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敖光,再推荐一款梦中情爹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某天,你在公交站前等车,面前有三个空座,你就随便挑了一个坐下。

500

这时,突然有个10岁小男孩,勒令你站起来:

“不行,你坐了我的位置。让开!”

500

这什么暴力熊孩子?

你不让,瞟向身旁他的母亲,而这位妈妈也是一脸麻木不仁。

你想着,熊孩子背后果然有熊家长,今天就得好好教育他。

还是不让——毕竟世界可不是围着你转。

500

结果,这孩子开始尖叫、嘶吼、砸东西。

你发觉到不对劲了。

他的情况,似乎不能以一句“熊孩子”盖棺定论。

500

而他的妈妈也开口。

你这才发现,她麻木的表情下,都是疲惫的皱纹:

“我的孩子有自闭症。

对你来说,一个座位只是举手之劳,对他来说是大崩溃。

相信我,你不会愿意和他的人生交换一秒。

500

来吧。

一部治愈的德语片——

周末反叛者

Wochenendrebellen

500

01

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

一种因为脑部功能异常导致神经发育障碍的疾病。

据统计。

全球每100个人中可能就会有一个自闭症患者,而在中国,2023年4月份发布的《2022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蓝皮书》指出,光是去医院确诊的自闭症人群就超过1000万人。

这里,还不算那些父母不愿承认的。

而在我们的故事中,这个叫杰森的小男孩,所患的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即高功能自闭症。

是自闭症中“最好”的那一类。

一方面,他具有相对高的记忆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力;

而另一方面,社交沟通困难,兴趣狭窄固执,也极其容易情绪失控。

500

自闭症患者和普通人,天然有一道处境的鸿沟。

他们的世界究竟什么样?

电影通过各种视听技法还原这一切。

他们拥有极其敏感的感官,那些我们忽略的噪音,在他们的世界里,可能不亚于一场小型地震。

路人的吵闹、车链子的抖动、皮球的跳跃……都在杰森的脑中放大。

500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世界里时不时响起长达几分钟的指甲刮擦黑板的尖利声音。

或许,你也能明白杰森为何总是如坐针毡。

韩剧《非常律师禹英禑》中,就用52赫兹的鲸鱼来比喻自闭症患者。

在太平洋,科学家发现一头发出不寻常52赫兹声音的鲸鱼,这个频率,比已知任何一种鲸的声音频率都要高很多,也就是说,它发出的声音,根本无法被其他鲸接收到,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鲸”。

500

电影通过画面的频闪和越轴镜头,来表现杰森的情绪波动。

为什么会情绪波动?

一个词:安全感。

事实上所有的自闭症患者,其社交能力都要比同龄人差很多,当他们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时,往往无法理解。

于是只好划定一些刻板的规则。

躲在角落里生存。

影片中的杰森便是如此。

比如说,他会要求肉酱面的面和酱必须分开;

500

不允许他人分享自己的食物、水杯;

别人不能触碰到自己的身体。

万一规则被破坏了怎么办?

我们常人看到的,往往是自闭症患者的大吼大叫,去不合理地发泄。

但实际上。

用一首歌形容,当时所发生的,其实是——

《我脑海中的战争》。

比如说,肉酱面事件,他的脑海中制定过与此相关的好几条规则,A规则是肉酱面的面和酱必须分开,B规则是不和他人分享食物,C规则是不浪费食物。

于是当乘务员端上了面和酱混在一起的肉酱面时,他既无法吃它,也无法让父亲吃它,同时也无法扔掉它。

他进入了死胡同。

于是崩溃了。

500

是的。

长期处于“战争”中的杰森,在失控的情绪下,面对挑衅和焦虑,下手往往没有轻重。

但他针对的其实并不是别人。

而是把怒火发向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自闭症患者,都有“伤害自己”倾向的原因。

02

长久以来,无数的家庭,都会在“治疗”自闭症患者的路上,寻找各种办法。

有人辞去了工作全身心照顾。

有人跑遍了各大医院寻访名医。

可影片开头,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自闭症无法治愈。

500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成千上万的家庭,还在为此努力?

或许“成为正常人”不是目标。

“正常的活着”才是人们所期望的终点。

影片里的杰森,本也是无法与同学正常沟通的男孩。

在校园里,他总是一个人站在一个框型画面中,而那些“正常”的同学们,都在他的对面。

500

500

他每次心绪不宁的时候,也会放逐自己,躲进上上下下的单人电梯间。

500

这个“框”似乎要伴随他的一生。

但只能躲起来生存吗?

