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业的条件真的比中国好吗?
在互联网上流传着不少关于印度的谣言,除了网上关于印度种姓和土地改革的谣言之外,另一个就是“印度农业条件比中国好”,真的如此吗?
国土面积与地形结构
中国总面积约 960 万平方公里,包含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占国土的 12%。尽管有青藏高原约 260 万平方公里、沙漠约 70 万平方公里等非宜农区域,但剩余的宜农面积依旧远超印度。平原面积约 115 万平方公里,以东北平原为例,它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为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而印度总面积约 298 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约 50 万平方公里,涵盖恒河平原(约40万平方公里)、沿海平原,占国土的 17%,但是平原面积只有中国的一半不到。德干高原面积达 160 万平方公里、塔尔沙漠约 20 万平方公里等贫瘠区域占国土 60% 以上,严重限制了印度实际宜农土地的规模。德干高原上的土地,由于长期受高温和雨水冲刷,土壤肥力流失严重,很多地方只能种植一些耐旱耐贫瘠的作物,产量也比较低。
这和中国广袤且肥沃的平原能相提并论吗?贫瘠的高原山地与沃土千里的平原,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耕地质量差异
网上总是说印度的耕地比中国更多,以此论证“印度的农业条件比中国更好”,但是,黄土高原的耕地能和江南平原的耕地是一回事?高温少雨土壤贫瘠的耕地,和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的耕地一样?
的确,根据 FAO(2020 年数据),印度可耕地面积为 1.80 亿公顷,中国为 1.28 亿公顷 ,印度的可耕地面积在数量上多于中国。
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种 “可耕地” 统计未区分质量。
中国的可耕地质量优势明显。东北的黑土地,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达 3%-10%(参考中国土壤科学研究院),这种肥沃的土壤就像给农作物提供了天然的优质肥料,使得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每年产出大量的玉米、大豆和水稻。华北和长江流域的冲积土同样肥沃,这些地区凭借良好的土壤条件,种植的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产量稳定且品质优良。
反观印度,热带红壤在德干高原占比超 60%(参考印度土壤调查局报告),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 1%,这种土壤不仅肥力低,还容易板结酸化,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就好比在一块贫瘠且容易 “生病” 的土地上种植庄稼,农作物难以茁壮成长。仅有恒河平原的冲积土较为肥沃,不过面积有限。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的土壤都十分肥沃,只有华南丘陵和云贵高原的土质相对较差。而印度地处热带,土壤肥沃程度能与中国华南地区相当就不错了,整体比中国低一个档次。在化肥使用上,印度氮肥利用率约 30%,磷肥 20%,钾肥 35%,而中国分别为 42%、24%、50%(数据来源:国际肥料协会IFA),印度化肥利用率低,主要是因为土壤酸化与灌溉不足。
降水分布与极端性
中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降水集中。南方年降水量可达 1200 - 2000 毫米,且四季分布相对均衡,以长江流域为例,这里的降水不仅能满足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还能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长江流域成为鱼米之乡。北方则通过完善的灌溉系统,弥补降水不足,经过合理调配,灌溉着北方广袤的农田,滋养着土地上的农作物。
印度的气候则是旱季旱死、雨季涝死,和中国相对均衡且适宜的降水条件根本天差地别。
印度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和气温的极端变化,给农业和水利带来极大挑战。在降水方面,印度降水集中在每年 6 - 9 月的雨季,旱季和雨季降水差异巨大。
