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三问之一(20250209)
开个贴谈谈对联。本文原发表于四年前,本次发布时有改动。
对联是中华语言文字最独特的艺术形态之一。而与世界上其他主流语言相对照,我们就能发现这种艺术形态独一无二。需要说明的是,本帖没做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仅就对联最基本的三个问题做一些简要解释。
一、对联怎么对?
简单来说,对联在形式上有三个基本要求:
(1)一副对联分上联和下联两部分,字数完全相等。
(2)上联必须以仄声字收尾,下联必须以平声字收尾。
(3)因为上下联尾字平仄不同,所以对联无需押韵,也不能押韵。
对联是在长期历史文化习惯中形成的。在其成形过程中,既吸收了骈文和律诗的精华,具有十分严格的格律美,也借鉴了古体诗、散文和词曲的特点,具有相对宽泛的自由度。
首先谈谈律诗对对联的影响。为简单起见,这里只讨论平韵诗。
先看五言律诗。
理论上,不管是平起首句入韵或不入韵,还是仄起首句入韵或不入韵,五言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与颈联——都必须严格对仗。其基本对仗模式很简单,一共就两种: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不管哪种模式,上下联各字的平仄都是相拗或相对的,亦即完全相反。
此外,这两种模式在五言律诗中必须交替出现。比如,如果颔联为第一种模式,那么颈联就必须是第二种模式;反之亦然。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形成跌宕起伏的音流,以增加艺术感染力。
再看七言律诗。
七言和五言的主要差别是增添了额外的两个字。而这两字是添在句首的,其平仄必须与五言中原在句首的那两个字有所不同。其目的,当然还是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如此,七言律诗颔联与颈联的模式就只能为: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般而言,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并不需要对仗——可以对仗,但非必须。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不管是诗文歌赋,还是词令散曲,古人都是吟哦或吟唱出来的。词令散曲就先不说了,那本来就是音乐的一部分。而吟哦(吟咏)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增加诗文歌赋的易记忆性。这意味着,古人的吟哦都带着明显的音乐节奏,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朗读或朗诵。你甚至可以说这些吟哦都带着非常明显的RAP风格,只不过节奏很慢就是了。
在律诗的格律成熟之后,古人在创作实践中渐渐发现:
(1)即使不严格遵照平仄要求,只要语流顺畅,音乐和谐性依然上佳;
(2)相较于艺术形式,艺术内容显然更为重要,亦即不能以律害意、以格侵志。
如此一来,上述格律要求就显得过于严格了。而很多时候平仄其实是十分难以保证的,尤其是在对仗中。
比如,如果上联某个字为“南”,那下联相对的那个字最自然的就该是“北”,此时的平仄显然也是相对的。而如果上联的那个字是“东”,那下联相对的那个字为“西”,在平仄上就不是相对,而是相同了。因此,后来才有在创作七言律诗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什么意思?这是在说,对于七言律诗而言,每句的第一、第三和第五个字可以不用特别在意平仄,但第二、第四和第六个字必须依律。至于最后的第七个字,那是必须要保证平仄的,这一点没得商量。
五言律诗与此类似。
这种说法当然只是一种大概率上的总结,并非一定如此。
古人在创作律诗的时候,不管是平声字还是仄声字,都习惯双字或三字连续出现。除非是在句尾,单独一个平声字或单独一个仄声字都相当少见——前者叫孤平,后者叫孤仄。其目的,当然还是为了形成和谐的音流。
关于孤平和孤仄的问题,当代的律诗研究者们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不过遍观唐宋诗,孤平显然比孤仄更犯忌。比如,五言律诗中的“平平仄仄平”的首字很不幸只能用仄声,那“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听起来就有些古怪。此时就要救。怎么救呢?把第三个字从仄声改为平声,即用“仄平平仄平”来代替。
为什么孤平比孤仄更犯忌呢?此前从没见过学者分析过此问题。窃认为,从音乐表现力上看,平声更适合用来表现平安喜乐、激昂向上的情绪,而孤平显然会让这样的情绪无法获得有效表达或释放。至于尾字单独的那个平仄,那既不是孤平,也不是孤仄。所谓一锤定音,不外如是也。
再看词令散曲。
如果说音乐是诗的附属节奏,那么随着古人音乐实践的逐渐丰富,有宋之后,词令就变成了音乐的附属文字。词令当然也有基本的平仄要求,但随着音乐本身表现力的提升,文字的平仄和韵脚自然随之放宽。对古人来说,律诗用《平水韵》且不借韵或慎借韵,词令用《词林正韵》且可借邻韵就是这个道理。
如此一来,在普通创作时,对联的平仄要求就比律诗放低了些。句中各字的平仄不要求严丝合缝,只需注意平仄交替即可。尤其是多字联,那本来就不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领域,平仄语流更是相对自由。
当然了,话虽如此,一副对联如果能在文字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优美隽永的意境之外,还能合乎律诗格律要求,那称之为上佳之作,显然也理所应当。
真没想到这一小节写了这么多,却只谈了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两个格律上的问题。至于词性相对和句法相同,那就放在第二小节里再讨论吧。
二、对联对什么?
三、对联难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