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队约150人,包产到户时每人2分田8分地

【本文来自《我也说说“农事”(三)》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地主斗长工
  • 情况不一,我们社约2.5万人口,耕地约5万亩。有个别偏远队人均约八九亩地,我队在公社所在的村,人均约1.5亩。有些公社干部农业户口的家属落到队里吃粮,比如粮管所李所长是非农业户口吃计划粮,其老婆及五个孩子都在我队吃粮,且不出工。一些股长,学校,供销社等农业户口的家属都在我队吃粮。

    年出工约300天,部分在330天,有少数超出满工(满工是10分)。这里面是按一个社员全年工分数来算的,身体较弱的出工不到300天,妇女一般不到300天,200天以下的也有。出满工的说一下,技术把式,如耕地,因节气及气候没白加黑的赶着,技术体力都到极限,这都是一天12分的算。场上是壮劳力挑出来的都是12分。年底算一下,不少是全年365天超出4000分。

    那时农村没有农闲,抢收时大雨也是在干,此外下雨歇工,雨后地粘进不去,可以赶集。入冬是农闲,基本上队里的壮劳力要派上河工,春节前回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在夏收时基本每天4.5小时休息吃饭。

    效率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吃不饱,上午及下午的后半段时间已没力气了,收工回村,人都打晃,好歹也混了一天的工分。混工分很普遍。这个词,大江南北。

    地是淤地,粘度大,比沙地活要重多了。70年底决分,一工分1.2分钱,我分到450斤粮食(如白芋干五斤折一斤),2.36元现金。

谢谢!

我老家情况和这相近,公社2万人,人均1.5亩左右,山地+水田。我们小队约150人,包产到户时每人2分田8分地。

我描述的是76年以后情况,我们小队大约50-60人出工,其中壮劳力约40-50人;其中有约5人从73年起抽调去修水库,直到81年完工,中途人员是替换的;有3个知青,在队里时间不多,生产队时期出工平均约300天。

包产到户后,完成这些地的种植活动,整个小队,基本上不到100天。

所以,我们那里老人的说法,生产队时期,农忙时节除了极个别人,没有磨洋工的;而农闲时节出工,几乎全员磨洋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