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你不是爱那口野菜味,你是在被大自然PUA?
春菜是什么?
是只在春天才有的菜。
为什么只在春天有?
因为还没到夏天,
就被你(我)们这些人薅光啦!
春天来了。
比春天更早复苏的,是人们的食欲,
于是每年春天,城市的绿化带开始遭殃。
就很奇怪,
爱吃春菜的基因仿佛刻在了基因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在某一天雀跃而出:
“让我看看周围有什么好薅的!”
所以,人,你为什么爱吃野味(菜)?
因为你又“怕”又“馋”呀!
○ 怕?!你怕吃不饱。
※人的进化太慢了,远远落后于基因!
早期人类生存,野生食物曾是生存的关键,这种生存方式深植于基因中,形成对“天然食物”的偏好,延续至今。
甚至不用说到那么早,在农业技术不发达的近百年内,野菜和野味也曾是饥荒时期的救命粮,在我们上一辈甚至上上辈,这种记忆变成了随四季变化的习惯,变成了你伸向绿化带的手。
△来,告诉我爱吃的这种野菜不是喂鸡的!
但是,“怕”这种不好的情绪,人类为什么会自动延续下去?
※ 因为怕不仅诞生恐惧,还诞生信仰呀!
爱囤货、舍不得浪费、不愁吃穿但依旧不舍得吃穿的老一辈,就是被曾经缺吃少穿的恐惧操控着,成为了习惯,最终形成了信仰——
你就说你爷爷奶奶把剩菜放冰箱得永生的行为是不是一种信仰吧!
同样是恐惧形成的信仰,放到群体中,也可以变成仪式和文化。
比如北美原住民(如纳瓦霍人、奥吉布瓦人)采摘前有感恩仪式。
△美国犹他州岩画,反映北美原始人的食物采集和祭祀活动
再比如日本的山菜文化与自然崇拜。
日本的“山菜料理”(如蕨菜、土当归)是春季重要饮食文化,许多地区还保留着隆重的“山入”仪式,入山采野菜前需向山神祈福,并遵守采集季节和数量的禁忌。
△錦市場是当地人购买“京野菜”最推荐的地方
回到中国,不仅是野菜,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还有野生草药与生态禁忌。
他们采药的部分神山被视为“药山”,以前依靠约定俗成禁止滥采,近代更是成立自然保护区,用法律法规予以保护。
△ 该药山自然保护区因生长各种药材而得名
△野生草药怎么不是野菜的一种呢!
没错,所有仪式都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这种深感自身的渺小和对对方无法自拔的依赖,想要拼命抓住那一点点稀少美好的行为——
放在恋爱中,叫被PUA;
放在人与大自然中,叫“抓紧挖野菜”!。
所以:
对野菜的难以自拔
是因为你被大自然PUA了!
○ 再说说“馋‘’
“馋”也分两种:脑子里的馋,和嘴巴里的馋。
※ 脑子里的馋,依旧与记忆有关。
首先,不要以为味觉是一件客观的事儿,相反,味觉既包含客观的生理基础,又具有强烈的主观体验属性,两者交织,无法完全割裂。
比如,组成我们对野菜感受可不仅仅是味觉,还掺揉着味觉、视觉、嗅觉等,更敏感一些的人,在接触特殊食物时,天气情况、当时心情都能被同时调动起来,组成特定的食物情愫。
△ 日剧《住宅区的俩人》
△一盘普普通通的自种蔬菜两个人吃到多巴胺爆棚
这种情况在你吃到昂贵、稀有食物时尤为明显,花了大价钱,食物的附加属性被无限放大,你调用的感受就不仅仅是味觉了,还有心理、视觉等感受,于是价格就开始“欺骗”感官系统,让你觉得贵的就是好吃些,还真未必是智商税(不包括天价Omakase)。
△金箔并不会让食物更好吃,但是会让食物“变得”好吃
恩,“吃春菜”的传统就是因为“脑子馋了”。
周期性才会出现的食材、随着季节转换带来的温度湿度变化、带来视觉、嗅觉的明显不同,带来对和暖生活的欣喜与期待,随着“春菜”视觉符号的出现,一年年被强化。
清明采艾草做青团、春季“尝鲜”等习俗,将野菜与自然节律、文化仪式绑定,赋予其超越食物本身的意义,中国的香椿、蕨菜,欧洲的野生蘑菇料理,都是在满足你“头脑中的馋”。
△ 手工青团的艾草香是半成品和冷冻品无法比拟的
更别提,工业化食品的安全问题频发,野菜被贴上“无污染”、“纯天然”标签,你就更馋了。
※ 再说说嘴巴里的馋!
嘴巴里的馋,则与稀缺性相关了。
这几年 ,我经常抱怨市面上的水果太甜了!
