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普林IPO:募资额度虚高恐难消化,内控管理问题如何上市?
一家去年7月份就拿到证监会批文的企业,北京凯普林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普林”),却在半年多后的今天也迟迟未能上市,其个中缘由究竟为何?
公开资料显示,凯普林创建于2003年,主营业务为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及超快激光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招股书显示,凯普林产品已向全球60多个国家形成销售,并且已与包括中电科、大族激光、中科院、中物院等国内外知名厂商和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财闻网发现,凯普林虽业绩增长较快,但资产负债率较高、现金流紧张,而且之前的扭亏高度依赖政府补助;同时,公司的募投项目合理性和资金用途也存在虚高嫌疑,本身实力和市场地位难以匹配上8.59亿的大额募资,研发团队“水分”太大;此外,公司还在股权结构和内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迟迟未能上市的凯普林或需针对相关问题回应市场关切,以免影响其最终上市进程。
资产负债率曾高达82.65% 扭亏高度依赖政府补助
财闻网梳理上市进程发现,凯普林的上市之路其实颇为曲折。2016年,凯普林与平安证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计划在创业板上市。2017年,由于业务前期开发投入较多,导致连续性亏损,不再满足创业板关于盈利能力的要求,一直未能申报材料。
转机出现在2021年。2021年7月,凯普林与平安证券签署终止辅导协议,将保荐机构更换为国泰君安,于2023年5月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2023年8月22日,凯普林完成首轮问询回复。2024年7月5日,证监会同意了凯普林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不过,虽然已经拿到了批文,但时至今日,凯普林依旧未能完成上市目标。
财闻网发现,凯普林迟迟未能上市确实是因为企业存在各方面问题。首先就是其财务指标方面的瑕疵。从凯普林三大业务领域布局来看,半导体激光器是公司核心产品,光纤激光器是目前重点培育产品,超快激光器是公司重要研发布局方向。
按照招股书所示,2021年-2023年,凯普林营业收入分别为4.96亿元、7.22亿元和11.0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4.49%、45.40%和53.05%;同期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403.45万元、1236.26万元和1.0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78.62%、116.70%和751.28%,业绩波动明显。此外,最新招股书显示其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2.4亿,同比增长21.73%;净利1229万元,扣非净利1175.68万元。
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凯普林虽看上去业绩增速很快,但资产负债率却很高,2021年末资产负债率一度曾高达82.65%,虽经增资后有所下降,但2023年仍为53.95%,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公司财务风险较高,偿债压力较大。
在资产负债率高企的同时,凯普林的现金流也很紧张。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凯普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远低于当期净利润,2021年甚至为负。同时,为维持现金流,公司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大幅增加。
此外,截至2023年12月末,凯普林合并口径下还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587.30万元。据财闻网了解,累计未弥补亏损对IPO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会影响其市场表现、融资能力、股东信心和财务健康。
而财闻网另外关注到的一点是,凯普林还是一家高度依赖政府补助的企业。报告期内,凯普林确认的政府补助收入金额占公司当期净利润比例非常高,剔除政府补助金额后的净利润波动较大。
按照招股书所示,报告期内,凯普林确认的政府补助收入金额分别573.11万元、968.48万元和1125.24万元,占公司当期净利润比例分别为-8.00%、49.33%和9.59%,剔除政府补助金额后的净利润分别为-7737.25万元、994.90万元和1.06亿元。其中,2022年凯普林近五成左右净利润来自政府补助,尽管2023年有所下调,但公司实际盈利能力还是存在较大疑问。
这样一家高度依赖政府补助的企业,一旦未来政府补助金额显著下降,无疑将对公司的利润水平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产生很大影响。这也难怪凯普林一直这样急切地寻求IPO,但是问题也来了,一家高度依赖政府补助的企业其真实的造血能力如何,是值得打个大大的问号的,联系前面公司不佳的财务状况,如果一旦上市是否就原形毕露了呢?这对投资者无疑是不负责任的。
募资额度虚高难“消化” 研发团队存“充数”嫌疑
除了业绩的不稳定,财闻网发现,凯普林的募资额度也有虚高嫌疑。按照招股书显示,凯普林此次拟募资8.59亿元,用于高功率激光器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半导体激光器研发项目、光纤激光器研发项目等的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据了解,激光器市场内国内外厂商众多,竞争较为激烈。以半导体激光器为例,该市场包括有国外领先厂商如美国恩耐、美国相干等,以及星汉激光、华光光电、炬光科技、长光华芯等国内相对领先企业。
财闻网认为,首先就是募资规模与公司行业地位的不匹配。凯普林此次IPO拟募资8.59亿元可以说不算少,但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为11.04亿元,净利润仅为1.17亿元,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其营收和利润规模较为落后。
同行业可比公司方面,如锐科激光、杰普特等,其盈利规模相对较大且稳定。例如,锐科激光2023年营收36.80亿元,归母净利润2.17亿元。凯普林在营收规模较小的前提下,一下募资这么多,难免不会让市场对其募资合理性产生质疑。
而从成长性方面来说,凯普林近两年的市场份额其实一直在逐步下滑。在光纤激光器领域,国外厂商市场占比总体高于国内厂商,光纤激光器国内市场份额主要被锐科激光、IPG以及创鑫激光占据,2022年三者合计占据73.2%的市场份额。凯普林屈居第6,市占率仅为2.9%,2023年市占率虽有所提升,也仅为5.2%。
