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点我这个退休的“伪中产”的生活体会
【本文来自《一家四线超市的自白:我为什么学不了胖东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很好的,来自实践、调研和学习的文章!但是看了以后心情沉重。由于大城市的就业/消费的虹吸作用,再加上电商的原因,四线以下城市的超市确实非常困难,从业者很不容易。这可能需要政府层面来解决问题(例如冷库、货场等等),因为这是重大民生问题。
说一点我这个退休的“伪中产”的生活体会:
第一,我每天去小区里的超市或菜肉店的买菜,走几步就到,非常方便。但是天天发愁吃什么。因为老了很多东西就不敢吃了:油脂多的(心血管)、嘌呤多的(尿酸)、草酸多的(结石)、升糖快的(血糖)……这样既影响生活质量,又不利于消费。
第二,我不太会做饭,独居鳏夫一个,有很强的3R品(“Ready to cook、 Ready to heat、Ready to eat”,中文意为“即烹、即热、即食”。)需求。但是小区很少有合适的,反而是一些小吃店经常开张/倒闭。这说明小吃快餐店应该超市化,这样才能灵活多样,保证质量。我住的是老住宅区,老年人也就多,都有3R品需求。
总而言之,现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居民的消费愿望和能力,与商超的服务能力是脱节的。消费者买不到、买不起、买不好;商超卖不掉、赚不到。
说一个我不愿意看到的情况,那就是深圳的山姆会员店生意异常火爆,尤其是送货业务。因为山姆至少解决了两个问题:买得到,买的好。山姆卖的食品和饮料,绝大部分是国产的,价格并不便宜,而且每年要充会员费。胖东来卖的,绝大部分也是国货,而且价格不贵,让消费者“买的起,买的好”(但许昌之外的消费者买不到)。
所以,问题不在商品生产,而在于商超的组织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