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的4种发展框架
最近在听临高启明,刚听了个开始就在想,最初的设计竟然没有医疗组。就算你可以不生病,那500人难道就不需要考虑生病的问题吗?那女生的生理问题过那边去,怎么解决?
不过我还是觉得挺有意思。
移植一个世界过去,有种创世纪的感觉。
中国人长期被死死压在生存问题上,这方面的作品还是少。
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基于严谨逻辑推理之上的想象。
想都不敢想,总是盯着下顿吃什么,老实说也够乏味的。
这些年网络当然是在进化了,但也有缺点,缺点就是条块分割,占山为王。可能是利益牵扯多了,当然不如以前平等自由。
观网应该有参与过临高启明创作的。
现代文明移植到前工业社会,是否真能避开血腥原始积累与权力异化?
既然这次是移植文明到过去,那就至少还可以有其它2种设想。一个是移植到无人区,比如火星。另一个是穿越到未来。但这样,未知的领域就太多,创作难度极大。
下面是与AI的对话节选。
━━━━━━━━━━━━━━━━━━━
从专业角度,需要避开原著的三个雷区:科技跃进、阶级矛盾简化、权力结构悬浮。明朝天启年间的真实困境是:小冰河期灾害、卫所制崩溃、白银危机、后金崛起——这些必须成为情节设计的约束条件。
首先考虑生存基础。临高集团选海南很合理,但按《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末海南实际人口不足30万,且黎汉冲突频发。原作用“暴力压服”太简单,应该设计“蔗糖换粮食”的经济链:用现代制糖技术提高产能,向福建购粮(郑芝龙正缺现金),形成生存闭环。
权力架构方面,500人集体决策效率太低。历史上所有移民团体(如五月花号)都需精简领导层。或许参考荷兰东印度公司“十七人董事会”模式,但需防范像原书那样世袭固化。元老子女的教育必须包含生产劳动,避免形成特权阶级。
最关键的科技树问题。小说里直接造蒸汽机太跃进,按《天工开物》技术基准,应该先发展“中介技术”:比如用畜力机床替代手工锉零件,用竹筋混凝土(抗战时期真实存在)代替纯钢材。这样既提升产能,又避免产业链断裂。
军事扩张要克制。明末真正威胁是陕西流民和后金,而非小说重点描明的两广官军。应该学习张献忠的流动作战经验:在受灾省份以工代赈修水利,吸纳流民建立民兵,既解决人力又遏制起义。但必须警惕民兵坐大,可参考戚继光“兵不识将”的轮防制。
最后是意识形态。直接灌输人人平等会引发士绅激烈反抗,不如借用阳明心学“百姓日用即道”包装技术改良,像徐光启那样合儒补儒。这样能争取开明地主,减少阻力。
突然想到个隐患:疟疾。按《瘟疫与人》记载,17世纪海南疟疾致死率超30%,穿越者带去的奎宁会成战略物资。但小说里医疗描写很粗糙,应该设计“以药控土”的情节——用药品交换地方豪强合作,比单纯武力征服更可持续。
━━━━━━━━━━━━━━━━━━━━━━━━━━━━━━━━━━━━━━
基于明朝天启-崇祯年间的社会现实(小冰河期灾害频发、土地兼并严重、卫所制度崩溃、白银输入锐减),若穿越集团追求长期存续与文明重建,需摒弃“技术速胜论”,采取渐进式发展路径。以下是基于历史逻辑的四种发展框架:
⚙️ 路径一:技术中介化生存(1520年代葡萄牙模式升级版)
核心策略:以技术掮客身份嵌入明朝权力网络,规避直接统治风险
科技降维应用
放弃蒸汽机等显眼技术,主攻民生改良:
→ 推广番薯/玉米抗旱种植(缓解西北饥荒,换取地方保护)
→ 制造简易活塞式水泵(解决北方灌溉,依附漕运官僚)
→ 开发锌铜合金(替代稀缺黄铜铸币,与钱庄合作)
技术输出原则:可拆分、难复制(如只售肥皂成品,保密苛化法)
政治寄生
扶持开明士绅(如徐光启门徒),以“西学匠技”名义获得合法性
