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浮沉30年,又一个周期结束了

博纳影业这个片头logo,可能会是过去10年,被体制内单位工会组织集中观影过程中,看到最多的民营电影公司标志。

500

更早的时候,它还叫做保利博纳。熟悉“保利”这个词的观众,应该知道它的含义。

500

博纳影业老总于冬,早期是中影集团(前北京电影制片厂)职工,90年代下海创业,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营电影公司,早于后来最先搞出贺岁片的冯小刚和背后老板华谊。

好了,这些陈年往事咱们暂且不说。

且说最近这些年,博纳出品的一系列新式主旋律电影,按照博纳影业对外宣传的通稿,主要是3个三部曲电影。

500

分别是《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组成的“山河海三部曲”,分别上映于2014、2016和2018年;

500

《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决胜时刻》组成“骄傲三部曲”,全部都在2019年建国70周年这年上映;

《长津湖》、《中国医生》、《无名》组成的“胜利三部曲”,在2021年到2023年间上映。

500

纵观博纳影业这10年拍摄的主旋律商业大片,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重用香港导演,用商业大片模式来拍新型主旋律电影。

上面提到的这9部电影,徐克、林超贤、刘伟强参与了6部,也是质量口碑最出色的代表作。包括最早那3部,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豆瓣评分都接近甚至超过8分。

而林超贤第一次和博纳合作,就是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票房口碑双丰收。

500

2018年的《红海行动》票房上更进一步。甚至还是当年票房冠军。

现在也可以说,《红海行动》是最近10年最成功的商业主旋律大片,尤其是口碑,绝对是所有主旋律电影里面,当之无愧的第一。

500

谁也想不到,林超贤的行动三部曲,最后一部《蛟龙行动》,如今居然落得如此惨淡收场。可谓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我也搞不懂,能拍出《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的林超贤,怎么就整出了《蛟龙行动》这种电影?前2部都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为什么这一部要拍一个科幻式的想象潜艇对决?

当然,也有可能是林超贤毕竟年过60了,比他大一辈的徐克,这个春节档也折在了《射雕》,曾经北上引领中国电影商业大片模式的这群香港电影人,也要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了。

以博纳为代表的,民营电影公司主导商业主旋律大片模式,也算走到了尽头。

往前翻30年,那是1995年,中国电影首次引进好莱坞大片,开启了分账电影模式。从那一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才有了正式票房统计。

那么,为什么要在95年引进好莱坞大片呢?

因为90年代的内地电影,观众越来越不爱看了。

如果要选一部90年代国产片代表作,我觉得应该是1992年的《周恩来》,因为据说这是内地电影市场第一部票房破亿的作品。而在口碑方面,这部主旋律电影也感动了一代观众。无论从哪方面讲,都算得上是90年代中国电影巅峰之作。

500

但可惜的是,那个年代观众能看到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周恩来》这种类型,然而质量又不可能每一个都这么经典。

让我们看看那个年代其它国产电影代表,大部分都是这种英雄人物传记片

500

或者是重大历史题材电影

500

当然,1989年的《开国大典》还有1990年开始上映的《大决战》系列,自然是经典中的经典,也带动了那些年电影市场火热气象。

可惜,太多类似题材电影,看多了,总有点审美疲劳。而且毕竟《大决战》和《周恩来》这种珠玉在前,后面再怎么拍,都无法超越。

所以呢,观众就越来越不爱看电影了。

电影市场就越来越惨淡了。

没办法,这才从1995年引进好莱坞大片,香港电影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也可以大规模在内地上映,成龙《红番区》就成为1996年度票房冠军。

这种市场化取向的商业大片,刺激的情节,给了观众全新体验,内地电影也开始了自己的商业化之路。从最早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到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始全面拥抱市场,改变过去几十年的电影拍摄模式。

所以,大概从95年开始,老式主旋律电影就这样淡出了中国电影舞台。

这个过程肯定还伴随一些反复。比如2000年反腐大片《生死抉择》,是1995年有正式票房统计以后,第一部票房破亿的国产电影。

500

而这部电影票房之所以破亿,是因为有最高领导层指示,要求全国各级部门都要组织观看,以作警示教育。

所以呢,虽然这个电影质量方面也许不是那么出色,但它成为了有票房统计以来第一部票房破亿国产片。

然而,人民群众毕竟不喜欢天天被教育,所以吧,它也就仅此一例,后面的各种主旋律电影,票房都只能越来越惨淡。

有那么10年,主旋律电影,似乎基本上没有在电影市场上,再掀起什么水花。

回顾整个00年代电影市场,主要都是好莱坞大片的天下。要么就是香港电影人北上,要么就是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积极拥抱国产大片,反正电影主要是娱乐为主,教育不教育的,先放一边吧。

