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号角多么响亮!一座体现“人民的胜利”的英雄纪念馆!
到徐州最值得一看的就是淮海战役纪念馆。纪念馆分为楼上楼下,循环空间较大,实物藏品很多。楼下展示的是毛主席作为最高统帅战略指挥、对前指军事决策等签署的重要指示与文件,以及我军战役战术与政治思想动员等实物、图片、雕塑、影视等内容;楼上是体现出“人民的胜利”等人民支前的英勇事迹与大量文物。
纪念馆运用科技等先进手段,历史性、全过程地反映了战役前旧中国的历史背景,国民党丧尽人心、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责任等。
馆藏历史文物展示了毛主席基于全局性的战略决策与指挥、前指实施战略行动及军团实施战术歼敌的全景图。证实了淮海战役自始至终是在毛主席、中央军委领导与指挥下进行的。
纪念馆馆藏突出了人民战争之本,展示没有忘记所有在战役中做出巨大牺牲的人民解放军与支前民工,展馆大量记录了山东、河南、江苏等支前民工、基层干部,以及隐藏在国民党军队内部的地下工作者巨大贡献与事迹的图片与实物!
馆藏展示了我军是一支有思想、讲政治、善动员的人民军队!让每个战士都明明白白为谁打仗,为谁献身?
馆藏展示了党如何将正确的政治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每个支前群众都明明白白为谁支前,为谁光荣?
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战士与支前模范事迹,大书特写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情感,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与真实状况。
正像负责战役指挥的陈毅元帅事后说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馆藏再一次让人们深刻体会到毛主席的题词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边”的真谛!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是江山”的党性原则与红色价值观。
长达两个多小时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令人难忘,流连忘返!它是一场深刻的红色历史教育、战略战役教育、不忘初心教育,敢战必胜教育!
尤其是党与人民群众鱼水之情,血肉关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解题方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等政治思想工作模式,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与指导意义。
就这个“人民”和“劳动人民”的区别,我查阅了deepseek
{毛主席的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边”,为什么不仅仅写为“站在最大多数人民的一边”,这个“劳动人民”和“人民”有没有政治意义上的区分?}
{这个题词是毛主席在1947年写的,当时还是处于解放战争期间,这样的话,你的第二部分涉及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以此来解释这个问题就不是很妥当,请考虑这个背景,重新回答一次}
它的最终回答如下
结合1947年的具体历史语境来看,这一题词的表述具有更鲜明的战时政治动员特征。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的范畴虽涵盖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但“劳动人民”特指处于生产关系底层的工农群体,尤其强调承担生产与战斗双重任务的根据地群众。
此时强调“最大多数劳动人民”,首先基于土地改革全面铺开的历史任务。通过将革命主力聚焦于受剥削最深的贫雇农和产业工人,既契合《中国土地法大纲》中“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导向,也强化了对国民党政权“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批判武器。其次,这一表述划清了与城市小资产阶级摇摆性的界限,突显中共领导的革命战争是“泥腿子的战争”,通过阶级属性的精确化,防止民族资产阶级模糊斗争焦点。
在军事战略相持阶段,该题词实质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意识形态具象化——将占总人口80%的农民纳入“劳动人民”核心范畴,既符合晋察冀等根据地依靠贫农支前的现实需求,也为后续夺取全国政权预设了阶级话语的合法性基础。这种表述策略,使政治认同与军事斗争形成了深度互嵌。
————————————————
PS.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现在的“人民”和“劳动人民”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