一到雨季,大量降水常常引发内涝,不仅冲毁农田,还会带走土壤中的养分,让施肥效果大打折扣。
即使印度北方,大部分也都是属于热带季风季候,喜马拉雅山脉有阻挡冷空气的作用,无论印度南方北方,基本都很热,热季可长达6到8个月,温度最高可达到四五十度,在四五月份中国的南方春暖花开的时候,印度(包括北方)已经开始热的要死要活的了。
印度的的降水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雨季,每年的6789,这4个月通常就是雨季了,降水过度集中,带来的就是雨季洪水滔天,旱季干得冒烟。
印度的地理特点,又导致水资源的地理分配极不合理,恒河流域仅仅占国土面积的约30%份额;这样的水资源格局,要求印度人要能够合理安排水资源,不但需要水旱相济,还要能够南北调水,但印度的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北部的水调到南部去,平原调到高原,难度可想而知。
高温一方面加速了水分蒸发,让水资源愈发稀缺,增加了水利设施储水的难度;另一方面,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热带气候理论上允许多季种植,但印度旱季缺水,导致实际复种指数仅 1.2,远低于中国的 1.6,且高温降低单产,如小麦灌浆期温度超 32℃时,减产 30%。
占印度国土面积一半以上的印度德干高原(160 万平方公里),和东南亚,虽然纬度差不多,但是降水量和土壤不同。
东南亚降水量可达 2000,且多为河流冲积平原,对比一下,淮河以南和江汉平原降水量 1200。
德干高原年均降水为 600 - 900 毫米,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西高止山脉迎风坡可达 2000 毫米,而内陆高原仅 400 毫米,如海得拉巴地区。其气候和地理条件与东南亚,淮河以南和江汉平原完全不同,德干高原一些内陆地区气候类似于非洲的热带草原,高温干旱,土壤贫瘠,水稻小麦播种面积有限,主要种植棉花以及高粱、珍珠粟和鸡爪谷等各类耐旱的杂粮。这些作物单产是很低的。
印度只有北方平原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能保证农业灌溉,可以一年两熟,产量较高,其他大部分地方都缺水,一年只能一熟,产量很低。
中国南方一年两至三熟,例如双季稻加冬小麦的种植模式。全国复种指数达 1.6,农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东北黑土地虽一年一熟,但单产极高,这得益于其肥沃的土壤和先进的种植技术。长江中下游平原一般,早稻4月中旬播种,5月初插秧,7月下旬收割,紧接着马上晚稻插秧(称为双抢),一般必须在立秋前结束,10月下旬-11月晚稻收割。
印度热带地区理论上可全年种植,然而受制于旱季缺水,全国复种指数仅 1.2,德干高原普遍一年一季,且多在雨季种植耐旱杂粮。在德干高原的许多地区,农民只能在雨季来临的时候,抓紧时间种植高粱、珍珠粟等耐旱作物,一旦旱季提前或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印度这样有限的复种指数,和中国充分利用土地的高效耕作制度能是一个概念?
在化肥使用上,也能看出印度农业条件的不足。化肥的使用效果并非与产量呈简单的线性关系,还需结合土壤、作物和气候等因素。印度土壤大多为酸性土,在高温干旱的高原地区,一年一熟,主要种植单产低的耐旱杂粮,即便施用大量化肥,也难以显著提高产量。而中国南方虽然水稻单产随着温度升高也由北往南递减,但越往南水稻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每次种植都可能需要施肥,所以化肥施用量相对较多。
印度受限于地形破碎、土壤贫瘠、降水极端化,实际可利用农业资源远少于中国。所谓 “耕地面积多” 仅是统计数字,印度除了北方恒河平原(约40万平方公里)外,大多数地方(看看地形图)高温干旱,土壤贫瘠,中国主要农耕区温度适宜,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农业条件比印度好得多。
印度虽然耕地面积比中国大,但粮食产量无论在49年还是现在,都只有中国一半左右,1949 年,中国粮食产量 1.13 亿吨,印度仅 0.55 亿吨,中国已是印度的两倍;到了 2022 年,中国粮食产量达 6.86 亿吨,印度为 3.27 亿吨,这一倍数关系基本保持不变。
尽管民国时期因战乱导致农业衰退,但至1949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仍为208.9公斤,显著高于印度的155公斤,充分说明印度农业条件不如中国。
(注:以上总产量和人均产量数据,中国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印度数据来自FAO。)
有人可能会说,难道印度不能修水利来改善灌溉条件吗?