农业大国咱祖国,为了将日本夏因葡萄的价格打下来,点满“甜度”技能树,培育出的阳光玫瑰一口下去简直是打脑门子的甜,完全无视葡萄本身的其他风味,于是你们爱吃的桌儿不得不发明了天才吃法:
一片嫩生菜叶包一颗葡萄吃!
△快夸我天才!!!
不信你们试试!甜度降低可不少,增加了纤维感,蔬果的清甜一下子就回来了!
回到蔬菜上,感受则是“蔬菜越来越不菜了”,
翻译下就是蔬菜越来越漂亮、对称,但少了很多风味物质,而“风味”通常由挥发性化合物、糖分、酸类、氨基酸等组成,尽可能的保留不同蔬菜的更多风味物质,是舌头天然的任务和选择。
但这不是现代农业的选择。
现代农业出于商业考虑,在品种选育时,选择了高产与抗病性优先的品种,风味基因则不是第一选择了。
最明显的例子:
商业番茄品种为提高硬度和产量,降低了糖分和挥发性物质含量,现在的番茄没有小时候好吃了,这并不是你的童年滤镜 。
我就经常抱怨现在的番茄切下去都哏刀,比切苹果还费劲。
△ 一刀下去它甚至不流汁啊!光看图就已经在生气了!
再加上传统地方品种(如老品种番茄)因商业化种植减少而逐渐消失,导致风味基因库缩小,再加上土壤与施肥的影响(过量使用氮肥促进快速生长,但会稀释糖分和风味物质浓度),共同促成了“现代蔬菜没菜味”的现象。
△ 但现在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也出现了“反向培育”的番茄,主打酸甜口感,但价格昂贵。
相比之下,得益于季节性,“野菜”幸免于难。
由于并不是四季供应,春菜,尤其是真的从地里(绿化带)挖来的野菜基本都躲过了人工干预的影响,还是能带有苦、涩等“野性”风味的,与栽培蔬菜的温和口感形成对比,你的舌头更喜欢~
来看看是野菜中的哪些化学物质馋到了你:
这些风味物质就像好香水的前调、中调、后调一样,不是一味的香,而是多出了很多层次感。
但可惜的是,而就算同样是野菜,由于越来越被消费者推崇,有的也渐渐被人工干预介入了。
比如以前只在春天出现的香椿,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在生鲜平台买到了,但我重点对比过冬天的和春天的香椿,确实春天的香椿味道更浓,风味更明显。
△ 之前为天猫生鲜供稿时采购的香椿
△ 应季的香椿炸过后,仅用盐和黑胡椒就能吃到鲜到打脑壳的鲜味
无独有偶,经研究发现,大棚种植的蒲公英硫苷含量仅为野生的1/3 ,而硫苷就是水解后负责产生辛辣味和硫醇类香气的物质。
不过,虽然野菜比起家菜有着这样那样好吃的优点,但作为一名新晋国家公共营养师,在这篇科普文的最后,我也一定得辩驳“野菜更有营养”这种观点。
△是我,暗戳戳升了个级的我!
虽然多了很多风味物质,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野菜比普通蔬菜更有营养,反而野菜还也可能因环境污染或误食有毒品种导致中毒。
而过度采挖野菜(如发菜)也会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导致物种濒危,关键是,还挺刑的。
△甘肃六人曾因摘“发菜”获刑
所以,对野菜的爱和原始冲动没有错,但是放过郊区和绿化带吧!去当地菜市场就可以很好实现你的“野趣”啦!
比如月初我去到了潮汕地区,偶然吃到了“野菜”石橄榄炖的鸡煲,一秒爱上,连喝10碗。
详情参考上一篇:一场潮汕之旅,拯救了我丧失已久的分享欲
后来又在当地枫春市场考察时,偶遇了正在兜售的商贩,直接买了托运回北京,享受了鲜味的南水北调。
最重要的是,在我气定神闲逛菜市场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久违的生命热情!
简直精神大补!
△在潮汕菜市场看到的本地莲雾,超美!!!
谁能想到几年前,我还是一个在知乎写出“现在年轻人为什么不爱逛菜市场了?”几万赞爆文的人(我放原文链接了)!
是因为重新认识了菜市场,也是因为“不再年轻了”呜呜呜呜!
△被我南水北调炖出来的石橄榄猪肚鸡好吃死了!感兴趣我可以出教程!
呐,为了迎接春天,去菜市场吧!
野菜是季节的来信,菜市场是生活的邮局,趁鲜出发,去市井巷口拆封春天的第一口鲜活!
参考资料:
^ Nabhan, G. P. (2002). Coming Home to Eat: The Pleasures and Politics of Local Foods. W.W. Norton & Company.
^ 中村浩(2015). 『日本の山菜・野草』. 山と溪谷社
^ 裴盛基、龙春林(2013)《中国民族植物学百年:发展与未来》.
^ 2017年《Science》Tieman et al., 2017
^ Bennett et al.,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