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颗小番茄开始,这个巨头正在重塑餐饮供应链逻辑

一场关于番茄的红色风暴,正席卷餐饮行业。

500

当前,中国餐饮行业正经历消费分级与品质升级的双重变革。消费者既要“吃得实惠”,更追求“吃的新鲜”、“吃的健康”、“有烟火气”。

对于餐厅而言,不仅要满足食客的果腹需求,更要提供情绪价值,向上卷品质成为了餐企的共同选择。

比如,新茶饮行业集体降糖,卷茶底、奶基底;火锅赛道的降油减辣,卷养生锅底、卷地域风味,以番茄锅底为代表的酸汤菜品持续走红,销量快速攀升。这些都在印证前端餐饮对于品质的竞争、对于健康的需求已经爆发。

健康需求大爆发,番茄风暴席卷餐饮业

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新疆番茄制品行业协会、巴彦淖尔市河套番茄产业协会、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加工番茄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鲜食番茄年消费量预估体量近6500万吨,是不折不扣的番茄消费大国。

消费者对番茄需求持续释放,餐饮市场与上游供应链形成同频共振,一场有关番茄的红色风暴,正席卷餐饮产业。

500

在这场“红色风暴”中,奈雪的茶推出“滇西树番茄双抗小红瓶”;Tims咖啡推出 “普罗旺斯番茄美式”……

市面上甚至还出现了一批主打“番茄口味”的餐饮店。譬如,深圳的七月柿将番茄融入到各大地方菜系中,目前开出3家门店;广州的Tomaoto Coffee,主打猎奇的番茄口味咖啡,吸引不少消费者打卡;重庆的奔牛场·番茄鲜牛肉火锅,店内招牌是番茄酸汤锅底……

经红餐网调研发现,番茄味型产品的火爆背后,实则是消费者对健康、天然食材需求的集中体现。以火锅行业为例,番茄锅底因其酸甜开胃、低油低脂的特点,市场份额快速攀升。

红酸汤火锅、树番茄饮品、贵州酸汤鱼等地域风味菜品也加速出圈……不知不觉间,番茄已成为餐饮界“万能的CP搭子”,进一步推动番茄制品的需求增长。

500

番茄味型在餐饮市场火热传导到供应链端。

近日,红餐网在被誉“中国食品行业风向标”的第112届全国糖酒会中发现,参展企业中,百品日光上新了“日光金番茄“火锅底料;南山婆等展位上人潮涌动。

而作为上游的企业中粮番茄,通过一颗小小番茄的精耕细作、科技赋能,从田间地头开始,扎根、做透,承接住餐饮品牌对于高品质、健康食材的需求。

好番茄是从地里种出来的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番茄产品出口国之一,世界上每四瓶番茄酱中,就有一瓶产自中国。

红餐网从春糖会专题平行论坛“现代农业科技论坛”上得知,中国虽为全球最大番茄制品出口国,但种子长期依赖进口,“育种”一直是番茄种植棘手的难题。

传统育种主要依赖于经验,且花费时间周期比较长,不得不以进口为主,致使种植成本很高,难以满足下游餐饮消费需要。

500

△育苗棚里的番茄苗

不过,如今情况已经发生了转变。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中粮番茄通过“数智育种”,精准聚焦市场需求,实现了“经验育种”到“精准育种”的转变,研发周期缩短至4-5年。截至目前,中粮番茄研发出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逐步解决了加工番茄种子“卡脖子”问题,保证用种安全。

番茄品种至关重要,如何将其转变成消费者倾心的美味同样关键。

中粮番茄构建“五位一体”现代智慧农业管理体系,很好地破除了传统农业种植“看天吃饭”、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痛点。

在北纬40-46度的番茄黄金产区,由98位专业农技师组成的中粮番茄专业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提供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保姆式”服务,确保产品安全、健康、美味。

500

以种植土壤为例,中粮番茄会提前为土壤做“CT检查”,系统监测9项土壤指标、16项水质指标,筛选出适合番茄生长地。

又如,在种植培育中,中粮番茄编制的《中粮番茄高产种植技术手册》,提供无人机巡田、“四情”监测仪全天候监控、精准气象服务等一系列技术支持,并定期开设的番茄课堂,帮助种植户实现“科学种植”。

一套组合拳下来,一切都有了更多确定性,好番茄自然也就从地里种出来。

从田间地头,给番茄叫辆“滴滴专车”

