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框也能飞天,双体“神雕”惊现南海,世界首款巨型无人预警机
作者 | 科罗廖夫
来源 | 科大烽火
据美国“驱动”网站“战争地带”专栏报道,卫星照片显示,解放军已将WZ-9“神雕”巨型战略无人机部署至海南岛,至今已经有几个月时间,这意味着该机已经服役并投入战备状态。WZ-9“神雕”是一款巨型无人预警机,可以执行预警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等多种任务,可大幅加强解放军在南海方向的ISR(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眼中,广袤的南海属于一片“灰色地带”,从而为推行对华遏制战略提供了良好条件。相反,我国将南海及其岛礁视为前哨基地,除了要加强常规军事力量以外。还要通过建立坚实的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及侦察)与反C4ISR能力,在该地区实现战术、战役和战略层面的信息优势。
尤其是取得信息优势最为重要。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曾在《中国南海军力研究报告》中有过详细描述。解放军在南海进行了大量的信息作战建设,旨在搜集该地区每艘舰船、每架飞机、外军行动、外军补给作业、外国岛礁通信、气象条件、渔业和商业活动等各方面的详细资料。
对于解放军来说,除了要依靠固有侦察设施,诸如对空/对海雷达、航空管制雷达、目标跟踪/低空监视雷达、反隐身雷达外。还要借助各型特种飞机与无人机,前者包含空警-500预警机、运-9Q反潜巡逻机、运-9JB电子侦察机、运-8G电子战机。后者则以WZ-7、WZ-10无人侦察机、外加最新出现的“神雕”无人预警机为主。
“神雕”的机载预警雷达天线阵面采用了天线罩共形设计,而非此前外界认为的蒙皮天线设计。所谓天线罩共形,是指机体与天线罩一体化设计,雷达天线安装于机身的内凹结构上,基本不改变飞机气动外形。过鉴于阵面是内埋安装,由此对无人机的结构空间提出了较高要求。“神雕”机身通过向外拓展,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作为一款巨型的战略无人预警机,“神雕”可谓是优势突出,特别是飞行高度优势,得到了美国“驱动”网站的认可。无人预警机在1.5万米以上高度飞行时,对地可更好地克服因地球曲率带来的限制,可增大雷达视距、减少地面起伏对目标遮挡形成的探测盲区,进而实现大范围区域覆盖。“神雕”无人机在俯视空中目标时,能够提高对隐身飞机的探测能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神雕”无人机还便于实现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探测和早期预警,解放军已经将其反导作战视为发展重点,“神雕无人机”针对的目标,不再局限于隐身飞机这么简单。
美国“驱动”网站还指出说,“神雕”所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还可能将合成孔径雷达地面动目标指示(SAR-GMTI)技术融入其中。合成孔径雷达不算什么新鲜事物,大家可能对地面动目标指示有些陌生。该技术是雷达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的内容包括动目标检测、运动参数估计、以及通过运动参数估计,又可以完成对目标的聚焦成像和重新定位(获取动目标的真实位置信息)。
合成孔径雷达与地面动目标技术结合以后(SAR+GMTI),不仅可以获取观测区域的高分辨率SAR图像,还可以检测场景中的动目标,估计动目标的速度参数和位置参数,并对动目标进行成像。具体到南海来讲,“神雕”无人机具有强大的战场探测能力,既可以搜集战场情报,也可以掌握敌方的军事意图与兵力调动。
由于机体巨大,“神雕”战略无人机的最大航程与续航时间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考虑到南海局势的日渐复杂,加之“神雕”那硕大的体型,因此毋庸置疑,“神雕”战略无人机具备远超以往的长航时与远航程这两个传统指标。
“神雕”战略无人机的滞空时间可能达到35小时。仅需几架“神雕”无人机即可满足解放军在敏感方向上的任务所需,可以对整个南海或更远的区域进行大范围的监视和长时间的预警范围覆盖。可以有效地代替有人驾驶的预警飞机,在一些敏感地区进行不间断的巡逻和监视。
“神雕”现身海南岛的背后,在于美国曾认真探讨过针对南海岛礁,应该要采取哪种军事打击样式。使得南海地区随时可能成为火药桶。对于打击体系齐全的解放军来说,就必须着重加强ISR能力,作为解放军在南海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一部分,“神雕”无人机可以在南海进行长航时高空巡逻,为空中、地面和舰载打击火力提供目标指示和火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