此外,财闻网认为,公司的募资能否真正用到提升自身实力方面也存在疑问。比如高功率激光器智能制造基地项目,虽然公司称其有助于提升生产能力,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募资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存疑,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值得探讨。
据业内人士介绍,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研发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存在不确定性,能否在研发后取得显著的技术突破和市场竞争力尚不明确。据财闻网了解,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研发项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但研发过程中可能面临技术难题无法攻克、研发进度延迟、研发成果不达预期等问题,这将导致募集资金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甚至可能造成资金浪费。
而从研发人才队伍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来看,凯普林很难说有多好的研发“底子”。截至2023年末,凯普林共有335名研发人员,占全体员工总数的17.34%,其中学历为大专及以下的人数合计为72人,占研发人员总数为21.56%。研发人员的学历和经验层次不齐,存在充数嫌疑。
而同行业可比公司如杰普特在2022年研发人员数量就已经达到602人,锐科激光研发人员数量为660人。而在研发投入方面,2022年、2023年,凯普林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0.36%,11.63%,均低于行业平均。2023年凯普林的研发投入费用为1.28亿元,而同行业可比公司中,锐科激光2022年研发费用就已经达到3.09亿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凯普林在研发团队规模和研发投入方面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之前就很“量入为出”搞研发的情况下,很难想象凯普林会把大量的二级市场募资用于研发项目和升级研发团队,公司能否真正有效利用募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存在很大疑问。
而且,据财闻网了解,激光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快,如果募资项目实施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如市场需求下降、竞争对手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等,都可能导致项目无法实现预期收益,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回收。如此情况下,公司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募资能否“消化”或是“另有所图”,更是让人存在较大的疑问。
股权结构“一股独大” 内控管理问题重重
除了上述问题或影响到其迟迟未能上市外,财闻网发现,凯普林在股权结构和内控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就是其股权集中度过高的问题,目前,凯普林的股权结构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实际控制人陈晓华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超过80%的股份。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可能导致公司决策权过于集中,其他股东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也不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此外,目前凯普林还存在潜在的股权纠纷风险。据财闻网了解,凯普林的创始股东共6人,除实际控制人陈晓华外,其他股东均陆续退出。其中,王仲明、朱晓鹏在2012年退出时与公司存在专利权纠纷诉讼,退出后与大族激光共同成立北京大族天成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与公司同属于激光器行业。因此,未来不排除凯普林会和其他公司存在潜在的股权、专利权等纠纷风险。
同时,公司还存在外部投资人平台的复杂性问题。如水木韶华是2022年设立的外部投资人平台,属于突击入股。在报告期内,水木韶华的股东中存在代持以及要求不显名的情况,部分出资人为国企员工,如王欣、余光远的亲属等,形成了代持;还有部分股东不配合进行资金流水核查,例如逯金重、杨楚鹏、胡庆勇等人。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股权结构的不透明和潜在的法律风险。
而在财务内控方面,凯普林还存在财务内控不规范,缺乏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甚至关联交易等方面问题。
如按照招股书,2020、2021年凯普林原始报表与申报报表部分科目差异较大,包括存货、应收及应付类项目、投资性房地产、其他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负债、收入、成本、研发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资本公积等。这反映出公司在财务核算和报表编制方面不规范。
而据财闻网了解,凯普林直至2021年都没有财务总监,由公司总经理陈晓华代行财务负责人职责。这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大大增加了财务风险和内控风险。
上述一系列不规范的财务操作都导致凯普林存在很大的财务和内控隐患。而报告期内,公司实控人陈晓华还曾向凯普林提供大额资金拆借,各期分别为8,900万、14,700万及16,580万,各期利息78.71万、516.13万及575.66万,陈晓华将上述利息全部赠予公司。
按照规范的财务流程来看,这种由实控人向公司“输血”的情况比较罕见,这里面是否存在“账外资金回流”的情况?而且,实控人向公司借款的真实性都值得深究。一旦牵扯到关联交易无疑是十分麻烦的,这种“公私不分”的行为无疑是其财务不规范的真实写照。
财闻网认为,作为拟上市公司的凯普林,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是对其最基本的要求,但公司在财务核算、资金管理、关联交易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表明其内控风险较高,可能影响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或都需要凯普林再次认真回应市场关切,为公司成功登陆二级市场铺平道路,财闻网对此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