新鲜番茄到从田间地头走上消费者的餐桌,从农产品变成加工食品,会不会失去番茄原有的营养和风味?这是众多消费者向红餐网反映的主要关注点。

如何最大程度保留番茄的风味,让消费者吃到原汁原味的番茄呢?时间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一位行业专家告诉红餐网,番茄从采摘到加工的时间越短,就越能保留番茄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500

每年8月是番茄成熟丰收的季节,新疆、内蒙古的番茄产区都要经历一场“红色战役”。由于番茄产量巨大,尽管企业绞尽脑汁,从田间采摘到车间加工完毕,往往需要经历二三十小时之久。

一天一夜,摘下的番茄难免脱水、破损、流淌,营养成分大量流失。为此,中粮番茄自研了“智慧调度系统”,让番茄从采摘到车间缩短至平均不到6小时。

从二三十小时缩减至6小时,怎么做到的?

据红餐网了解,中粮番茄的系统具体到某一类番茄品种要在哪天播种、哪天采收、甚至从田间地头到工厂的运输路线,如何保证最省时,都会提前规划,大大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500

简单来说,就像给番茄叫了辆“滴滴专车”,系统接到下游采购订单后,提前进行了精准预测和调度,番茄采收机到田里进行采收,送至生产线,新鲜番茄从田间到车间平均不到6小时。

上下游共振,重塑番茄供应链格局

过去一年多,餐饮行业在供给过剩、低价内卷中深度调整,大部分企业经历了客流、客单、消费频次不断下滑的困局,产品品质和运营质量也在亏损的恶性循环中不断下降。

但在需求端,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追求却有增无减,健康、新鲜、现制成为了餐饮行业的关键词。

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将目光投向上游,加注番茄风味赛道,在食材创新和供应链升级中寻找新的机会点,但却受困于供应链难题,诸如采购渠道不畅,难以找到品质稳定、性价比高且具备研发创新能力的源头供应链。

500

据红餐网在糖酒会现场了解,不少上游企业敏锐洞察到餐企需求,携手供应链从买卖到共创转型。

以中粮番茄为例,其与餐企的关系,早就走过了单纯的买卖销售阶段,建立起了“产销研用”一体化的营销体系,快速应变市场。

比如,某火锅品牌想推出一款具备高红素、低酸的专属番茄锅底,那他可以从番茄的品种开始与中粮番茄合作定制IP。中粮番茄则通过2个联合研发实验室,根据餐企需求从风味、营养、口感等方面进行研发。

500

过程中,中粮番茄根据订单数量与产品指标,为餐企定制专属种植规划和“番茄的成长计划”。像针对不同品种的番茄对水肥、病虫防治需求的不同,对整个流程进行可视化的管控。

为了让餐企更好聚焦自身菜品研发和品牌营销,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中粮番茄更是引入“AI数字大模型”,构建了AI质检、AI拣选、AGV入库等九大AI模型,将“人工管控”升级为“数字管控”,降低人工干预,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

这样一来,中粮番茄可以让餐企无忧采购,为餐企提供产业背书,从而帮助餐企从源头开始建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

本届糖酒会上,红餐网也留意到,中粮番茄的展位上对此方面的相关动作进行集中展现。

500

比如,通过“五位一体”现代智慧农业管理体系,从种植规划、种子研发,到田间管理、农机服务、数智农业,实现全程把控,打通番茄的种子、种植、生产和销售的全流程。

在生产端,中粮番茄通过“五芯好酱” 智慧生产管理系统,融合AI智慧科技、绿色环保、科技创新、严格品质把控和权威认证,铸就高品质番茄酱,为餐企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

为餐企赋能的同时,中粮番茄还将产品应用解决方案延伸到餐企的客户消费者。

500

本次糖酒会,其带来了首批通过了欧盟、美国、中国有机认证的有机番茄酱、富含叶黄素的金番茄酱、2滴等于4个番茄的水溶性番茄红素、推动酸汤工业化替代的发酵番茄酱、发酵辣椒酱等产品亮相。

结 语

健康化风潮下,消费者对番茄口味产品需求仍在上升。而营养价值高、便于出餐的番茄加工制品,在餐饮消费场景上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针对当前餐企对于健康、品质化的需求,中粮番茄等众多上游企业也在不断进行产品的创新迭代。

当健康化成为餐饮突围关键,供应链的价值已超越单纯原料供应。中粮番茄通过“从种子到餐桌”的全链条把控,正在改写行业规则。这场始于田间地头的变革,或将引领中国餐饮进入“品质可控、创新可溯”的新时代。

本文配图来自于中粮番茄,红餐网经授权使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