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破圈”,南京“自省”
慢在哪里?
南京为什么没出DeepSeek?
继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在“新春第一会”上,“点名”DeepSeek及宇树科技后,经济第二大省江苏,也开始了深度求索。最近几天,江苏省委机关报旗下媒体连发四问,求解南京的新兴产业为何落后杭州——
标题相当直接,“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AI时代呼啸而来,城市如何上车?”
尽管相似的问题已经被摆到了很多头部城市面前,但南京的身影,格外显眼。
这不仅因为宁杭同为长三角省会,也因为南京科教资源多、科研实力强,更在于南京“起了大早”,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中一度抢先一步。
但为何最后还是杭州DeepSeek破圈,成为杭州新兴产业的代表企业?更多像南京一样,或者禀赋不如南京的城市,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研发型企业集群,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1
不缺大学,南京缺什么?
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一个焦点落在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的母校浙江大学上——梁文锋来自广东湛江,从浙大毕业后留在杭州创业。
这让一些广东人开始反思,广东在基础科研、原始创新等方面不出色,关键要补齐大学少,尤其是顶尖大学少的短板。
但科教资源,恰恰是南京的优势。一如江苏媒体直言,“广东缺的,南京都有。”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819294
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南京共有13所高校上榜,总数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国第三。
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南京大学有37个学科上榜。在全国18个全球冠军学科中,南京高校独占3个。
丰富的科教资源不仅为南京吸引来超过百万的在校大学生,还不断提升城市的研发能力。
近年来,南京共有116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位列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一。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第三。在《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南京高居全球第5,高于杭州的全球第13。
高校资源、研发能力、人才,南京都有,为什么还是没有产生DeepSeek这样的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研究员陈宪认为:
眼下这一波技术创新,基本来自工科领域。国内工科最好的三所大学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三所大学可以吸引最顶级的工科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都是非常顶级的大学,但工科还是弱于这三所大学。
此前,日经中文网曾对AI三大顶级学会的被采纳论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作者人数排行榜上,浙大作者人数从2020年的34人猛增至2024年的906人,排名从全球第89位上升到全球第6位。
除了王牌学科与风口存在一定的“错位”,名校云集的南京,还需面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事实上,不止南京,其它城市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样存在“两张皮”困境。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作为对比,美国大学的专利转化率为50%左右。
浙大极其重视创新实践和成果转化,在我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成绩单”中,多次抢占前排。就在今年1月,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全面建成,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同步启用,计划打造成集科研、创投、产业于一体的创新转化平台。
南京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1月2日召开的“新年第一会”,科技创新再次被摆到最显眼位置。会上特别提到,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融合的途径,健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加力建设高水平转化平台。
2
民企创新,南京能做什么?
大学不是,也不应该是城市唯一的创新力量。在南京关于科技创新的“新年第一会”上,“企业”是高频词。
陈宪指出,包括DeepSeek在内的“杭州六小龙”,走的不是成果转化的道路,更多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结果。与其它研发机构相比,企业的市场敏感性更强、国际化水平更高、竞争意识更为突出、产业转化率更高、创新动力更强。尤其要相信民企的活力。
无论是“杭州六小龙”,还是华为、大疆,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了,民营企业,尤其是新兴的民营企业,是创新的最大来源。
这一轮科技创新表现最亮眼的杭州和深圳,都是民营企业发达的地方。杭州有约90万家民企,占比90%。深圳民企数量超过254万,占全市企业结构的97%。
相比之下,南京民企不仅数量偏少、占比偏低、结构也偏传统,很多是钢铁、化工、地产等产业。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613919
但对政府而言,民企恰恰是不能被预先规划,也是不能过度干预的。这样一来,政府还能做什么?在“杭州六小龙”火出圈后,一些企业背后的杭州故事被挖了出来——
比如,入驻前后,没请过当地一顿饭一顿酒,甚至送过一根烟。而且该答应的事情对方全办到,办完事也不过来烦你,政府的人也不来指手画脚,直接“消失”。
比如,“每年两三百万现金补贴直接打到账上,然后发个短信告诉你:钱到了,你们查一下。如果地方政府都有这样的服务水平,(企业)何愁走不出低谷?欢迎大家都来余杭区创业。”
还有“杭州六小龙”之一、制作了现象级爆款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确定落户杭州开始,西湖区艺创小镇就为其提供了3600平方物业支持,并将办公楼保留空置3年,给予一年免租优惠。
“杭州是服务型,南京是管理型”,对于两座城市对待民企的差别,有网友这么形容。而在江苏当地媒体的诘问中,言辞则显得更为犀利,直言“南京要开启一场从上至下突破‘体制味太浓’的城市文化长征”。
就在2月5日蛇年首个工作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会上提出“企业感受度是评价一个城市营商环境的‘第一标准’”,要让企业感受城市温度,把企业当做南京发展的“最佳合伙人”。
3
生态构建,南京还差什么?
除了创新氛围、营商环境,在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看来,“杭州六小龙”在海内外出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产业生态。
类似于自然生态,在陈宪看来,创新和产业生态也需要三个基本构件。
“物种”:创业者、企业主和企业家,以及他们创办的企业。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和头部企业是基石物种。
“链”:一个网链,由创新链、产业链、产品链(配套链)、价值链、供应链、服务链和社交链等组成。
“养料”:由相关主体,包括教育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公共机构等提供人才、资本和服务等。
DeepSeek的崛起正得益于这种生态:创始团队来自浙大CAD实验室,依托阿里云算力底座,中间层是海康威视、新华三等企业沉淀的视觉识别与边缘计算能力,应用层则有钉钉这样的亿级用户入口。
这背后,是杭州一步步“种雨林”的努力。2017年,之江实验室成立;2020年阿里达摩院发布中文大模型;2022年,余杭区规划千亩AI产业园,形成“算力基建-算法研发-场景落地”的新三角。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066897
“雨林”成长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大树(大企业)”对“灌木(中小企业)”的带动与催化。
乔布斯曾用“蒲公英”比喻半导体巨头仙童公司对硅谷的影响,“风吹过之后,四散的是创新的种子”。在杭州,除了浙大,阿里这样的大厂同样为“六小龙”和中小企业提供了人才库。
除了人才库,大厂也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池。在深圳,腾讯、华为等25家龙头企业通过产业投资方式,投出了近400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中于产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算力芯片、鸿蒙生态型等领域。
对于这种创新生态,陈宪特意问了DeepSeek,AI给出的回答耐人寻味:“城市与创新生态的共生,本质是‘硬环境’与‘软网络’的化学反应。当城市能像生命体一样自我进化,企业能在生态位中找到独特价值,便会诞生如硅谷与苹果、深圳与华为这样的传奇组合。”
江苏媒体发出灵魂四问,不失为一种清醒。如陈宪所说,除了杭州和深圳,南京、成都和武汉,也都具备竞争性的创新和产业生态。再给它们一点时间,补上短板,都有可能出现伟大的企业。真正的创新高地,不会是一座城市的独角戏。
文字 | 肖纯
来源 | 城市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