民休息,培元固本。
历代统治者都希望下属能够无条件的忠于自己。这是诸葛亮、关羽为什么能够被一代一代接力吹捧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的确忠于刘备政权。
因为他完全不顾民众的死活。
不顾实力差距,道路艰难,连续对中原政权发动攻击。
名副其实的穷兵黩武!此人用心之险恶,千载之下,仍觉齿冷。
为了扩大兵源。一家,多的生十几个孩子,少的生四五个。到了一定年龄就得分户出去。
他的优点是执法公平,不然无法维持这种高压政策。
诸葛亮此人的能力应该说是一个将才,从裴松之的注,来看此人安营扎寨、行军打仗都有一套,类似于当年的程不识。
当时的人评价李广和程不识。
李广类似于特种部队。军事技术突出,但相对自由散漫一些。
程不识则更强调军队正规化建设。
至于诸葛亮的政治水平,我只能说是罕见的无能。
刘备政权里军衔最高的是大将军。
不算诸葛亮死后封的。
五虎上将排在最前的是关羽,也只是前将军。
那么大将军是谁?大将军就是魏延。
而且魏延这个大将军还是在诸葛亮当政时期封的。
诸葛亮打仗,司令部或者说参谋部这块靠得就是杨仪,前面作战靠得就是魏延。
杨仪和魏延有矛盾,每次在中军开会的时候。就得有其他将领在两人中间挡着。以防他们打起来。诸葛亮对此恨得牙痒,但无计可施。
此人在政治方面的无能,也真是少见。
曹操自起兵之日。纵横天下,扫清各路军阀。其人日常手不释卷。御下有术。各方人才在其手下,都能充分展现。
我们评价一个人,当然是要看他对人民如何,而不是对某个利益集团如何。
当时若无曹孟德,这种互相征伐,完全不顾民众死活的悲惨生活,不知道还要多延续多少年。
曹操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没有称帝。
只要他称帝,后世对他的评价就会大不相同。
像这种安定天下,对人民有重大贡献的人被历代统治者及其吹鼓手层层辱骂。
正不知公理何在,人心何在?
我读尚秉和的书。当时有一卦,说的是当时,有真人出,纵横天下,其锋锐不可阻挡。
注意,这里用的是“真人”这个词。
回想当年嬴政说“吾慕真人”。
可见老百姓是盲公吃饺子——心里有数。
谁对他们好,老百姓虽然不善宣传,但心里明白。
既然说到这儿了,那就再说一下关羽。
我们都知道朋友妻,不可欺。
关羽被曹操活捉之后,立刻投降了曹操。
在随曹操征战的时候,攻打某城。
当时关羽有一个好朋友叫秦宜禄。
此人不在城中,临走之时,将妻托付给关羽照顾。
攻城之前关羽向曹操禀告,“城破乞纳宜禄妻”。等到城破的时候,又再次禀告,这引起了曹操的怀疑。
一看秦宜氏,果然是美人。
……两人由此生隙。
这就是关圣帝君对待朋友的态度。
收兵: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将才,如果当时他能跟随曹操,那么在国家军队的正规化建设方面肯定能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