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其实就是个利益集合体——劳动创造价值与要素分肥论哪个更有理?
我大学的专业就是政治经济学,精读资本论等马恩经典著作是本专业主要的课程之一。但现在回顾起来,当时其实是没有真正读懂更没有悟透。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积累,对经济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才慢慢有所体会。现在也不敢说已经悟透,但至少可以说有了一些认识和感悟。
《自然辩证法》有一个重要观点:“劳动创造人”。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劳动创造人”这个说法有点片面和武断。说劳动创造人,那么请问,什么是“劳动”又是什么创造了“劳动”?“劳动”的主体是什么?在有“人”之前,是谁在“劳动”?没有“人”又哪来“劳动”而这“劳动”又如何能创造人?这样追究下去,就成了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没完没了争论纠缠就成了诡辩。
关于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恩格斯自己也说,商品的“价值”属性完全是个抽象概念。既然是抽象概念,并且它无法通过科学的或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和衡量,那它是否是客观的存在其实取决于人的理解和信念。信则有不信则无。人能具象地看见和感知、衡量的,还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格。
说“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其实也是人们对本身就是无法感知的抽象概念的“价值”形成过程和结果的抽象理解和思辨,说穿了其实是一种强烈政治化的信念。“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具体衡量的,它怎么产生以及由什么创造只有天知道,所以它是理念、信念、是信仰,也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你信神,神就存在;不信神,那神就不存在。其实“价值”是否是客观存在,对你的真实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影响你生活的是你想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格。劳动价值论,其实就是近现代一部分人的信仰,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既然是信念、是信仰,你无法从科学或从实证角度加以证明,更无法在争论中得出普遍接受的对与错的结论。在不信的人看来,说价值客观存在,那请你从商品中提炼出个“价值”让我看看?你怎么验证它衡量它?你说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现实中如果没人给你提供工具和材料,没人给提供技术方法、没人组织管理,你能“创造”出个啥?对相信的人来说,既然人的劳动是客观的,那么人的劳动创造出的价值也就是客观存在,没有价值哪会有价格?如果没有劳动,人类就根本不可能生存,所以劳动创造人和世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不争的真理,你说它不存在那么请你拿出它不存在的证据?就像信上帝的人与不信上帝的人争论上帝是否存在,这种争论永远不会有结果。这就是信仰和信念, 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我现在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悖离社会生活常识。现实世界中的常识就是,生产活动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人的劳动、生产工具、自然资源。三者缺一不可。生产要素的贡献者都有权从生产成果中获得相应的回报。
不管你信仰什么,生活还得回归现实、遵循常识。你相信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那很好;但在现实生活中,你借了外人的钱还是要照规矩付人家利息的,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借贷活动了;你租房租地也得付房租地租,否则就不会有人愿意出租房子和土地;你从事劳动生产,你自己没有工具、没有设备、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别人给你提供了这些,那你就得给人家相应的收益。
你自己是不拿钱就不干活,却要求别人无偿提供你需要的一切,产生了成果后你又想独吞,这在现实中行不通。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要素分肥是现实世界的通行原则。违背这个原则的经济活动,无一例外地很快破产。
无利不起早。人类社会其实就是利益集合体,利益的纽带把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当然,这不是说利益是集合人类的唯一纽带)。承认利益、承认利益分享、承认要素贡献者的正当获利权,才能发掘调动集合各种要素,才能调动所有各方积极性。
计划经济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否认生产者和个人的经济自主权和经济利益、否认企业和个人对生产要素的拥有权支配权和利益分享权,计划经济下只有政府一个积极性,企业只是政府严格控制下的生产部门和计划的执行单位,个人只是国家计划下的劳动参与者,企业和个人在计划经济下全是被动的、只是个“干活儿的”,都没有千方百计挖掘和调动一切经济资源创造财富获取利益的积极性,所以它必然是低效的、短缺的、浪费的,必然会破产和失败。这一点已为亿万人的历史实践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