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失势,内忧不断:北京银行走到十字路口

原标题: “一哥”失势,内忧不断:北京银行走到十字路口

500

曾经被誉为城商行“领头羊”的北京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成长烦恼”。从高管频繁更迭、业绩增长停滞,到合规问题频发、客户信任流失,北京银行正处在一道难解的转型难题前。

高层震荡不断,“稳健之名”渐失

2025年初,北京银行宣布重要人事变动:原行长杨书剑因工作调动辞任,由副行长戴炜代为履行行长职责。这是半年内北京银行高管层的第五起关键岗位调整。此前,包括首席风险官、外籍副行长及多位副行长相继离任或退休,频繁更替的背后,是公司治理稳定性的隐忧。

此轮人事波动不仅暴露出北京银行管理层的“青黄不接”,更反映出其面对多重挑战时缺乏有效的战略应变机制。

业绩承压,“营收天花板”已现

从财务数据来看,北京银行的增长神话已难延续。2024年前三季度,总营收仅为517.59亿元,同比增长4.06%;归母净利润为206.18亿元,同比增长仅1.90%。其中第三季度营收出现负增长,净利润增速也降至0.73%,陷入实质性“停滞”。

更为直观的对比是: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银行的总营收与净利润已分别落后于江苏银行16.9%与27%,城商行“一哥”的称号已岌岌可危。

而营收“天花板”背后的根源在于其利息净收入增长乏力。作为收入支柱,利息净收入自2019年以来几乎原地踏步,2023年甚至出现回落。2024年前三季度虽同比小幅增长2.69%,但面对持续下行的LPR,北京银行依然难以找到突围之策。

净息差持续下滑,盈利模型陷入困境

作为衡量银行核心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北京银行的净息差已连年下滑。从2019年的1.95%一路滑落至2023年的1.54%,2024年前三季度再降至1.47%,不仅远低于江苏银行的1.85%,也几乎与城商行行业平均值持平。

净息差下滑导致利差收益空间持续压缩,叠加政策让利和贷款价格战,北京银行的盈利模型正面临结构性挑战。

合规黑洞频发,信任“赤字”加深

业绩下滑之外,北京银行的合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2023年6月,北京银行因14项违规事项被银保监会重罚4830万元,创下城商行单次罚款记录。进入2024年,北京银行再度因房地产贷款、小微划型不准等问题被8次开罚单,累计罚款675万元。

合规失守不仅影响其声誉与客户信心,也实质压缩了盈利空间,使其在监管高压与舆论风暴中愈发被动。

客户投诉暴涨,零售口碑崩塌?

据北京银行2023年ESG报告披露,其全年处理客户投诉3.57万件,同比暴增195.04%,成为行业罕见现象。而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北京银行相关投诉已累计达14897件,问题集中于暴力催收、虚假宣传、误导销售等方面。

一位名叫薛文的持卡人爆料称,2023年其在北京银行信用卡客服推荐下花费5980元分期购买熊猫纪念银币,客服承诺“原价回收无期限”,却在一年后发现银行并不承认该承诺,仅称“转交合作公司处理”,最终纪念币市场回收价仅为1000元。

这一典型“营销陷阱”引发用户强烈不满,也暴露出北京银行信用卡中心在外包管理、话术合规等方面的严重漏洞。律师指出,如承诺主体为银行客服,且存在误导性表述,用户有权要求赔偿或提起集体诉讼。

多元化探索难“解渴”,儿童金融未成新解法

在主业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北京银行试图以儿童金融业务破局,提出打造“儿童友好型银行”。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其儿童金融客户数达175万户,管理压岁钱资产近114亿元。

但儿童金融并非蓝海。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早已抢占头部市场,北京银行不仅品牌认知度较弱、网点覆盖不足,其儿童产品同质化严重、利率缺乏吸引力,难以构成真正竞争力。同时,该业务还存在合规风险,未成年人财务权益保护责任重,一旦出问题极易引发舆情。

北京银行曾一度代表城商行的“黄金时代”,如今却在增长疲软、合规频罚、客户流失、治理混乱的重压下迷失方向。面对“利润难增、风险难控、信任难立”的三重挑战,新管理团队能否破局?儿童金融是否只是营销噱头?业务结构如何优化?外界尚未看到清晰路径。

如果不能迅速找回战略定力与经营节奏,北京银行或将彻底告别城商行“一哥”的历史荣光。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