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盘》与明代《洪武正韵》高度吻合, 使歌曲听感接近古代战歌。

关于《玉盘》的韵脚设计与音乐听感分析,结合明代《洪武正韵》的韵部特点和春晚舞台效果,可总结如下:

一、韵脚选择与《洪武正韵》的关联性

1. "an/ang"韵的声学优势

歌词中高频出现的"an"(如"盘""山""漫")和"ang"(如"光""上""淌")韵脚,属于《洪武正韵》中的"寒山""江阳"韵部,具有开口度大、共鸣腔体充分的特点。这种设计强化了声音的穿透力和空间感,尤其在童声合唱中,高频泛音与民族乐器(如彝族打击乐)的共鸣形成层次感,接近古代战歌的恢弘听感。

2. 历史音韵的现代转化

《洪武正韵》作为明代官修韵书,注重"雅正"与实用性,其韵部划分与北方官话系统有较高契合度。《玉盘》的用韵既保留了古韵的庄重感(如"玉盘""星汉"等意象),又通过电子音乐元素实现古今融合,例如彝族鼓点与合成器音效的叠加,在传统战歌的节奏骨架中注入现代张力。

二、音乐效果的实现路径

1. 声乐与器乐的共振设计

编曲中口弦、月琴等四川传统乐器的泛音频率与"an/ang"韵母的共振峰(约2000-3000Hz)高度匹配,形成类似古代战歌中号角与战鼓的声场效果。童声合唱的纯净音色进一步强化了高频共鸣,使听感兼具空灵与力量。

2. 舞台呈现的视听强化

春晚舞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场景拓展为宇宙空间,歌词中的"万重山""向星汉"等宏大叙事与声韵的开放性形成互文,声画同步放大了战歌式的史诗感。

三、文化表达的深层逻辑

这种声韵选择不仅出于音乐性考量,更暗含对中华文化基因的呼应:

- "江阳"韵的集体记忆: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苏轼"大江东去",开口韵长期承载着华夏文明的雄浑叙事;

- 航天主题的意象延伸:歌词中"向星汉"的探月梦想,通过声韵的开放性隐喻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从古代征战到现代航天的精神衔接。

综上,《玉盘》通过声韵设计与编曲技术的协同创新,在春晚舞台上完成了一次跨越六百年的音韵对话,既彰显了传统文化底蕴,也探索了当代主旋律音乐的新表达范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