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赛道迎来重磅玩家
2025年,不仅是国产大模型的崛起之年,同样也是国产机器人的奇点时刻。
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现场,vivo官宣成立“机器人Lab”,正式进军机器人行业。
在博鳌亚洲论坛,vivo携蓝科技矩阵、vivo混合现实头显、6G领域等最新技术成果亮相博鳌会场。
至此,中国排名TOP5主流的手机厂商,都宣布涉足机器人领域,属于机器人的群雄逐鹿时代来临。
对中国的手机厂商来说,2025年他们的主战场,除了手机,就是机器人。
虽然vivo并非是行业第一家进入机器人领域的手机厂商,但它的官宣还是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
原因很简单,进入一个全新且大热的赛道,与过往市场对vivo埋头只干手机的固有印象颇有差异。
换言之,这很不“vivo”。毕竟过去三十年,vivo有且只有一件事,做用户需要的手机。
截止目前,vivo已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市场国产手机份额第一,并服务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5亿用户。
用户至上,长期主义,生态共荣……这些听起来很理想主义的词汇,是vivo一直以来在实际践行的价值观。
但大家也别忽略了,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一旦选择进入一个全新的赛道,这也意味着背后的商业抉择并不是跟风,而是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
跨界选择:选择更拥挤的,还是选择更有价值的?
近几年,互联网企业、手机厂商纷纷涌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然而vivo坚持战略聚焦,始终明确表态不造车。
这样的聚焦,在当下的市场里,多少有些另类。因为大部分在自己的领域取得领先优势的企业来说,跨界,是一个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很“性感”的选择。
但vivo对于跨界,始终比较谨慎。有这么以下几个原因:
1、智能手机目前来看依旧是一门好生意,且是一门有价值的高门槛生意。
智能手机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厚雪长坡”赛道。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博鳌现场的演讲中就提到,过去几十年,手机行业可以说是新产业的“孵化器”,孕育了移动支付、智能政务、短视频、直播电商等产业,重塑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而事实上,也正是手机的功能定位从通话向智能化设备进化的这个土壤里,长出了vivo等多家千亿级别的手机巨头。
且从行业目前的发展来看,无论行业价值链还是创新驱动力,智能机市场还远未触及天花板。
基于自身技术积累优势与对用户需求的深入了解,vivo聚焦于“四条技术长赛道”包括设计、影像、系统、性能,并且针对上述四条赛道,在未来5年-10年的前沿技术“投入不设上限”。
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十多年的时间,智能手机行业早已是“剩者”为王的状态,在这种竞争格局下,长期专注的企业如vivo这般,才能有持续创新的动力和定力。
2、vivo明确不造车,背后还是商业价值和企业价值观不同带来的结果。
事实上,vivo不是没有能力造车。恰恰相反,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强大的技术底座,切入造车领域其实对vivo来说并非难事。
但造车如今已经是一门严重内卷的生意。归根到底,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从电动化的上半场走向了智能化的下半场。智能化的创新,一靠技术突围,二靠用户需求的培育。这两个赛道目前已经非常拥挤。
换言之,造车并不能最大化的发挥vivo的价值,也无法给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
3、比起造车,vivo有更想做、也更应该去做的事情。
vivo深耕基于移动终端的家庭机器人,潜心端侧的AI技术研发,而不是冲进电动车赛道凑热闹,恰恰就证明了vivo的战略聚焦。
而在手机行业新的发展阶段,为联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vivo致力于创造极致的机器人产品。
做机器人,vivo不是从0开始
从vivo明确不造车这个战略决策,其实就能说明一点:
企业要不要跨界,其实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是否选了一个热门的赛道,而是企业在进入一个新赛道之前,是不是具备优势,且能不能将这种优势持续扩大?
因为任何商业模式的成功,其底层都是企业在多个赛道都能拥有某种可以复制的优势。
同理,这个规律也能用来验证,vivo为什么选择做机器人?它的底气在哪里?
