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蕾斯的短剧广告已经到了next level
“好尬,好土,好爱。”
短剧才刚刚变成年轻人的电子榨菜,品牌方就开始琢磨着怎么给电子榨菜塞广告了。去年,杜蕾斯赞助了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这钱当然不能白花,杜蕾斯趁机拍了个土味短剧。
在剧中,美女解说Rita扮演一名护士,手持巨型注射器,让人看了之后忍不住惊呼:LPL怎么都混成这样了?
最大的赢家当然是杜蕾斯,短剧中的情节和台词引发了观众的热议,甚至在LPL赛区形成了“开一局”赛区的别称,每当比赛开始时,弹幕上都会刷起“开一局”的字样,成为电竞圈的热门梗。
很土,但上头,这就是品牌方为啥冒着挨骂的风险也要大力搞短剧。
杜蕾斯的这部短剧,集狗血和擦边于一体。其中有一集剧情是这样的:身为电竞选手的男主腰疼,去看医生,结果不小心去了Rita的男科。
Rita以为他来看男科,问电竞选手“是不是时间太久了。”
选手老实回答:确实一坐(zuo)就是很久。Rita说时长得控制一下。
选手表示控制不了:基本要进行一个小时以上。Rita露出意味深长的表情:还是年轻人会玩啊!
这种令人浮想联翩的台词时常在剧中出现:男人的腰不行,一切都等于零,别到最后恋爱的义务都履行不了。
“一分钟也很棒了”,紧接着就是广告植入——时间太短的话,我们可以用杜杜啊!
还有网剧经常出现的狗血逆袭剧情:选手被教练穿小鞋,取消了比赛资格,正在他急得团团转的时刻,Rita告诉了他自己的真实身份是董事长,会把他的教练开掉并让他继续比赛。
就这样,靠着酷似某网站国产区的沙雕土味短剧,杜蕾斯愣是把“开一局”变成了电竞圈黑话。
尝到了甜头,杜蕾斯接着又搞了好几部短剧,比如《总裁,夫人她报警了》。
总裁扑倒娇妻,正要上演激动人心的“强制爱”剧情的时候,以“手撕渣男”事件走红的周扬青站出来制止,正义凛然地说,婚内强制性行为就是家暴。
这是杜蕾斯为“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做的宣传片——普法太严肃,先搞擦边再普法就刚刚好。
另一部杜蕾斯短剧《用AI追到女老板》中,主角是个单身30年的老宅男,一天睡醒他收到一份快递,里面装着一副AI眼镜,戴上它可以调用超丰富的知识库,还能看见女生对自己的心动指数。
杜蕾斯没忘了植入,这幅眼镜叫做“杜杜”,宅男哥戴上杜杜后开启了开挂人生,他一路打假,将豪车美女接连收入囊中,原本对他爱答不理的女生全都开始主动接近他。
三个美女站在宅男哥面前送出礼物,宅男哥眼花缭乱不知道该怎么选......这部剧上线后收获了1.1亿的点击,大家纷纷承认“我是土狗我爱看”。
不止是杜蕾斯,又土又抽象的短剧,已经成为了品牌的新战场。
今年的美团年度报告是用短剧打开的,用户能从几款热门短剧题材中选择一款,当爽剧里的霸总、赘婿或者是豪门千金之类的。
用户在美团上花了多少钱,最爱吃啥店,都会从短剧配角口中得知,比如,心机男抱怨你在美团上消费了128元,却从不肯在他身上花一分钱。
“仙气飘飘的男子告诉你,仙尊最喜欢点的是蜜雪冰城”“我们总裁可是能全款吃麻辣烫的人。”
霸总不可一世的说话语气和用户低得惊人的消费金额结合,显得更好笑了。
大家一边说着“太土了”“太癫了”,一边玩得不亦乐乎,把六个剧情挨个都解锁了一遍。
麦当劳也搞起了短剧:《重生之我在麦当劳修炼魔法》。在剧里,童漠男讲脱口秀忘词了,晕倒后重生成了麦当劳员工。
除此之外,还有肯德基的《重生之吃货皇后惹不起》,蜜雪冰城的《雪王的穿越日记》,太二的《实习霸总狂宠卖鱼妹》,星巴克的《我在古代开星巴克》......
