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未来空战规则的划时代平台--3发 歼36

        

      我国第六代战斗机歼-36(应该会有正式型号,此处暂用)的横空出世,凭借其三台WS-15发动机的颠覆性设计,不仅突破了传统战斗机的性能边界,更从技术路径和战术定位上重构了现代空战的逻辑。这一平台的诞生,标志着战斗机设计从单一功能向“全能化”跃迁,彻底模糊了截击机、战斗机和战术轰炸机的界限,成为全球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产物。

500

--- 动力革命:三发设计打破传统性能天花板

歼-36采用三台WS-15发动机的配置,是全球首款三发隐身战斗机,其动力系统的设计哲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战斗机的推力逻辑。WS-15单台最大推力达18吨级,三台叠加后总推力超过50吨,推重比显著超越F-22(双发F119发动机总推力约32吨)。这种设计带来了三重优势:

推力冗余与生存性:即使一台发动机战损,剩余两台仍可维持超音速巡航能力,显著提升战场生存率。

全包线性能平衡:三发设计在超音速巡航(推测1.8-2.2马赫)、亚音速机动性(翼载荷低至180公斤/平方米)与航程(作战半径或超3000公里)之间实现最优解,解决了双发设计“顾此失彼”的难题。

高原与重载适应性:三发推力冗余可支持歼-36在高原机场满载起飞,或在携带4吨级高超音速导弹时仍保持机动性,这是传统双发战机难以企及的能力。

500

--- 功能融合:终结机种分类的“全能作战平台”

歼-36通过气动布局与任务系统的创新,将截击、制空、对地打击等能力集于一身:

截击机属性:双2性能(2马赫速度、20000米高度)使其可快速拦截高超声速武器,而三发推力使其加速性能远超传统截击机(如米格-31)。

空优战斗机属性:主弹舱可携带12枚霹雳-15/17导弹,结合分布式光电孔径与AI空战系统,可同时对抗多个空中目标。

战术轰炸机属性:4吨级弹舱可搭载“关岛快递”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超1500公里),或挂载核弹实施战略威慑,填补了轰-20与歼-20之间的任务空白。这种“三位一体”能力使歼-36可在一架次任务中先远程狙杀预警机,再超音速突防摧毁地面指挥所,最后与敌机进行格斗,彻底打破传统机种需分工协作的局限。

--- 战略威慑:重新定义战场规则

歼-36的作战半径与打击距离重构了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

覆盖关岛的“区域拒止”:其3000公里作战半径配合鹰击-21导弹,可将关岛纳入打击范围,迫使对手战略资产后撤。

穿透式制空:隐身性能(RCS低于歼-20)与超音速巡航结合,可在未被探测前突入敌方防空圈,瘫痪关键节点。

体系化作战核心:作为有人-无人编队的指挥中枢,歼-36可协同忠诚僚机实施饱和攻击,而其3发动力可支持大功率定向能武器与电子战系统,形成“软硬杀伤”一体化优势。

500

--- 技术哲学:中国路径对西方范式的超越

美国六代机研发仍困于“穿透性制空”与“无人化”的争议,而歼-36选择了一条更具革命性的道路:

有人平台+AI增强:保留飞行员决策优势,通过AI处理海量传感器数据,实现“OODA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的指数级加速。

通用化设计经济学:单一平台替代多型战机,大幅降低研发、维护成本,这与美国B-21“轰炸机平台化”思路相似,但歼-36在空战能力上更胜一筹。这种设计哲学使歼-36成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第六代作战系统”,而不仅是“更好的战斗机”。

      歼-36的三发WS-15引擎不仅是动力单元的叠加,更是中国航空工业对空战本质深刻理解的体现。它标志着战斗机从“功能专精”走向“全域统治”,从“战场参与者”升级为“规则制定者”。当美国仍在为六代机定义争论不休时,歼-36已用实际行动证明:未来空战的答案,在于打破传统边界,用系统级创新重塑战争形态。这一跨越,或将如喷气式发动机取代螺旋桨一样,被载入航空史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