1、技术复用性:
手机是一个精密制造的高门槛制造业,手机厂商本身就具备AI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等机器人行业的底层通用技术。
除此之外,vivo还有自己的技术壁垒:vivo始终在影像、芯片、AI等领域的投入中不断加码。
目前,vivo积累的AI、影像、MR等领域的技术,天然适配机器人“大脑”与“眼睛”的核心需求。因此vivo的机器人板块,主要专注“大脑”和“眼睛”两个方向,让机器人可以“看得懂场景,听得懂需求,给得了回应”。
在“大脑”的技术优势上,目前,vivo机器人Lab的一项重要子任务,便是对AI Agent能力进行训练,这将是未来机器人的大脑。
机器人由于其硬件构造等条件,比手机更适合用来做AI Agent的训练,如果未来一些机器人的AI体验比较好,比如一些帮助人们使用网络工具的AI agent,到时候可以考虑针对手机平台做裁切,让手机也能享受升级版AI体验。
“眼睛”方面,vivo既能将基于手机影像技术打造的视觉感知系统移植到机器人领域,其MR领域的相关技术也可直接帮助未来机器人感知物理世界的“眼睛”提升。
这个“眼睛”具备两大核心能力:一是针对空间的识别感知能力,因为未来机器人与物理世界的交互必然需要大量空间深度信息;二是手势识别、图像识别能力,以手势识别来说,看似简单的“掐指点击”动作,背后需要大量的AI学习,而未来机器人要识别的内容会更加复杂。
当机器人具备了识别信息的“眼睛”、处理信息的大脑,再加上由大脑控制的“身体”,就初步构成了机器人的雏形。
首次在博鳌论坛现场展示的vivo混合现实头显,就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在下个月即将发布的vivo X200 Ultra上,也会集成vivo在影像领域最新的技术突破。
2、用户场景连续性:
手机已占据家庭90%的联网设备入口,机器人可作为“终极终端”强化控制权。且在场景替代逻辑下,市场教育成本显著降低。
而无论是手机还是机器人,做产品都得从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和真实需求出发。vivo做手机这么多年,积累了海量场景数据与使用习惯,可快速适配机器人需求,少走很多弯路。
vivo的5亿用户,几乎囊括了所有标签、所有家庭场景的用户,也给vivo训练家庭机器人的重要数据。
3、产业共荣理念:
强大的供应商生态。正如手机领域与蔡司共建影像生态,在机器人领域,vivo同样可以专注“大脑”与“眼睛”核心模块,其余环节交由专业伙伴。
可以预见,这种分工将促进机器人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强大的产业生态系统。而供应商的规模效应可以显著降低入局成本,提高商业价值。
总结一下,vivo入局机器人背后的行业逻辑是,随着AI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不再仅仅是智能终端这样的工具定位。而vivo对手机产业的认知,从来不止于通讯工具,而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是智能时代的创新孵化器。
vivo用科技人文推动机器人进入技术普惠时代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AI和机器人技术的进化,还将催生更多的产业或产品。
但科技和技术的进步,始终都是要回归到为人类创造价值,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改变,才能体现科技背后所呈现的温度。
科技思想家凯文凯利在《科技改变什么》一书中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会一成不变。我们处理明天的问题,用的不是今天的工具,而是明天的工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进步。
这与vivo一直以来的科技追求不谋而合。
正如胡柏山所说,科技的高度,终须回归人的尺度。科技的创新,最重要的一定是走出实验室,走到用户场景中去。缩短这个过程,就是对技术和用户最大的尊重。
早在2018年,vivo就成立了AI全球研究院,以AI为底层技术,不断为用户带去最先进的产品体验。把技术的红利延伸到视觉、听觉、语言等方方面面。
在即便进入了机器人领域,不同于其他厂商,vivo将机器人的发力领域聚焦在To C的领域,还进一步瞄准了“家庭机器人”领域。
因为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家庭始终是人类情感和体验承载的最小单元,但同样也是机器人用技术普惠释放人文关怀的最佳场景。
而vivo在机器人领域的目标是,与产业伙伴一道“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技术普惠。
正如胡柏山所说,手机行业有着最大基数的消费人群,最前瞻的技术生态,多元的应用场景。
机器人是手机行业的未来,它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依旧会遵循以人为本、回归用户场景创造极致体验的价值准则。
而这一直是vivo做手机的初心,同样也是vivo做机器人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