对于父母来说自然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孩子也不会拥有在这个世上单独生活的能力。

而对于孩子来说呢,他其实也有和别人沟通的需求,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罢了。

于是电影中,杰森做了一个“反叛”的决定——

要去人最多的现场看球赛,找到自己喜欢的球队。

500

要知道,在德国,足球文化总是交流的硬通货,再剑拔弩张的关系,一提到足球,总会有话可讲。

这是杰森努力融入大众的第一步。

但是,足球文化仿佛天生在杰森世界的对岸——人群,碰撞,激情,欢呼。

很容易就破坏掉自己原本的规则。

怎么办?

于是,故事的第二个核心人物——父亲,他也迎来了一场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反叛”。

杰森拥有非常爱他的父母,只是母亲的爱,持续、疲劳且显性。

而父亲的爱,在看球计划之前,都若隐若现。

可以说,先前的家庭有“丧偶式育儿”的倾向。

父亲忙于工作,更准确地说,是他以工作来回避处理杰森的症状。

电影中另一个细节也补充了这点:车载音箱提醒父亲要“修理冰箱”,但等到下一次父母来家里做客,冰箱还是坏的。

500

杰森的病就是他一直延后的待办事项。

这对父子不曾真的靠近过,直到一场场周末球赛,父亲才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点球时刻”。

选择面对并承受这一切时,痛苦、释怀与靠近也都同时发生。

至少,球场上音乐响起那一刻,彼此都在被拯救。

500

杰森的病就此治好了吗?

他或许会稍微适应一点这个世界。

就像一个细节。

第一次进球场,他跟在父亲的身后,在被搜身检查时,他的颅内出现了极其强烈的震荡。

而到了后来。

他走在了父亲的前面,可以轻松接受安检。

500

可即便如此。

他也无法完全接受这个世界。

所以无用功吗?

当然不。

因为有“爱”在,这个“遥远星球的孩子”,才不会总是自责,自己降落在了错误的地方。

生活不会彻底走向HE,没人能轻松走出自己的电梯。

但你我共享着这场球赛,看到了最后一秒,也就已经足够。

他一辈子可能都会那样

困在自己的电梯里

我们能做的只有

陪他一起坐电梯

500

03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公交站场景。

如果你是图中那位老妇人,是否会觉得两难?

Sir也不想用这种极端情境绑架你。

但仍旧想说——

对自闭症人群来说,环境,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其实,观众在看这部电影时,很容易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主角一家所遇到的似乎总是“内部”问题,没有太多社会层面的障碍,当小男孩出门在外,遭遇了困难,似乎只要说出他是个自闭症患者就解决问题了。

这对于我们来说,好像太“不正常”了。

怎么就没人大喊大叫,抗议着“把病人关进家里”呢?

比如说。

在球场,杰森在人潮汹涌的站台上被别人挤到,恐慌发作,父亲于是带着他穿过人群,进入观众不能进入的通道。

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不让。

于是父亲说,“我儿子是自闭症患者”。

然后他们就被放行了。

500

规则不是最重要的吗?

为什么会为了一个普通人开绿灯?

而这其中,最让人“匪夷所思”的场景,莫过于杰森的父亲辞职事件。

为了照顾儿子,父亲想换个岗位。

可是呢,在这个过程中他搞砸了,于是新岗位得不到,旧岗位无法满足照顾家庭的需求,他只好提出了辞职。

这时有意思的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给杰森的父亲打了电话。

让他重返原岗位。

并说:

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你就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500

老实说,Sir看到这个情节时满头黑人问号,这年头还有这么为员工考虑的老板?这不正常吧?

但联系起其他人对待杰森的态度,才忽然觉得——

这不是不正常。

反而,这才应该是这个社会最正常的形态。

也就是说,所有的商业也罢,道德也好,首先得围绕着“人”来转,它是为“人”服务的,而不应该为了这些所谓的规则或利益,牺牲了“人”。

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对“人”友好的环境。

而不是一个利益优先,或者面子优先的环境。

就拿自闭症来说。

没错,我们无法改变自闭症患者的言行,也无法自愈它,但我们知道,这全球1%的人不该就此被忽视,被牺牲。

他们不该畏畏缩缩地藏着角落活着。

于是我们能做的,唯有认识自闭症,理解自闭症。

就像我们尊重其他病人一样。

我们也该尊重每一个自闭症患者,不让他们的脑内产生过多的,与自己的战争。

让他们在普通人群体的感性星球上,找到自己的坐标。

500

没错,杰森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而在现实中,杰森父子至今仍在“反叛自己”的道路上持续走下去。

他们或许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但至少。

力所能及的,我们可以给这些孩子们一个正常的环境。

让他们安全的长大。

500

不过话说回来。

这样的理解与尊重,说的又何尝只是单纯的自闭症呢?

这本该是一个社会基本的共识。

只不过现在。

它暂时,离我们远了些罢了。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