直到2009年《建国大业》开创了一个新玩法。全明星式的商业大片模式。本片汇集了史无前例的172位国内明星,开创了新时期主旋律题材的先河。

500

电影公司这才发现,原来主旋律电影也可以不用这么严肃,不用那么苦大仇深,不用那么一身正气,还可以这么有噱头?

商业大片模式,也可以拍主旋律嘛。观众爱看,才是王道啊。

当然咯,一切模式都有迹可循,《建国大业》也不是第一次用商业大片模式来拍主旋律题材。更早之前,2006年的《云水谣》已经是港台电影人都有参与的合拍片了。

500

但2009年是一个转折年份,毕竟此前差不多有10年,这种主旋律题材电影,是市场上已经消失很久了,或者换一个说法,其实也拍了很多,但在市场上都没啥反响,属于完成作业,拍完拉倒。

2009年作为建国60周年,自然不可能只有一部《建国大业》,这一年国庆档,还有《风声》,年底贺岁档,还有《十月围城》,都取得了不俗票房,口碑也特别出色,让观众眼前一亮。

500500

而且,这2部电影,都是港台电影导演主导。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搞商业大片+主旋律题材结合这种模式方面,还得是香港电影人更有市场眼光,找得准市场节奏。

后面2014年徐克的《智取威虎山》,2016年林超贤《湄公河行动》,就延续了这种模式,而且越来越成熟。

说起来,博纳后来能够成功,正是由于它作为内地第一家民营电影公司,和当年北上的香港电影人有深度合作,所以更能熟悉这种模式。

但是从票房上面来说,整个2010年代,尤其是2017年《战狼2》横空出世之前,电影市场年度票房冠军主要还是好莱坞大片为主,要么是周星驰这种老牌香港电影人(2013年《西游降魔篇》,2016年的《美人鱼》),要么是徐峥、宁浩这种内地商业新秀,主要还是商业大片为主,娱乐为主。

主旋律电影要再次成为一种潮流,还是要从2019年建国70周年大庆作为关键年。《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几部电影票房取得超级成功,那两年,主旋律题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票房成绩上,都成为电影市场无法回避的现象。

从博纳的宣传通稿上也可以看出,2019年到2021年这3年间的票房成绩最为出色。

500

2022年是一个转折点,代表着10年一次回潮的主旋律电影高潮,开始回落。

2022年国庆档《万里归途》票房只有15亿,代表着国庆档主旋律大片票房跌落的开始。2023年和2024年两次国庆档,2部《志愿军》题材电影,票房更进一步下滑。

要知道,2021年国庆档《长津湖》曾经破了票房记录。之前2年国庆档主旋律电影票房都差不多30亿。

500

所以,严格说起来,主旋律电影并不是从今年春节档《蛟龙行动》开始下滑,而是从2022年就不可逆转了。

至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比如2019年国庆那种热情的退潮,比如疫情影响,比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当然也有观众审美疲劳。

观众的口味,总是变化最快,任何一种电影模式,拍多了,看多了,都会产生腻味感觉,也会产生逆反心理,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回顾90年代电影,上文就说了,观众看过《大决战》和《周恩来》这种经典,后面的主旋律电影,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了,当然是越看越不起劲了啊。

所以呢,打个不恰当的比方,2022年以后的主旋律电影,就像中秋节过后的月饼一样,有点过时了。

别说月饼过了中秋节就没意思了,这年头连中秋节大家都没啥感觉了。

而《蛟龙行动》可能是这一轮主旋律电影模式的终点。经历了这次票房失败以后,博纳自然元气大伤,有消息说《蛟龙行动》制作成本5亿,8亿,不管是多少,这次都是大赔本。

也正是从2022年开始,博纳影业利润出现严重下滑。

500

未来几年,估计这种商业大片主旋律题材电影,会在市场上大幅减少。

一种轮回。

电影市场,可能要探索下一种主旋律电影模式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