印度的地形地貌也对其农业和水利发展造成了阻碍。印度北方大部,实际上与岭南地区已经纬度基本相当,再往南接近赤道,却是德干高原
印度若要修建水利设施,不仅需要在雨季集中、旱季蒸发大,且降雨更加集中的情况下,实现水旱兼济。
而且恒河自新德里往下,基本是一个距离很长的超长缓坡平面,连续的平坦的地形,没有三峡那样一段急剧降低落差的地方适合水利的地方,长江中下游流域这些平原都是被周围丘陵山区交错分割,其实这些丘陵地区或者河流河谷地带都有相当大的平坦地带,属于岗地或者河谷或者丘陵上的大块平地。但恒河平原,更像华北平原,并没有象长江中下游那样,有达到5比1比例的的丘陵山地高山。这样的地形是不太利于建水利工程的,适合修水利的地方,需要地形有起伏以便和拦水大坝,形成存水的峡谷。
更适合的地方,在印度倒更多位于上游甚至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等边境地区,再就是德干高原的东西海岸高止山脉迎风坡地区。印度南部为高原或者丘陵地带,但流量较大的河流并不多,能够建一些水利工程,但不易形成大型的跨地区水利工程体系。
中国西南地区的水库也更多是为了发电,山沟里没那么多耕地需要灌溉。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水电能力同理,喜马拉雅南麓这些河流大多发源于中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印度即使修建水利工程,位于边境地区,对全国的灌溉意义也不大,而且喜马拉雅山区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频繁。水库很难建的,而且分属多国。
德干高原东缘是东高止山脉,西缘是西高止山脉,可看地形图,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的深入影响,在东西两侧降下地形雨;高原本身大片地区受到副高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云雨而降水。就算在高原东西山脉坡面建水库,再要调水回流解决德干高原本身大片地区的灌溉问题,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德干高原内陆,则缺乏较大流域面积的河流,难以形成大型跨地区水利工程体系,德干高原已建有十多个大中型水库,那些高原中小河流的能利用的其实都差不多利用了,可利用资源有限,依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在喜马拉雅南麓山区,和德干高原东西海岸高止山脉,修建水利设施,技术难度和经济成本也都远超中国,也很难实现地区之间的调水接济。
从恒河平原向德干高原调水,难度更是犹如从四川盆地向青海高原调水一般。
也因此,印度地下水超采率全球第一,每年超采 260 亿立方米,恒河流域地下水位年均下降 0.5 米。印度也常与邻国产生水资源争端。
综上所述,“印度农业条件比中国好” 是毫无根据的谣言。
印度若想提升农业水平,必须正视自身在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虽然印度粮食产量只是中国的一半,但印度是全球最大牛奶生产国(2023年产2.2亿吨),人均年消费112公斤(中国仅42公斤),即使农村家庭日均乳制品摄入300-400克;印度人均直接年消费豆类12公斤(中国5公斤);印度也是全球第二大产糖国,人均年消费19公斤(中国11公斤);印度2022年人均水果消费量54.8公斤,与中国2022年人均水果消费量64.3公斤《中国统计年鉴2023》相差不大,中国温带水果为主(65%),印度热带水果为主(75%);食用油人均年消费印度19公斤,中国29公斤。肉类消费两国则相差较大。
在总体热量摄入结构中,中国人动物蛋白占比42%,印度人只有18%。但是日人均热量摄入中国人为3100千卡,印度人为2500千卡,相差并没有那么大。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给成年男性(中等活动量)推荐的日均摄入量 2500 - 3000 千卡,成年女性(中等活动量)推荐的日均摄入量 2000 - 2400 千卡来看,印度人稳稳地处在推荐值范围内,堪称 “模范生”。而中国人呢,一不小心就摄入过多,健康风险也跟着增加了。或许中国人真得向印度人看齐学习,在热量摄入这件事上,好好找找平衡。
别小瞧了这件事,它可不单单关乎个人的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民族繁荣的基石。只有每个人都能合理管控热量摄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整个民族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稳步迈进,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