品牌这么爱拍短剧的原因是市场真的很火。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接近电影市场规模的70%。
巨量算数的报告显示,观看短剧的用户中,一二三线城市用户占比70%,18-40岁用户占比60%。这说明不止村头老大爷爱看,城市青年也喜欢,短剧已经成为触达年轻人的有效方式之一。
对于品牌来说,同样的钱,当然是哪里有流量就投到哪里。
传统的短剧营收是来源于观众付费,一集两三分钟的短剧能卖两三块钱,每一集短剧都是时间紧任务急,务必让用户在短时间内就产生必须购买的冲动,因此一分钟能有8个反转。
但品牌定制的短剧不从订阅中赚钱,核心任务是品牌宣传,要提高知名度,还想借此带动销量。
所以对于品牌定制短剧来说,光剧情狗血是不够的,还得恰到好处的植入,免得观众看完之后只记得霸总重生,龙王回宫,拍了半天拍了个寂寞。
抱着这样目的,市面上诞生了这种奇怪的产物:披着短剧皮的品牌TVC。
比如麦当劳的核心传播点是“为您现做”,都可以这句台词倒推出麦当劳下的brief:可以有重生、穿越、狗血,但要围绕“为您现做”展开。
星巴克拍的短剧中,植入了新品信息、伙伴理念、促销活动,甚至还有“专星送”服务,广告气息浓郁。可以看出,品牌想要的从来不是拍电视剧,而是实打实的增长。
那么问题来了:当土味短剧变成了广告剧,观众还能像以前一样看得津津有味吗?
在《重生之吃货皇后惹不起》的短剧评论中,有用户表示,当发现这是肯德基的定制短剧时,就选择了“直接划走”。
麦当劳的短剧预告评论区中,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是:有这功夫不如把汉堡做大点。
可以看出,观众对广告植入短剧,尤其是品牌方定制短剧的包容度正在下降,毕竟大家爱看的是狗血剧,而不是狗血广告。
珀莱雅高层提到,姜十七前两部植入剧的单集点赞超200万,但如今的品牌定制短剧,“点赞量超过10万就算数据表现非常好了。
此外,品牌方也发现了定制短剧在商业上的短板:确实有流量,但买不动货啊!在内容和广告之间,缺乏有效的平衡,使得品牌难以通过短剧直接驱动消费者购买行为。
这就陷入了一种无限循环的鬼打墙,故事第一,植入第二——有流量,没销量;植入第一,故事第二——挨骂。
对观众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现在的品牌短剧也太太太太多了。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共上线了354部品牌短剧,行业横跨餐饮、食品、彩妆、汽车。类型涵盖都市、穿越、霸总、虐恋。
短剧的形式从最初的新鲜感和创意性,到现在的泛滥式生产,不再能给观众带来原本那种爽感,当内容生产过多且相似时,观众的兴趣自然下降,短剧的吸引力大大缩水。
韩束创始人吕义雄在朋友圈的一段发言曾引起广泛讨论,“短剧增加了20倍的供应量,价格翻了一倍,而观众是恒量的,即短剧效果下滑了40倍。”
从观众视角来看,这表示大家的选择多了20倍,短剧市场的过度饱和让观众成了“挑剔消费者”,开始吐槽老套的剧情和明目张胆的广告。
而且在“好看”这件事上,品牌的自制短剧天然就不可能打赢付费短剧。
付费短剧都是围绕爽点设计的,那种“高能剧情”和“爽文套路”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营销模式——角色设定拉满、剧情反转神速、情感冲突层层递进,能够引起观众最本能的原始反应——上头。
品牌短剧还得想着怎么卖货、怎么植入,还有总不能太低俗、太无脑,不然东西没卖出去,品牌调性也拉低了。这些目的和顾虑一叠加,拍出来的爽剧就不爽了。
最后就诞生了市面上许多披着短剧的TVC:爽文开局,图穷匕见开始念广告。
起初,品牌短剧能够通过新颖的形式吸引观众眼球,但在市场逐渐饱和、作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用户的耐性已经逐渐消失。只有那些能够真正理解观众需求、创造价值并巧妙融合品牌信息的短剧,才能最终脱颖而出。
否则,品牌方的“短剧套路”再怎么翻新,也只是给市场注入更多的“短命”内容而已。