在登州、泉州等港口租界建立特许技术区(仿澳门模式)
生存逻辑:
通过解决明朝统治痛点(赈灾/铸币/边军装备)成为不可替代的技术供应商,规避大规模冲突,积累资本与人才。
🌾 路径二:流民边疆重构(东汉豪强坞堡2.0)
核心策略:利用明末人口结构性失衡建立生产-军事复合体
人口战略
定向吸纳三类人群:
→ 陕甘旱灾流民(1630年代高峰期超200万)
→ 东南失业海商(因海禁政策挤压)
→ 卫所逃亡军户(登州之变后山东溃兵超5万)
根据地建设
选择胶东半岛-辽东沿海岛链(地理隔离,明廷控制薄弱)
实行府兵制改良:授田归化民需服民兵役,建立梯次防御
经济循环
https://example.com/farming-cycle(虚构示意图)
渔盐之利→垦荒屯田→军工生产→商队武装护卫
历史依据:
明末毛文龙在皮岛以2万军民牵制后金,穿越集团可升级该模式,用化肥增产固化人口基本盘。
🏹 路径三:技术赋权农民军(张献忠沉银事件逆向操作)
核心策略:主动渗透农民起义势力,改造其为新生产力载体
关键介入点
1634年车厢峡战役:李自成部被困峡谷濒临覆灭时提供炸药突围
1640年河南大旱:在饥民中推广土豆种植,建立“农会”组织
技术植入方式
军事:标准化燧发枪(简化版簧片锻压技术) 黑火药颗粒化
农业:铁制曲辕犁 选种育种法(不依赖化肥)
权力改造
用“集体农庄”取代流寇模式,以粮控军遏制农民军破坏性
通过技术专利控制军工生产,使穿越者成为实际支配者
风险控制:
避免直接称王,仿宋献策角色以“技术天师”身份幕后操控,保留与明朝谈判空间。
🧩 路径四:海洋联邦雏形(南宋市舶司 汉萨同盟混合体)
核心策略:构建环南海技术-贸易共同体,避开大陆政权更迭
阶梯发展
[武装商站]
--> [特许自治港]
--> [城邦联盟]
--> [技术联邦]
第一阶段:占据澎湖、琉球中转港(1624年荷兰人撤离窗口期)
第二阶段:与广南阮氏、暹罗阿瑜陀耶签订技术换粮协议
第三阶段:建立标准贸易元(含银量稳定的合金币)取代杂乱银两
文明嫁接
用简体字 拼音扫盲归化民(切割儒家文脉)
以“机械天道观”重构意识形态(技术绩效替代科举功名)
地缘优势:
17世纪东亚海域存在权力真空(明廷海禁、西班牙衰退、英国未东进),最易培育新型文明胚胎。
⚖️ 终极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发展路径/人口基数要求/技术依赖度/明廷容忍阈值/抗灾变能力/
技术中介/低(千人)/★★☆/高/弱
流民边疆/中(十万级)/★★★/中/强
改造农民军/高(百万级)/★☆☆/极低/不稳定
海洋联邦/低(渐进)/★★☆/低/极强
理性选择建议:
流民边疆→海洋联邦的阶梯转型
1630-1640年:在山东-辽东沿海吸纳流民建立农业基地
1644年明亡时:将核心人口与技术力量南迁至台湾、吕宋
1650年后:以标准化工业品(钟表/枪支/医疗器械)掌控海上贸易网络
避免陷入大陆泥潭,待小冰河期结束(约1680年)再反哺中原复兴
💡 超越技术主义的逻辑支点
社会成本原则:每项技术推广需评估对原有产业冲击(如机织布摧毁江南棉纺将激化矛盾)
权力熵减定律:强制元老后代从事三年基层技术员工作,否则丧失特权
文明迭代耐心:接受首代人看不到工业化的现实,立足打造200年进化框架
这种设计本质上是与历史惯性的对冲——用海洋规避陆地集权陷阱,用技术伦理遏制权力世袭,用渐进积累替代浪漫跃进。正如黄仁宇所言:“明代中国缺乏数目字管理”,而穿越者的真正使命或许是成为时空夹缝中的会计系统。
/
/
/
━━━━━━━━━━━━━━━━━━━
其实我觉得还是有点局限了,大航海时代——男人的梦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