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译解之《易经》第三十七卦家人之九三
原文:九三:家人嗃嗃(音同赫赫),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译文:九三:家人之间气氛严肃,不苟言笑,虽然会后悔某些时候过于严厉了,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如果家里的女人和孩子嘻嘻哈哈总是很随意,最后的结果不会理想。
象曰:家里的气氛严肃,规矩多一些,不会有约束不到的地方;但是,如果妇孺总是嬉笑,就会使家里的风气失去节制。
译解:想译解这一卦是因为最近看到,听到太多的孩子厌学,贪玩进而发展到抑郁,乃至偏激和自我伤害的事情。比例之大,数量之多,严重程度之烈都超过了我的想象。于是我就一直在反问,为什么?内卷呀,贪看手机,耽于游戏,教育负担重,一时间好像都有道理。但是,终究让我觉得不完全,或者说不合理。因为,究其原因是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同样有高考,同样有生活压力,为什么从前没有这么多的心理疾病?
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有人问事报了家人卦。解卦过程中,我发现九三卦的卦辞和我们现在流行的概念是相反的。现在哪个婚姻专家不是在谆谆告诫男人和女人,一定要保持一个愉快的家庭气氛。家庭里的男主人甚至要担当起搞笑的职责,因为妈妈的形象必须高大,必须是绝对正确和不能被嘲笑的。然后,就是男人放下尊严,放下身段,成为家庭搞笑担当,要和蔼,要装愚扮傻,要吃瘪受贬,演出一副倒霉蛋的样貌,然后妻儿言笑晏晏。这样才是标准的幸福家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注意一下有关的小视频的内容。
我相信大多数普通家庭都是这样的。好一点儿的顶多是男主人不当小丑,但是必须和颜悦色,百般响应妻儿的情绪。
那么,一个家庭的规矩谁来立?一个家庭的要不要有一个权威?还是说一切都以母亲的意志为转移?
话题展开了,我才意识到就是前几天我发过了一篇译解也是这个内容,叫“养不教,父之过。”
当男人失去了一家之主的位置以后,男人就丧失了用雄性力量建立家庭规矩的资格。于是在婚姻初期以讨妻子欢心为主,有了孩子,则是围绕着孩子运转家庭。孩子成了一个家庭的中心。特别是在婴幼儿期,孩子的喜怒哀乐是家庭的晴雨表。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内心会自然地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没有太多的问题,因为孩子们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随着孩子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他们极力维持自己的主人地位,可是学习这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事情,特别是考试的严苛让他们的自我受到了强烈的压制。
有压迫的地方就会有反抗。当家庭里没有建立足够刚性的规则的情况下,初期的反抗会被妈妈伙同爸爸随手镇压的。等到反抗日益严重以后,爸爸首先被废掉,因为不能用暴力,不能严肃的语气,爸爸也没有那个威严。于是暴怒或哀婉的妈妈就上线了。可惜,压制就导致压抑,压不住就导致狂躁和自暴自弃。
而我目前看到和接触到的案例里基本上都是孩子和妈妈的冲突,从另外一个方向证明了古人的智慧。
男性角色,父亲的作用在现代城市家庭里的缺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不良的后果。“妇子嘻嘻,终吝。”
题目和观点都不讨喜。能劝几个算几个,劝不住的,听不进的,各安天命。也许不听的朋友们造化大,阴德厚,不出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